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郡的历史是怎样的?汉末的长沙郡发生过哪三件大事?
对刘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表治下的荆州,有这么一个郡,在大汉上百郡国中毫不起眼,但却民富殷实,数次搅动风云,江南郡国中独树一帜,成为诸侯争相夺利的焦点。
这就是长沙郡。
一、长沙郡的历史
西周时期,长沙一带已有人聚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此建造城邑,号曰“长沙”,始有城名。秦始皇平定五岭,置长沙郡。西汉建立后,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改湘县为临湘县以为国都。吴氏长沙国因继承人问题废止后,汉景帝又封其庶长子刘发为长沙王,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光武中兴后,置长沙郡,直到刘表入主荆州。
尽管长沙开发较早,但相对于中原来说,这里就是蛮荒之地,不被重视。所以,刘邦把吴芮改封于此,因为依托此地,根本不惧吴氏会弄出大动作来,这也是吴氏长沙国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之后的刘氏长沙国,因为刘发不被汉景帝重视,算是一种变相的流放,所以刘发终其一生都念念不忘换个封国。这足以说明长沙郡的地位。大汉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在中原,在黄河流域,长沙作为偏远郡,无法让中原世家侧目。也正因此,长沙郡才得以在无为中逐渐发展起来。
二、三次搅动风云
到了汉末,长沙郡才逐渐富庶起来。或许找不出特别的证据来表明这一点,但从几件大事中可窥见一斑。
1、孙坚平乱
黄巾起义后,孙坚又出征凉州,后“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钟万余人,攻围城邑”,而“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于零、桂,与星相应”,可以说几人一造反,半个荆州就失去了控制,势力十分庞大。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任后,“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平乱之战十分迅捷。不但平定了本郡的叛乱,还超额完成任务,“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这下功劳太大无法遮掩,于是被封乌程侯。
此时的大汉还未到山穷水尽,虽然经历的黄巾起义,但朝廷依然掌握着大权,所以作为朝廷官员的孙坚,不可能带着他此前招募的那些“淮泗精兵”,最多也就是一些跟随他的将领、亲兵。所以孙坚的平乱,主力是长沙郡兵。而以大汉的兵制,非是边郡,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兵马。孙坚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一支大军,并迅速平定区星等人的叛乱,固然说明了孙坚的能力,但也足以证明此时的长沙有充足的军队可用。而养的起这么多军队,可见长沙郡之富以不弱于中原大郡。
2、苏代叛乱
初平元年,关东诸侯矫三公诏起兵讨董,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加入诸侯联军,率军北上,途中杀死荆州刺史王叡。要知道,刺史的刺史可领一州,有充足的军队,孙坚敢于如此作为,可见在长沙的数年间,又练就了一支精兵。兼并了刺史部曲,抵达南阳的时候,孙坚已经有数万兵马,对此时的一郡太守来说,这是远超其管辖范围的。因为军队充足,孙坚又杀掉兵精粮足南阳太守,把南阳让于袁术。可见此时孙坚的实力,在诸侯中绝对排在前列。
孙坚走后,苏代接任长沙太守。谁委任的不知道,但知道的是,其任长沙太守后起兵作乱,意图阻止信任荆州刺史刘表入荆州,于是引发了刘表“单骑定荆州”,至其意图破灭。后刘表移治襄阳,在荆州世家的协助下,平定了苏代的叛乱。
孙坚起兵讨董,而西凉军的战力孙坚是看在眼里的,所以起兵必然会全力以赴,那么留下的军队绝不会太多。而苏代以继任者的身份,却能够在短时间内再拉起一支大军,并影响南郡华容长贝羽等一起起兵叛乱,由此可见长沙有充足的实力和丰富的人口资源。
3、张羡叛乱
官渡之战期间,长沙太守张羡据荆南四郡而叛乱,此时距离上一次苏代之乱仅仅十年。这十年间,刘表的实力处于逐渐增长期,忙于稳固荆北核心地带的统治,对荆南的控制放松,以致荆南的地方宗贼实力再度壮大。张羡叛乱后,刘表率军征伐,历经年余,却一直无法攻克临湘,所以其许诺袁绍的出兵计划也就未能实施。直到张羡在战争中病亡,导致荆南人心涣散,刘表这才抓住机会,攻破其子张怿的防御,再次平定了长沙之乱,并以这次叛乱为由,对荆南进行大清洗,将各郡太守换成自己的人,实现了对荆南四郡的完全掌控。
尽管刘表在小说中没什么存在感,但其实力是不弱的,张羡能够挡住刘表联合荆州世家的进攻,将叛乱时间维持如此之久,可见长沙郡的兵力再次恢复,甚至更甚之前。
三、诸侯相与争夺
荆南四郡,长沙为首,平定张羡叛乱后,刘表以韩玄为长沙太守,为了控制这个荆南大郡,以自己的侄子刘磐并中郎将黄忠守长沙攸县,以此互相制衡,以便自己掌控长沙郡。而就是守卫长一县之地的刘磐,却能够数次入寇东吴属地,逼得孙权不得不把太史慈这个猛将调往建昌任职,可见刘表平定荆南后,长沙的实力恢复的很快。
等到刘表去世,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败走后,刘备之一时间派人收复荆南四郡。虽然没有传说中的“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但长沙对刘备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刘备客居他人门下多年后取得的之一块地盘,因此十分重视,把诸葛亮派到这里整顿长沙等三郡。为了维持战后秩序,收买人心,继续以韩玄为太守。
但荆南四郡毕竟距离中原太远,所以后来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南郡,移治江陵,以荆南四郡之赋税供养囤积于南郡的大军,对抗曹操的威压。因为资源源源不断的被抽离,所以自此以后,长沙的实力被不断削弱。
所以,当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备索要荆州时,刘备不与,孙权大怒之下,以吕蒙率兵取长沙等三郡,长沙太守不战而降。也因此,吴蜀之间差点擦枪走火,因为曹操的威胁才再次达成议和,但孙权却仅仅把零陵郡还给刘备,握着长沙不肯放手。这固然有零陵更加靠近刘备统治区域的原因,但也少不了是因为长沙之富要超过零陵。
自此以后,因为处于大后方远离战火,长沙的地位逐渐降低,成为物资的输出地,逐渐没落。直到后来人口急剧增长,经济中心南移,江南之地开发出来,长沙的地位才又逐渐上升,到明朝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长沙之所以在汉末能够掀起三次风云,是因为本身有充足的人口,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长沙拥有十三城(县),二十五万五千余户,一百零五万余人,这比之中原富庶大郡犹有过之。在民户过万即可称之大县的汉朝,长沙郡十三县平均达到近两万户,实在是一个奇迹。而在封建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更大的财富,就是实力的象征。所以短时间里,长沙经过了数次动荡,依旧能掀起风云。
只不过,长沙远离中原统治核心,不被世家大族重视,数次风云虽然影响一时,对整个三国时代来说,却算不上太大的事,十分低调。这正表明三国时代的江南地区,还未成为时代的主流,还远未到后来那种“惟楚有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