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的历史由来 三省六部制的优点介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五省六曹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审官院等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辽朝设官同于宋制。金朝自海陵王以来只设一省六部,一省为尚书省,元朝在大多数时间内也只设一省六部,一省为中书省,而尚书省则只偶尔设置。明朝初年沿袭了元朝的一省六部,但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此间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此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渤海国和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置三省六部的制度。越南在脱离中国独立之后,也模仿中国官制,设立了三省六部的官制。
三省
主条目:三省
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是审议机构。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尚书省设在宫外,总领六部。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根据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达有关部门。中央寺、监、百司等机构下达诸州的政令,也必须由本省发遣。是执行机构。
六部
主条目:六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正三品),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六部各下设四司,合共二十四司。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军队训练、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等。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
特色
三省制的特色
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类似于当今社会立法、司法(违宪审核)与行政的三权分立,进而避免权相的产生。 集思广益: 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成本,提升施政效率,使相权难以独大。 职掌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类似现在的君主立宪制,但君权之削弱并不彻底。
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优点
三权分立: 唐宰相制无专政之弊。一度命令的颁发必须经过三省。其过程是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经门下省同意及副署,然后再交尚书省执行。而门下省对不当者,有权驳议。可见三省制把宰相职权划分为三,既可将相权彻底分化,又可以互相牵制,避免权臣专政。 平衡君权: 中书省向朝廷提出建议,议好后便呈交皇帝检察。当皇帝认可时,便在其中写可,不同意则交回中书省。故此皇帝无提议权,只有赞同权。而皇帝签可后,交门下省审查,若门下省同意,才交尚书省执行。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法。换句话说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设政事堂: 唐代不仅将原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太宗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会议政事的制度。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号,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因此通过集体议政,不单只解决互相间之争执,而且审慎稳重,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以弥补皇帝才干之不足。 职务分明: 三省六部是一种比较健全的中央政制,不仅各部门职责有明确的规定,而由对员额也有严格限制,可谓分工明细、组织精密。
规模完备: 六部乃 *** 机关,而秦汉之九卿则是皇室的,从九卿转变到六部,正是 *** 逐步脱离皇室独立之证明,规模趋于完备。
唐代三省六部制之缺点
因为三省分别掌管对诏令的制定、审核与执行,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结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职责混淆,虽有政事堂之设以协调矛盾,然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即如《资治通鉴唐纪》所云: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唐代宰相又失之名称过多,重床叠屋。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原三省长官外,后来尚书仆射、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