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03)170

历代皇帝为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国家的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手下官员结党营私,互相勾结,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很多在历朝历代威胁国家统治的旧毒创意,最后都成为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

在明朝,可谓是把皇权的集中加强做到了历朝的极致,皇帝独揽大权,集权力于一身。他发行的制度有一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特点两制并存。

这个特殊的行政制度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帮助皇帝更好的管理官员,让官员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此来维持朝政的稳定和秩序。但这一制度,为什么最终还是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一、两个制度并存

1、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又被称为议会制度,以总揽国家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形式,又被称作责任内阁制,它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

朱元璋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最终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存在,辅助皇帝管理朝政。到了大明的宣德朝时期,内阁的权力开始逐渐上升,变成为朝廷运转的中枢,内阁的首辅变相的成为宰相。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2、宦官制度

宦官是专门用来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一个机构。宦官也被称为太监,指经过 *** ,失去正常性生活的男性。

他们主要帮助皇帝批阅奏章,传达圣旨,照顾生活起居,可以说是与皇帝最接近的人,可想而知权力的庞大。

宦官制度在刚建立的时候权力没有很庞大,他们只算是下人中更高级别的存在,也就可以压着其他的宫女侍从,后期才发展起了势力。

明代皇权不断扩大,宦官制度发展到顶峰,其复杂的机构和冗余的人员只有在历史上才能看到。太监是有礼秘书印制的,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批准,他们的实权高于内阁。

明朝末年,内阁官吏被任命后,必须先去拜见司里大掌管,掌管东厂的太监权力巨大。作为朝廷心腹,东宫可以窥探皇宫之下的臣民。

明朝灭亡前夕,城防权力被宦官控制,打开了投降的大门。然而,明代的宦官并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

3、两制并存

这两种制度在国家共同存在,一起执行,这也是明朝时期的一个特色。皇帝分配给他们相等的权力,想要发号某一个命令,必须得到两者共同的权力才可以实行。

这就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也就避免了权力相争的问题,解决了皇帝怕被谋权篡位的苦恼。

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分解的相权,初期是造成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集中加强皇权,稳定了朝廷,但朝廷权力的斗争是不会被杜绝的,有权力,就会有斗争。这一种制度很快在明朝的中后期,特别是明末时期,他的弊端就体现了出来。

天启崇祯以后,内阁对皇帝的约束,实际上取决于皇帝是否遵守政治惯例。即使内阁辞职,君主也不是不可能用一个新的顺从的内阁来取代它。

明朝皇帝的权力只是略弱于清朝皇帝,但总体上还是加强了,然而明朝的皇帝大都不在意,似乎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二、并存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1、政治系统内耗

明朝前期配合着新制度,国家发展稳定,皇帝都可以利用好这个制度,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并不断的发展。

到明中后时期,新上任的几代帝王,万历帝,天启帝等,懈怠朝政,昏庸无能,无法管理官员,导致各个势力脱颖而出,结党营私,争夺权力。魏忠贤等势力形成,官员们内争暗斗,朝廷的政治系统被破坏。

2、干扰边关占守

历朝历代,帝王都是靠战争打下的江山,军事力量是及其重要的。军事是指,优秀聪颖的领导者,和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团结统一的战士们,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团体。

两种制度,各方势力相争,导致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自效忠着一方势力,残害着其他势力,这样残破不堪的团体,无疑打不了胜仗。

战争节节败退,城池接连被侵占,面对地方的外部势力,还要承受各势力之间的内斗,明朝终将被打败。

3、财政枯竭

官员们之间的争斗,会用到大量的财产消耗,国家的存款都会被官员们卷入私囊,加上战争的损耗,城池的缺失,银子如同流水般在支出。

战争迫使百姓流离失所,土地,粮食,人力,钱财,一无所有,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当时的皇帝也很昏庸,不务政事,整日里花天酒地,饮酒作乐。国库很快就虚空了,这样的一个国家如何生存?

明朝的灭亡无疑是遗憾的,巨大的资源和优势都被荒废,两个制度一起实行,虽然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证明了没有完美的制度,再严谨的制度都会造成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这取决于领导者怎么去使用,用好了就像明朝前期那样,快速发展,不断变强;用不好了,就像明末时期那样,逐渐瓦解,最终走向灭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0/339711.html

“明朝内阁与宦官制度并存有什么危害?” 的相关文章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毋庸置疑是战国末年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嬴政13岁在秦国称王。虽然在此之前,吕不韦曾经在赵国有恩于嬴政,但出于诸多政治目的和私人恩怨,嬴政最后还是将吕不韦削官,到头来吕不韦不得已饮鸩自杀。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

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俞通海,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俞通海,是个什么样的人?

想知道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俞通海,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是大明开国名将,以忠勇和凶悍著称,曾经为救朱元璋,被大船所压,同行的人全死光了,但是他活了下来!大约在元至正十一年的时候,在汝、颍一带,盗贼肆虐,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叫作金花小姐的人,她自称自己懂得很多神通广大的妖术,可以造福...

楚汉之争转折点是因为韩信吗 此诸侯才是关键

楚汉之争转折点是因为韩信吗 此诸侯才是关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不是韩信,而是这位诸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语: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虽然费尽心机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但这份统一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秦二世时期,由于秦朝实施暴政。导致天下各地起兵反秦蜂拥而起。其中...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一年 刘禅为何没有给刘备报仇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一年 刘禅为何没有给刘备报仇

还不知道: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为何一直不给刘备报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提起刘禅,人们往往会想起“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词,认为他昏庸无能,断送蜀汉江山。事实上,刘禅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君主,即使不如父亲刘备,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一副痴呆模样。诸葛亮死后,刘禅...

赵允让:商恭靖王赵元份第三子,外庄内宽,喜愠不见于色

赵允让:商恭靖王赵元份第三子,外庄内宽,喜愠不见于色

赵允让(995年-1059年),男,汉族,字益之,河南开封人。北宋宗室大臣,宋太宗赵炅之孙,商王赵元份第三子,宋英宗赵曙生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资浑厚,外庄内宽,喜愠不见于色。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起家右千牛卫将军,四迁右骁卫将军。天禧二年(10...

历史上邓艾的死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历史上邓艾的死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蜀汉...

赵楷:宋徽宗赵佶第三子,参加科考得到状元

赵楷:宋徽宗赵佶第三子,参加科考得到状元

赵楷(1101年—1130年8月1日),宋朝宗室,宋徽宗赵佶第三子,母为王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生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一月。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二月,初赐名赵焕。八月,改名赵楷。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赵楷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第一名状元。同年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