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天下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刘邦得天下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和项羽之战最终刘邦得天下。刘邦得天下更大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才,对待人才他是势在必得,他的成功与他信任谋士人才有关。
刘邦得天下
在《史记》中就有记载,说的是刘邦得天下之后与大臣探讨经验,大臣们说是刘邦把将士们攻打下来的城池都奖赏给了他们,这样获得了大众之心,而项羽不同,总是疑神疑鬼,不相信他人,并且杀害了很多有功的人,如此就必然失败。
刘邦觉得原因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信任的人才是主要成功的原因,尤其是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帮助了自己,他们各有优点,如此的集众人所长如何不成功,而项羽不能信任人才甚至总是充满怀疑,唯一的人才范增还不被信任,这样必然导致失败,众人听了都十分认可。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项羽,觉得项羽重情义,但是如果重情义太过,那么就会变成缺点,项羽太重情义就是一个弱点,当初刘邦的智谋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甚至自己本人是一个自私并且异常冷静、冷血的人,他能把自己的孩子亲手送往死神之路,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被杀害,但是为了自己能保全下来都不管不顾。
有求胜之心的人不会因为情谊而心软但却会为了苟活而狠心,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刘邦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大志向,并且可以心无牵挂的去做自己做的事,也正如此,他才会成功。
刘邦项羽谁赢了
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谁赢了呢?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的文化里,大多有英雄情结,英雄情结就让很多人觉得项羽赢了。
刘邦项羽剧照
项羽是一位君子,他信守诺言,他在刘邦比较弱的时候并没有欺负刘邦,而且双方对峙时候,还约好一起回去调整一下再战斗,可惜刘邦钻了空子,并没有信守诺言,就导致了最后项羽兵败。中国讲究信守诺言,项羽心气又高,最后乌江自刎,打死也不肯苟且偷生,试想一下如果是刘邦在江边,估计瞬间就过江了。
乱世很难出英雄,所谓兵不厌诈,乱世只能出枭雄。而刘邦之所以最后能够赢了,是因为他一直在养精蓄锐,他能有所取舍,他没那么多仁义道德,只知道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活到最后的人才算赢,像项羽那脾气,肯定没办法赢得天下了。刘邦在某些方面的确是个小人,而且这人还小气,一点过节都能记你一辈子,对自己家的哥哥嫂子都是这样。但是刘邦抓住了属于他的机会,每一次都没放过,所以他赢了天下,虽然很多人根本看不上刘邦,但是人家是确确实实坐稳了天下。
项羽生来就是做悲情英雄的命,他英勇善战,他善良正义,大气,可惜有些品质在乱世中并不适用,在那样你死我亡的年代里,他对刘邦的手软,对自己就是姑息养奸。那么,刘邦项羽谁赢了呢,我想大概都赢了,一个赢得天下,一个赢得声誉,这就是他们赢的点。
刘邦手下大将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至于他的战斗力怎么样,好像并没有任何说词。但是从他的各种打仗情况来看,后世对他似乎并没有较高的评价,最关键的就是它拥有许多著名的大将,至于有哪些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张良画像
首先我们能想到的一些大将就从刘邦的“汉三杰论”得出的。他曾说:“治国不如萧何、出谋划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也正是这三个人物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才能得到天下。
张良,汉三杰之一。还曾劝过刘邦在鸿门宴上,要注意言辞,保存自身实力,才使得刘邦得以脱身。后来又为刘邦出谋划策,一同协助他在楚汉争霸中夺取天下。总之,足智多谋的他为了刘邦的王室立下了战马功劳。
萧何,早年担任沛县的牢狱官,在秦末时期跟随刘邦一同起义,在攻打咸阳结束后,他相继收到了秦丞相以及御史府手中的一些律令和地图,掌握了机密信息,这对他日后制定相应的一些政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信,是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他与刘邦的相识还要全靠萧何,当时的韩信虽然也参加了反秦斗争,投奔到项羽的门下,但是一直都未得到重用。于是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见此人很是有谋略,于是封他为大将军。尤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利用他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
刘邦几岁起义
公元202年2月28,刘邦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由一个小小的亭长变为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这不由得说起决定他命运的那件事情:起义。
刘邦起义
刘邦出身沛县的一户农家,不喜下地劳动,又不如哥哥会经营,大人们都认为刘邦胸无大志,终究一事无成。然而刘邦并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又出走,与张耳结交,直至张耳成为朝廷要犯时,回到沛县,当上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一次押送犯人的途中偶然看到了秦始皇的出巡仪仗,盛是壮观,他很羡慕,心中也有了想要向皇帝一样威风的想法。后来有一次刘邦放走了他押送的犯人,有几个愿意留在刘邦身边跟随他的,途中刘邦遇到一条大蛇,却毫不畏惧,拔剑斩向大蛇,后遇一老妇人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大蛇,却不想让赤帝之子杀了。”刘邦听后,暗自高兴,更加自负,之前的想法也更加强烈了。
