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主要内容分析 后人对庄子如何评价
庄子杂篇
庄子这本书里有三个大分类:内,外,杂。第三个杂,就是杂篇。之前有人形容这三个分类之间的文章联系,称内为高高在上的君主占统治者地位,外为臣子,为君主服务,而杂就是子民,平民百姓,多而杂,混乱一起,但是却都内心朝拜君主,听从臣子制定的各种政策。这个形容比喻确实从文章地位和内在联系上形象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庄子画像
杂篇,相对于全书来说是子民之意,那就是指现实生活和各种观点看法。它包含了几个部分,大多数讨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顺应现实,拒绝矫揉造作,拒绝刻意营造。
开头先说过分追求名利过分计较只会丧失精神气节,犹如行尸走肉。然后写了一个贫穷借粮的故事,揭露了做人应该顺应真实,服从本性的道理。第三个部分仍然是寓言故事,内容是钓大鱼,就是为了嘲讽人的浅薄八卦,认为人应该有大的志向而非流于肤浅。第四部分揭露仁义虚伪,表面有仁德,内心邪恶龌龊,接下来又是绕道说理,仍然强调顺应本性,不逆而为之,能成功的道理。然后又讲了一个神龟的故事,说这个道理。接着就列举了人物对话,说明思想的价值观,然后仍然是只顺应,但是强调了脱离世俗,空下杂物的观念,最后再次强调顺应,提出了反对逢迎奉承,追逐名利,反对人为改变,认为应该忘物,忘言。
杂篇包含的内容较多,仍然需要细细品读。
庄子评价
庄子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他的文章字词造句,修辞手法,描述的自然事物,人物对话,都非常生动,运用大量排比,设喻使得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感染人。
庄子故里图
他的十几万著作,很多句子都被后人传颂为名言名句,引申出很多成语典故。句子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常常启迪着我们。他是一很成功的文学家,后代能超越他的文学水平的实在不多。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能够有这么多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
然而庄子的厉害之处在于思想,不在于写作能力。他的祖先曾是国君,因此他骨子里有着高傲的因子。他一生又清贫落魄,可是他一点都没有为名利所诱惑。辞掉官职,悠然自得的游历世界。他自小勤学好思,善于观察。到了其他国家,除了感受自然山川的秀丽美景外,他还虚心求学,潜心研习各国的思想理论。他聪颖天资,走遍周国,却没有找到能辩论过他的才能学识之人。他心性高傲,连楚国的国王发出的邀请他都轻易的拒绝。最后他选择隐居著书。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孜孜不倦,著书十余万字。他把所有的感受,思考都写成文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谷幽兰,芬芳自然,人虽不显却芳名远扬。虽然他清淡为人,隐居山里,在他门下拜师的弟子却越来越多。
他所出生的年代是一个战乱年代,虽然历史的进步是在混乱中前进,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像一股流淌在沙漠的清流,像一面独树一帜的旗,像一个远古宁静的心灵守护者。
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墨子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很多都是主张仁爱的。不以奢侈来影响后世,不靡费万物,不炫耀礼法,用故居自我勉励,以应付社会为难。对于墨子的思想用意,庄子认为是可取的,但对于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一定要和睦相处并且好学,而且活着的时候不能及时行乐,死了还不能服丧这些想法表示非常的不认同。
庄子像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能正常表达,就是背离了人性,是不可取的。其次庄子觉得墨子说人们生前应该辛苦劳作,死后也不能风光大葬,不仅实行起来极其困难,而且这也违背了天下百姓的生活之道,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即使墨子本人能够做到,但对于其他人却是无可奈何的,脱离了天下人,就和墨子一直倡导的王道不符合。再次,后面的人对于墨子过度的自苦做法也是不赞同的。
但对于墨子本人的才能和爱天下之心,庄子还是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在《天下》篇中,庄子如是评价到:墨子是真的心怀天下,即使他自己本身已经非常穷苦,但他依旧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庄子认为,墨子心怀天下和自苦精神如果只是他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还是高尚的,但是墨子将他用在所有人身上,那么就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强加给他们不属于自己的思想。
庄子论剑
赵文王对击剑迷恋。人们知道君王这个嗜好,就想用击剑讨好君王。于是擅长练剑的都涌现出来,几千人聚集到了赵文王宫殿。这些人为了在君王面前展现剑法,每天都相互厮杀,一年里常常有几百人丧命于剑下。可是赵文王并没有在意,一味的观赏他们的拼斗。因此,国内习剑风气盛行,到处都有剑士。
庄子论剑像
