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屯田避祸典故 姜维避祸有何深层含义
姜维避祸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姜维避祸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姜维评价
历史总是牵动着一些好奇者的心,人们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姜维像
姜维这个人,评价极高,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他的评价仅次于诸葛亮,文武双全,而且谋略不逊色他的师父。而历史总是见仁见智的,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收获所有的掌声和骂声,姜维也是一样,褒贬不一。赞赏声和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
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这是许多人很少提及的: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荆州派关系之目的;姜维则是陇西降将,和蜀汉内部关系更是复杂无比。实际上,针对他的除了黄皓,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美好。所以,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这句名言所说,每个人眼里的姜维都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三国那个纷乱的人才辈出的年代,姜维,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篇壮丽诗歌。
姜维图片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姜维,是蜀国的第四代执政大臣,也是甘肃早期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据相传,姜维的故乡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
姜维像
姜维本来是魏国的将领,但却并不是多受重视,再加上被诸葛亮用一招离间计让魏国猜忌,他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不过他投靠蜀国之后,并没有因为是魏国的人而遭到排挤,诸葛亮很是重用他,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姜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适逢刘后主举国投降,并且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假意投降。在投降期间,他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一代名将的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不过姜维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他文从孔明,武从赵云,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衷心可嘉,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机会,虽然最后失败,不过也成功的让魏国少了两名大将。
姜维是哪里人
三国中的姜维大家都知道,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爱徒。战功以及军功都是赫赫有名的,那么姜维是哪里的人?祖籍是哪里?出生在哪?三国当时的地方和现在一样吗?一系列的问题,且看下文。
姜维像
在网上搜索资料的话,会显示:“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 东南)人。”其实严格的说,天水冀县,应成为天水郡。天水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别,如同当今的一个市,而且现在甘肃还是保留着天水二字,将天水郡改名为天水市。“天水”历史上使用的最长的地名,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古时候的某一天夜里,人们正在熟睡,忽然间狂风大作,雷声阵阵,倏地一阵红光,地面裂开了一道缝,天上银河的水忽然倾泻而下,注入到裂开的缝中。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湖。起先村民害怕水里有毒,不敢尝试。到后来发现,湖中水质非常纯净,甘甜美妙,而且四季不断,正当时传说此湖与天水相同,故名:天水,后来传说被汉武帝知道,便下令在此湖旁边修建郡县,赐名:天水郡。
天水郡经历了很久一段时间的历史,见证了许许多多朝代的兴衰。在东汉永平十七年,天水郡被更名为汉阳郡;在西晋,天水郡被移至上邽县;隋朝三年,废州制郡,改秦州为天水郡;乾元元年,取消郡县制,一律置州,自此以后,天水郡也永远只是一个历史,不复存在了。
天水郡是姜维的故乡,也是出生地。只是历史中的酸甜苦辣与唏嘘数不胜数,姜维,天水郡,也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片刻喧嚣,而后随波逐流。
姜维的老婆
姜维的老婆名叫文鸳,小名阿鸳。算得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夫人,文鸳的文辞且藻丽,还会书法,写的一手让人称赞好看的字。三国时期,文鸳在当时的官位属于将军夫人,她和姜维在很小的时候,双方父母就为他们两个订了亲事的,有青梅竹马之意。
姜维像
姜维的老婆也同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猛将也是一名女将,她的武功很不错的,和她的父亲不相上下。至于文鸳夫人的容貌那可谓是端庄秀丽,另外全是上下还有一种英姿飒爽的气势。姜维老婆文鸳的父亲名叫文钦,文钦是三国时期魏扬州的刺史大人。而母亲的身份却是不详细的。就连三国演义中也没有过多的展示,应该是一位居家不经世事的好夫人而已。姜维的老婆有两个弟弟,分别的文鸯和文虎。弟弟文鸯和她是鸾凤女兄,文鸯在三国时期是的职位是魏护东夷校尉、高丽总管、关内侯。而另外一个弟弟文虎,那更是了不起的啊,他有万夫莫当的勇气。在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一个人骑马上阵摄敌人,吓退侵犯的雄兵!在司马师的大寨里英勇的往来冲杀,而且吓退司马师,还让他的眼珠迸出来。
其实是姜维老婆的弟弟文鸯,并不是姜维的老婆文鸳。姜维的老婆和姜维此生都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叫姜霞的女儿。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表示,姜维的老婆文鸳,曾经协助丈夫姜维据起义回复蜀国,但是因为有小人告密,文鸳在兵败的时候被杀害。
姜维的父亲
姜维的父亲叫姜冏,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物,是天水郡守的功曹佐官。姜维的父亲姜冏,他出生于天水冀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甘谷东南),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姜”还是凉州的大姓。
姜维像
不过至于姜冏出生的年月日,以及逝去准确时间不是特别的详细。
大约在公元二百一十四年春天的时候,另外一名历史人物汉末的三国名将马超大人,他向汉末割据军阀,也就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张鲁借兵上战场打战,还和东汉末年军阀,也就是将领韩遂大人,他们着几个人率领羌族、戎族进攻凉州祁山(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非常顺利的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将军。不过就在值羌戎继续进攻冀县时,身为之一武将的姜冏英勇的站了出来护卫。
姜冏他为了保护郡太守、姜叙等人,自己一个人去与众多的敌人厮杀。不过可惜的是,孤身奋战的姜冏虽然勇气很可嘉,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没能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不幸和那些跟他一样的战士都战死在疆场上。而姜冏的儿子姜维,在十二岁的时候深受父亲的影响毅然从军。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冏也是一个英雄,虽然不是很出名甚至很渺小,不过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忠心的武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