直至秦末农民起义,沛县的县令想要响应起义,于是召刘邦回来,然而,刘邦回来的途中,县令心生悔意,命令关闭城门并捉拿身为县史的萧何与曹参。刘邦听闻后,投信于城内,鼓动百姓一起起义,保卫家乡。百姓本就对县令不满,于是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进刘邦,自此,已48岁的刘邦便顺应民意,设祭坛,立祭旗,自称赤帝子,领导百姓进行起义。
从此,刘邦踏上了争夺帝位的路程,开始一展抱负,实现他最初那个并未真实的想法,然而,这次的起义,成为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刘邦几个老婆
史上关于刘邦有几个老婆并没有一致的回答,根据历史的记载,大致也能描述出几位,其中有:正宫皇后吕雉、宠妃戚姬、薄姬。此外还有不是很出名的管夫人、赵子儿、美人张敖、曹氏、万石君的姐姐等几个人物。
刘邦的皇后吕雉
皇后吕雉,算起来也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还没准备带兵打仗的时候,吕雉就已经是刘邦的妻子了。当时刘邦娶吕雉是43岁,吕雉才28岁,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他都算大龄青年了。结婚后,俩人生了两个小孩,也就是汉惠帝刘盈,后人鲁元公主。刘邦称帝后,立了儿子刘盈为太子,吕雉成为了皇后。
戚姬,是刘邦做汉王的时候,遇到戚姓的女子,对她甚是宠爱,还经常让她陪伴左右。戚姬,屡次在刘邦耳边说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刘邦也为之动摇。吕雉知道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保住了太子之位,但也是由此她和戚姬结了仇,以至于最后吕后对她施以“人彘”的残酷刑罚。
美人曾是当年赵王张敖的美人,由此次刘邦路经赵国时,赵王便将她献给了他。几番宠幸后怀上了刘邦的孩子,张敖为了方便照顾她,还在宫外为她修建了房子。后来刘邦与赵王间有了隔阂,和她没了交流,于是四处求助。吕后由于忌恨她怀了孩子,于是没有理会他,最终这位张美人生下孩子后便自杀了。
关于万石君的姐姐,是在刘邦与项羽大战中所结识,由于万石君对刘邦很是敬佩,便照顾他的家人。于是便封了他的姐姐为美人,至于到底有没有孩子,还不得告知。
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歌》是刘邦所写的诗歌。当年英布造反,势头正旺,刘邦御驾亲征,平定英布叛乱,回来的路上经过了沛县,与一起的好友、前后辈一起喝酒欢聚了十几天。有一天刘邦喝到兴头上,边击筑边唱起了即兴之作《大风歌》,并跳起舞来,忧伤感慨。
刘邦《大风歌》
原文翻译:大风使劲的刮啊浮云在风的作用下飞扬翻腾,我的威望施加到四海之内啊,如今可以荣归故乡,怎么才可以得到勇猛的将士啊去守护国家的边防!这首诗歌只有三句,短小精简,每一句都各有情景和心境,表现了刘邦作为胜者的忧虑。
《大风歌》的首句堪称千古佳句,不是直白地讲述自己与部将在沙场上打击敌军的,而是通过“大风”、“云”这两个意象展现战争中激烈震撼的场面。这些场面指代的应该是秦朝末年各路群雄起兵反秦争夺天下造成的混乱局面。第二句的“威”字恰当的说明刘邦的威望在其他诸侯王之上,他们都要向汉称臣,也表现了刘邦的威风与豪气,称霸天下。在群雄战乱中成为天下之主,刘邦这时候回到沛县就是衣锦还乡,荣耀之至。通过前两句,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承认自己统一天下有运气的成分在,尽管他自己也有智慧,也很努力,但如果碰不上这样的时机,也没有称帝的可能,因为他没有办法左右着风起云涌的自然变化。
《大风歌》的第三句直接表达了刘邦当时的所思所想,不同于先前作为胜利者的骄傲与喜悦,反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开始思考如何守住这份基业,在担心要从哪里招募优秀的猛士来守住国家。此句既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表达壮志抱负,也是对如何守护好国家的焦虑。
项羽不杀刘邦
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在鸿门宴上,刘邦占绝对优势,但他却没有杀了比他弱的刘邦。所以至今,不论书本上还是影视剧中,仍然还流传着项羽“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的人物评价。但究竟为何不杀刘邦顾及要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研究起。
项羽雕像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义”字。项羽出生楚国望族项氏,秉承了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优良品质。所以在鸿门宴中,项伯的一席话让项羽瞬间没有了底气,没有要攻打刘邦的理由和借口。既然他同意项伯的的话,就不能名正言顺的攻打刘邦了。也就更不能用小人的手法将刘邦置之于死地。即使在今天,坚信守义仍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德。所以作为有义之士的项羽,宁可和他在沙场上争战,也不会玩弄小伎俩杀害刘备。这些都是“义”字在他心中起的作用。
另外一个因素,也许是项羽的高度自信的心理,使他没能成功杀了刘邦。在大战秦国一战中,项羽利用破釜沉舟一招,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取得胜利的战果,自然不会忍受刘邦的嚣张气焰,因此为了打败他,项羽一清早就让将士吃饱,希望早日能够将刘邦打败。后来因为他过分的自身勇气和实力充沛的自信,让他改变了主意,放弃了杀刘邦。
其次在鸿门宴中,项伯的巧言善变加上刘邦的花言巧语,两方依次夹击,反到让项羽自己怀疑自己,乱了阵脚。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项羽没能杀了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