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怎样加强君主集权?有哪些措施加强君主集权?
古代皇帝如何加强君主集权?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为了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中国古代王朝的皇帝绞尽脑汁的尝试削弱下级官署和机构的权力,从而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所以,三省六部的本质上是为了加强君权,从分封制的废除到郡县制的建立,从三省六部到宋代的官制改革,再到明清两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实际上这种种的举措都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经过数千年的摸索和斗争,在明清两朝君主集权达到了巅峰,嘉靖和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权力被架空,因为军政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有议事权,但没有决策权,包括官员人事的任免也掌握在皇帝手中。
所以在万历皇帝一朝时竟然出现了“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明神宗实录》)”的官员严重空缺的现象,但这依然不影响万历皇帝把权力紧紧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反观“三权分立”的诞生,从亚里士多德到孟德斯鸠,同样是近两千年的斗争,但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却一直试图削弱和分化王权以及独裁者统治,但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大一统”观点除了谋求领土上的统一外,还试图建立一个从下而上的统一等级制度。
即所谓“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孔子的“礼乐征伐天子出”,再到孟子的“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又有管仲的“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以及墨子的“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结合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力发展情况来看,皇帝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句话。不管下面的行政机构如何改革,皇帝至尊无上的权力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古代王朝一直都秉承各种学说鼓吹君主至上的价值观念,我想正是这种“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为什么古代王朝没有像西方世界一样走上“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道路,而是一代又一代费尽心思的加强君主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