渐渐的越来越多人选择练剑习武,不爱劳作,田地逐渐荒芜起来,国家实力开始减弱。其它国家看到这个情况,都有了乘几侵犯赵国的想法。赵太子非常担忧,请大臣们商量对策。赵太子对他们说,现在这种情况如果还持续下去,最终会害国害己,被别的国家制服,各位大臣里有没有既能让大王高兴又能让斗剑比武中止的,我一定送千金厚礼答谢。大臣没一致回答说庄子能做到这点。赵太子询问庄子是谁,臣子回答,庄子隐居,才能过人,足以治国治民,如果他来肯定能解决此事。
赵太子听了派人去请求庄子。庄子拒绝千金赏赐,来到赵文王面前论到:我有三支宝剑,一为天子剑,一为诸侯剑,一为庶人剑。天子剑以强国治民,威震四海为剑。诸侯以贤明,忠诚,谋略为剑。而庶人剑就像斗鸡,一旦失败,就付出生命。君王坐在天子位置上却喜好看斗鸡之剑,实在可悲。赵文王听完悔悟不已,从此就戒掉了这个恶习,专心治国了。
庄子心斋
心斋出自庄子人间世里的寓言故事。庄子写的寓言故事有很多,往往用人物对话来阐述道理,有自己与朋友的对话,有自己和鸟虫的虚拟谈话,也有孔子和别人的谈话。用人物口说的方式讲起道理来既通俗又方便理解。这心斋的寓言就是以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来晓喻哲理。
庄子画像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圣人说,卫国的国王性格自大,霸道蛮横,我该如何和他沟通呢?孔圣人教导他先提高自身修为,做到完全静心,遵循心斋。孔子学生又问道,怎么样才是完全静心,孔子说,学习心斋必须从这几个步骤开始。
之一步先学着听。听,不是听鼻子或肺部如何呼吸,也不是听自己脑子里念头的变化,或者气息的变换,而只是用耳朵安静的听自己的气息。只要听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听着自己气息进出,没有了其它杂念干扰,渐渐的连呼吸也没有了,开始想睡觉。这样就能做到放松,身心融合一体,静下了心。心斋就是除杂,归心,归气,直到虚无。再重新理一遍步骤。之一,把杂念去除,用听来感受。没有任何纷扰的念头,忘记自己是谁要做什么,想得到什么,都摒除。第二用耳朵去倾听呼吸,耳朵听到的只要是气息,呼吸就可以,不需要有鼻子呼气,肺部呼吸这些杂念。第三忘掉耳朵,用心去感受气息,只剩下呼吸,没有刻意倾听的念头,最后心都消失了,没有刻意的去感受,连气息也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虚无。
人体内有一种虚无的境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等到心静下来,呼吸气息都消失,虚无也就呼应出来了,这就做到了心斋。
庄子马蹄
马蹄,骏马的蹄子。这篇文章马蹄是取文中开头的马蹄两字作为篇名的意思。
庄子画像
之一个写的是两个比喻。马本来自在生长没有被人类所制服利用。虽然朝堂变更,和马却没有关联。伯乐说,他能管治马。于是给自然之物马匹套上了马鞍,钉上了马掌,用马来给君主们使用,给马匹制定了衡量好坏的标准,结果马匹被淘汰,死的伤的越来越多,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陶艺师傅擅长用土制造各种器具,烧制各种形态,给土定了固定的圆或者方。木匠最会使用木头,造出的木器都有固定尺寸。然而马匹,土和木都喜欢这样被约束管理吗?这和管理国家一样。天下百姓有他们自己的本性耕耘劳作,织布穿衣。如果像古代一样按人的本性生活那该多好。等到这个世上出了圣人,改变人的本性,去塑造什么仁,德,追求什么理想道德,于是就有了扰乱人们心智的困惑。人们开始学着去追逐智慧,获得仁义,而不能简单淳朴的依据本性生活,这都是圣人做的错事啊。人类最本能的自然之性,愚昧,笨拙,这是朴素和质朴,并没什么不对。等到出现了贤仁,礼乐,规矩,这就像马有了奔跑快慢好坏之分。马匹学会了努力奔跑,套上了马鞍笼头,这样已经改变了马的天性。马匹之间不断竞争,劣马没有达到标准的就变得难以生存。这是在残害马匹。这和人类一样的道理。
庄子墓
庄周隐居故里。庄周故乡遗址经多方考证确定为古宋国蒙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民权县。民权县顺东河乡村有一口庄子剑井。庄子井几公里距离就是庄子墓。
庄子墓图片
庄子墓简陋,后来后人为了纪念他,清乾隆在他墓地立了一块石碑。现代许多名人来到庄子墓前祭拜,为了表示尊敬和纪念,纷纷在墓地后面立了无数石碑,数量达到一百多形成碑林。真的是人之睿智贤明,死后也为后人敬仰膜拜,成为流芳千古的伟人。
庄子墓还流传着两个故事。
春秋末,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住在了河边的庵庙里。老人擅长炼仙丹,仙丹功效非常好,能让人延长益寿,治除百病。许多人都追随老人修行学习。修行的弟子越来越多,弟子们就商量着一起盖了一个楼,因为他们的师傅姓李,就起名为李家楼。后来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老子,姓李,道家学派创始人。战国中期的时候,庄子又成为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也喜欢隐居,便也住在了李家楼。他在这开办讲堂,招收弟子,潜心钻研,著书立说。庄子住在李家楼便建议当地村民为老子修一座墓碑,因为老子死后尸体没找到所以只能给他立一个墓碑。庄子住在李家楼,年终至八十四岁,临死前弟子们要厚葬师傅并准备许多精美的陪葬物品,庄子拒绝说,天和地就是他的棺木,星辰就是他的陪葬品,有这些还不足够吗?弟子们担心师傅的身体会遭到鸟鹰的啄食,庄子回答,埋葬于地下,身体被蝼蚁啃食,化为尘土,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后弟子们遵从庄子意愿,因此庄子墓十分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