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往今来总有人争论儒学思想的好差?如何正确解读论语?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正确解读论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我读过的《论语》解读中,无非两种立场,一种是吹捧孔子,他们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另一种是批斗孔子的,他们认为孔子是两千多年以来压迫人民的精神导师。这两拨人互相批判、谩骂,彼此视对方为异端。
孔子的学问,说到底是修身的学问。《大学》教导我们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们可以认为,无论是吹捧孔子的,还是批评孔子的,这两拨人都没有做到“正其心”。吹捧者是“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批评者是“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一直以来,我想寻找的解读是“正心”之后的解读,不因为个人喜好而过分赞誉,不因为个人厌恶而刻意批评。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们应该可以置身事外的“讲讲公道话”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凡是得有有理有据,要客观真实。
当一个人容不得他人对孔子有所批评的时候,其实思想已经钻进了牛角尖。孔子是个历史人物,随便被后来的儒生美化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但是不能否认孔子执政期间的无能表现。这关乎到,评价一个事情是否客观,如果因为心里想的好,就认为是圣人的话,这个评价是不具有客观性的。客观是实实在在的,事,是成?还是败?有一个客观的东西作为考量。而不是所心里想着成,结果败了,就不用负责任了。
当一个人容不得他人对孔子有所褒奖的时候,其实是另外一种极端。孔子的价值,之所以在后世重新被提起,是因为孔子的言行有符合封建统治的一面。相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无疑是一大进步。我们不能因为封建社会落后于当今社会,而认为一切都是万恶的。
不懂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人,根本理解不了善恶一体,好坏不分的道理。他们要么是混沌逻辑,认为好就是坏,坏就是好。要么认为好是绝对的好,坏是绝对的坏。这种低级的思维,理解不了好坏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相比较官学垄断的文化知识,孔子把士大夫的学问知识教给穷乡亲,这就是一大进步。相比于法家拥抱变革,探索新制度,孔子死守着周礼阻碍变革,这就是倒退。一切评价,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而言的。当不考虑实际情况,选择一竿子打死的时候,其实无知和狭隘的是自己。
现在早已不是儒林士子独霸朝纲的时代了,也不是科举取士的年代了,大家都没有上过私塾,没有系统的学过训诂句读,也就没必要为“过气”的东西站岗了。把该进垃圾堆的东西,搬到家里视为珍宝,这是傻子的行径。那么反过来说,把家里的珍宝当作垃圾扔了,比傻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在维护某一个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所维护的东西到底是珍宝?还是垃圾?
具有历史观的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凡是应运而生的东西,其宿命必然是顺势而去”。科举曾经应运而生,对帝国选拔人才功不可没,相比察举制,科举是相对公平的。但是科举毕竟不如新式教育更能符合工业化的新时代,因此科举被淘汰了,私塾教育也被淘汰了。同样是在五星红旗下面长大的,同样是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批评别人被西化了,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不是训诂、章句这样做学问,谁不是用当代人的思维来解读古人著作?即使是校勘、训诂,这也不过是汉代人解读先秦诸子的 *** 而已。没有人是先古圣贤口传亲授的,大家都是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揣摩圣贤的意思罢了。
读《论语》无非是三种 *** 。之一种是老老实实一章一章的看原文。第二种是把人物关系串联起来,思考他们讨论过的话题。第三种是把话题关联起来,思考背后的原理。除此之外,谁还能给出更好的解读办法呢?听课不是读书,也不能完全取代读书。所听到的不过是讲师揣摩出来的意思罢了,实际上孔子是怎么说的?还得到书中去找答案。
这里我们讨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 *** 的问题。立场是现代人解读古代人的立场,我们跟孔子相隔两千五百多年,谁都不是孔子亲传弟子,理解有所偏差,观点有所不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因为今人理解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派别互相攻伐,这首先是违背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教导。
认清立场是为了摆正心态,是“正其心”。心正了,才不会出现“故意诋毁”、“专门吹捧”这些歪门邪道。不走这两个极端,才能把认知水平拉到“正道”上来。正道就是“实事求是”,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的。没必要刻意避讳、美化,也没必要故意污蔑、批评。抛弃了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才能真正步入思辨逻辑的学堂。
辩证地看待问题在于,就是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哪一个问题上,具体说了什么话?具体干了什么事?以所思所想来评价道德境界,以所做所为来论是非功过。一个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不需要一个顶礼膜拜的至圣先师,但是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老夫子。
如果预先把孔子当圣人了,那么孔子的教诲就没有意义了。子贡在“造圣运动”的时候说:孔子就像天上的日月,是人们不可企及的。言下之意,你们跪着听话就行了。但实际上孔子本人没有这个意思,孔子并不认为自己堪比尧舜,更别说是跟日月争辉了。孔子就是普通人,是一个教书先生,他对自己有道德要求,有功利抱负,同时寄希望于门人弟子。
当心摆正了,他人对孔子的赞扬和诋毁,其实跟自己都没多大关系了。唯一跟自己有关系的是,通过孔夫子,我能学到什么?或者说是读者本人,在《论语》中学到了什么?无论孔子是革命家还是反动派,跟这个读书目的是没有关系的。修身养性,说到底,只是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