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上楚国的建立者是谁?楚国有哪些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2-21)220

楚国(?-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历史上楚国的建立者是谁?楚国有哪些历史沿革?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历史沿革

因为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下的诸侯开始伺机而动,而这个时候也恰恰体现出分封诸侯的弊端。周朝之前一直用的都是分封的方式来赏赐那些有着巨大功绩的手下或者那些臣服于他的视力。所以杂周朝长久的统治之下,周王室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周王按照这些诸侯功绩的大小,给他们划分了不同地点和不同大小的土地,同时这些诸侯也有着为周王室镇守疆土,定期给周王述职的职责。

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周王室的实力开始变的衰微,但是那些镇守王室疆土的诸侯实力却开始变得强大。到了周朝后期,天下的局势开始变得混乱,各地的诸侯表面上还是尊周为王的,但是事实上这些诸侯国都有着自己的打算。时间流逝,他们对于周王室的忠诚度开始变得微乎其微。

楚王室就是这些诸多被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周朝后期,各国之间的矛盾变得非常的大,周王室在各国之间的威望已经降到了更低。那些封地广大,国力强盛的诸侯国开始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那些弱小的侯国,但是这其实不过是为了堵住天下王侯的嘴而已,吞噬这些小的国家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实力。其实这样的现象杂周后期是非常的常见的。而楚国正是这些大国的其中一个。

历史上楚国的建立者是谁?楚国有哪些历史沿革?

事实上,春秋战国的楚国王族也是出身名门。楚国王室的先祖其实是高阳氏,高阳氏其实是黄帝的孙子。在周王集结兵力伐商的时候,楚国先祖曾经出兵相助,立了大功。于是在周建立之后,周王为了安抚楚国先祖,把丹淅之地给了楚人,让他们到那里建国,这也是楚国的由来了。

后来随着楚国国君的治理,楚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了中国华南一带更大、最强的诸侯国。楚国为了开拓自己的疆土,于是开始发兵南下,先后灭掉了随国和古麋国。之后继续向西南一带进军,灭掉了卢国以及罗国。在灭掉这下小国家之后,楚国的疆域已经扩大了很多而它的国力也变得强盛起来。成为了这个时期自己个强大的大国之一。

其实更先对楚国动兵的是齐国。在周朝后期,有些诸侯国早就不惧天子威严,已经不向周王室进贡,在加上楚国灭掉了当时一些小国,于是齐王就以这个为借口,向楚国发兵。齐国也是个强大的诸侯国,但是楚国并不惧怕,当时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处于长久的考虑,楚国还是决定向周王缴纳贡税,这也就避免了被其他诸侯群起而攻的局面。

时间到了公元前740年,这一年对于出国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也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件大事。楚王将自己的国都定在了郢,这标志着楚国国力在上一层楼。那个时候的楚国疆域已经达到了方圆千里。这样的疆域在众多的诸侯国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实楚国一直都是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虽然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斗有胜有负,但是总体来看,楚国还是呈现出发展的趋势的。

历史上楚国的建立者是谁?楚国有哪些历史沿革?

公元前638年,宋国出兵想要攻打出楚国,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宋军大败于楚军。宋国这次出兵之后,国历出现了明显的衰败。在这次战争中,宋王不慎被楚军的箭羽射中,受了重伤。宋国战败之后的第二年,宋王因为箭伤死亡,宋国也失去了和楚国乃至于其他诸侯国相争的能力,而楚国在这次战争之中得胜,威势更胜从前。据可以考证是史料记载,楚国到最后相继歼灭的小国多达四五十个。

但是在古代,再强大的国家也终究有败亡的一天。随着秦国的崛起,楚国开始面临危机。秦国崛起之后,开始向东进军。公元前241年,楚国的春申君联合地处在东方的六个对楚国进行围剿,而这一次的合纵却是最后一次了。在这一次之后,楚国和其他的诸侯国开始真正的害怕楚国。

之后楚国国君害怕秦国出兵报复自己,最后甚至把自己的过都都给迁到了其他的地方,后来楚国国内的一些势力开始发动政变,这使得楚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更加的混乱,也为秦国攻打楚国埋下了契机。于是乎,大约在公元前223~222年,秦国发兵攻打楚国,这一次的战争中,秦国胜出,楚国彻底的灭亡。

其实楚国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一带到处都留存着他存在的足迹。但是不管怎样,历史早就成为了过去,现在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历史是非常的久远的。了解这些历史上的事情,更加能够让我们知道中国的伟大。楚国以及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非常的突出。楚国的存在也为丰富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2/353453.html

“历史上楚国的建立者是谁?楚国有哪些历史沿革?” 的相关文章

能击败曹魏十万大军,王平是如何做到的?

能击败曹魏十万大军,王平是如何做到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王平是蜀汉后期少有的将才,他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是打仗很有一套,颇具军事才能,诸葛亮北伐时,王平曾成功地挫败了张郃。王平最出色的表现,当属他一条计策,击败曹魏十万大军,可以说料事如神,足以和张郃的“料战势地形,无不如...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华佗是唯一一个能救治曹操的人 曹操为何还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当年曹操为啥非要斩杀华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正是一个群雄并起人才辈出的时代。而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他在三国当中的人气可以说是高到了极点。但是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因此也滥杀了不少的无辜百姓,就连华...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长坂坡之战,许褚面对张飞的叫阵是什么表现?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三国中的长坂坡之战非常出名,当时,刘备败走,曹操率军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先跑了,让张飞带二十骑断后,张飞横矛立马在当阳桥头叫阵,曹操手下诸将,无人敢出战。当时,曹操手下大将几乎都在,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在,但是...

荀彧之死曹操难辞其咎 侄子荀攸为什么还要给曹操效力

荀彧之死曹操难辞其咎 侄子荀攸为什么还要给曹操效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彧死后,侄子荀攸为何继续为曹操效力?他怎么想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历史上于谦的一生事什么样?他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于谦,于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走入仕途。后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于谦的清廉,当时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广为流传。正统年初(明英宗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三国演义中张郃的死与魏延和关兴有何关系?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郃作为曹魏名将,以用兵巧变著称,张郃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连诸葛亮和刘备都很忌惮他,最终,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退军时,设伏将张郃射死,除掉了这个心腹大患。在正史中,张郃追到木门,被箭射中右膝而死,在演义中...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为何刘备的出身至今遭到怀疑?汉室宗亲数十万,唯独他成就了大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只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其实刘备所在的楼桑村全村村民,基本都是汉室宗亲!不光楼桑村,在东汉末年,类似楼桑村这种以刘姓子孙为主体的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也都是汉室宗...

有哪些与谢万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谢万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谢万(320年-361年),字万石,陈郡阳夏县人,东晋时期大臣、名士,太常卿谢裒第四子,太保谢安的弟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谢万出身陈郡谢氏,才干过人,善于清谈。起家司徒掾,参加兰亭雅集。历任抚军从事中郎,辅佐会稽王司马昱。出任吴兴太守,颇有政绩。兄长谢奕去世后,接任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