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历史介绍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群体之间。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着宗族的兴盛。
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宗族组织将家庭中的规范与秩序推至社会与国家层面,从而建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的追求,是相互支撑、和谐共存的。传统的家风、家规、家训,要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中扮演一种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将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等家庭道德作为培育的重点。
对宗族组织和祠堂的内容,需从古代的宗族的传播、宗族组织的传播特征、祠堂的组织传播 *** 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古代的宗族的传播
1、宗族制度的建立
从周代的宗法制到明清时期的宗法社会,宗族组织逐步实现了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的渗透,传统的宗族虽有变化但却一直延续。
自宋代后,我国古代的宗族制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即平民宗族阶段。由于士族宗族的衰落,导致了封建道德伦理的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宋代统治者意识到若要稳定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必须重建宗族制度。
以朱熹、张载、二程为代表的宗族制度的维护者,提倡全新的宗族制度。以敬宗收族为特点的宗族制度,在宋代的历史舞台上登场。
宗族之所以称之为组织,是因为宗族成员在族长的领导下围绕着祭祀共同的先祖传承先祖的名望,使本族发扬光大这一共同目标展开组织活动。然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却离不开传播。
2、族长的权利
族长在宗族组织中拥有绝对的权力,族长充当把关人。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起点,他有一定的决策权。
控制着族人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方向,促使组织传播和组织运作更加高效。对内族长要联络宗族成员、稳定家族秩序、传承伟业、教化子弟、对外要为本族争取更大的利益。
3、宗族组织传播
宗族组织传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教化说服、灌输式为主的传播活动。也正因为宗族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内,所以宗族的受传者是特定的,传播范围也是有限的。
它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中心向外围延伸,越是接近传播范围的核心信息的交流也越频繁。
二、宗族组织的传播特征
1、血缘性
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血缘是维持一个宗族稳定发展的最突出的特征。宗族依靠亲密的血缘关系进行组织,几乎不需要文化灌输便可形成紧密的联系,也是中国最稳定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
宗族组织也正是因为血缘关系,将组织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宗族中若有人有所作为,便可以荣耀整个家族,反之也可以毁掉一个家族。
2、权威性
权威性是宗族组织传播中最有力的保证,宗族成员必须服从、接受族长传布的号令,没有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的权利。如果宗族成员未听从族长的管理,或者是违反族规,族长有权依据宗族的规定给予制裁。在宗族组织传播中,族长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我们也可将族长这样的权威人士,称为意见领袖。
3、情感性
宗族组织中虽然存在着上尊下卑的等级秩序,但是却带有强烈的情感。这种依靠血缘所形成的亲属间的情感,是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宗族组织的传播也并不只是为了传递信息,还传递着一种特定的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将家族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维系、调节宗族的情感。将宗族内的成员拧成一股绳,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三、祠堂的组织传播 ***
1、宗族祭祀:仪式传播
祠堂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祭祀祖先。祠堂的祭祀活动充满着仪式感,对族人的行为方式也有着教化的作用。
教化族人尊重祖先、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和睦友爱、懂得感恩,从而更加增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人之间的情感。通过仪式传播,释放教化的力量,激活族人内心的集体意识。
2、家谱家规:文本传播
如果说祠堂的祭祀活动是仪式传播,那么祠堂的家谱家规就是文本传播。家谱家规是一种专门编撰的书籍,为后辈留下文本形式的训诫劝勉,也成为后人宝贵的财富。
对于一个大的家族来说,家谱家规乃家族立族之本,可以传承祖先遗留下的文化精神。作为记忆的载体,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发展演变。
3、楹联雕刻:符号传播
传播最直观的形式莫过于视觉传播,祠堂里的楹联、雕刻艺术装饰作为可视性的符号,直观地向来往的人们传播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祠堂的楹联一般张贴在厅堂,或镌刻在祠堂的柱子上,以表达对祖先的敬畏。楹联的内容大多是训勉后辈祖孙,要有上进之心,珍惜并传扬祖辈的名誉、声望。
任何一种组织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宗族组织的内部成员流淌着共同的血脉,拥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人们情感的源流,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它在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历史的更迭,宗族组织已经逐渐瓦解、消亡。但在宗族组织下所衍生的传统祠堂、家礼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内涵,还在继续影响着中国的民众、中国的社会以及中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