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庄子内涵解读 庄子至乐思想是什么
逍遥游庄子
逍遥游,庄子里的代表名篇。是庄子第二个部分表达通往大道境界的 *** 论里更具文采的一篇。逍遥游,从文学技巧上来看,比喻巧妙,描写生动自然,所用修辞大胆夸张,却又不失根本,词语看似随意却气魄宏伟;从思想内容来看,虽然都是虚浮比喻,却贴合情理,言词表意,突显了追求极致的自由不受束缚的境界。
庄子逍遥图
逍遥游里有大量的生活,比喻,寓言,写法如驰骋的骏马率性奔跑,丰富的想像力仿佛给人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尽情遨游在文字海洋上。
开篇写大鹏气势迫人,展翅高空,描写它的傲然姿态,又写小虫鸟蹦蹦跳跳,比不上大鸟潇洒之姿,又将人和彭祖相比,比喻人想长寿的可笑无知。写这些对比,鸟虫都非常逼真,妙趣盎然,讽刺见著。
接着转入了讲道理的部分。用生动的人物对话,把现实融合与道理中,位居高官之人显得平庸无能的形态,洒脱远离功名纠缠,虚无自由的境界就突显出来了。阐述道理运用对比,小和大,对和错,仍然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又统一于一体,要看清这些然后抛开杂念,追求无为,无治,无求的理想。
最后通过古代贤王之间的礼让美德,惠子与庄子的辩驳讨论,通过人物对话直接揭示大用而不为的思想,认为应该远离世俗名利纠缠,远离污秽现实。
逍遥游要记录的就是这些,但是整篇文章文思惊奇文采皎洁,成为千古以来的迷人之作。
庄子至乐
文章名字取至乐二字。至乐的意思就是无乐。庄子思想里,无的思想是其思想精髓之一。这篇文写了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命的消失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问题,应该有平常心的态度。是庄子思想里阐述人类伦理的一篇文章。至乐,就是人生里最快乐的状态。
庄子雕像
文章里开始说人谁能达到无的境界呢?用提问描述人们对苦乐的观点并且加以否定,揭露世间并没有永恒的快乐,所以至乐也就是没有快乐。
然后说人的死亡。结合了庄子老婆去世,庄子敲着盆子和着拍子唱歌的故事。用庄子自己的诉说,提出人的出生和死亡就像天地间气息的结合与消散,和气候时节变换一样的观点。
接着说自己这样做并无过错,人的消逝就像日出日落,并不能阻止,只能接受和顺应。接下来说人的困苦,劳累之疲。然后写了一个寓言故事,借用孔子这个人物来讲述,说人无法对抗自然趋势,一旦违背只会招来灾祸。所以关于生和死的问题,不要大悲大喜,它只是万事万物里的一种现象。最后呼应开头,写人的进化过程到人无至悲至乐。生命的到来和离去,平常心看待。
至乐一文反而是比较积极的鼓励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陷入悲喜的情绪泥沼,而是淡然,安然的去接受生命的来去这个事实。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当时的战国动乱环境,倒是有着抚慰人心的积极作用,虽然庄子无为思想大多是消极避世,但他许多想法的指导意义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指点着我们。
庄子是哪里人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期,离我们现代社会十分的久远,而当时他处的社会又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信息发达,因此要回答清楚庄子是哪里的人这个问题实在不容易。
庄子雕像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大师级人物,对于他的记载和研究很早就有了。关于庄子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最早给出答案的是创作了中国历史上之一部纪传体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经简单的描述了庄子是哪里人:“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因为司马迁的描述过于简单,我们很难弄清楚“蒙”、“漆园”的具 *** 置。虽然司马迁对于庄子来自哪里给出了明确的信息,但是我们确确实实还是不知道庄子是生活几千年前中华古国的那个位置。
研究庄子的学者们不甘心如此模糊的概念,于是不断的根据庄子留给我们的蛛丝马迹进行寻找。
有的学者根据南朝宋罗泌《路史》、《嘉靖寿州志》等留下的证据,判断庄子生活的蒙就是安徽省的蒙城。有的学者根据《隋书·地理志》反对庄子生活的蒙并不是现在的安徽省蒙城,因为在庄子那个时代安徽省蒙城还没有被称之为“蒙”。有的学者则根据《括地志·冤朐县》、《史记正义》、《赠从弟冽》等推断,庄子所生活的蒙,其实是现在的山东省曹州。直到现在关于庄子是哪里人的问题仍然争论不休。
庄子知北游
庄子,姓庄,名周。他出生于战国时代祖居宋国,据说其先祖曾是宋国的一国之君。他本人虽然不曾当过君主却是道家学派鼎鼎有名之人物。
庄子艺术雕像
庄子的毕生思想精髓都汇集在其著作《庄子》当中。《庄子·外篇》的压轴文章就是《知北游》,由此我们就能知道《知北游》这篇文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们熟知、明白了《知北游》就可以了解庄周哲学的主要内涵。《知北游》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庄周关于生死的观念以及他心目中理想的道德观念。
《知北游》这篇文章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三个字。虽然猛一听篇名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只要搞清楚了“知”是一个庄子想象的人名,那篇名就相当的好懂了。即一个叫“知”的人到北方去旅游。这个叫“知”的庄子想象的人物到北方去旅游的目的不是我们所熟知的休闲娱乐,而是去探讨“道”、“气”等哲学观点,最后探求出来的结论也就是庄子要向我们论述的哲学思想。
《知北游》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问、求“道”,在这个过程中就向我们点出我们生存的宇宙本质是什么?作为生存在这茫茫宇宙中的渺小人类应该如何去面对宇宙以及其他的万事万物呢?《知北游》还试图探索宇宙的来源,人类因何而生缘何而死的秘密等等。庄周的这些哲学思想有的是唯物的,有的是唯心的,我们现应该辩证的看待。
庄子人间世
庄子,汉族人,姓庄名周,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宋国蒙地。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早期辩证主义哲学家和浪漫主义文学家,也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人者。他的论著很丰富,思想博大精深。
庄子画像
《人间世》是一篇以探讨为人处世之道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在《人间世》中庄子通过探讨在社会上如何自处以及如何跟别人相处,进而展现自己独特智慧的人生哲学。
《人间世》全篇以“可不惧邪”划分为两大部分。“可不惧邪”之前虚构了三个故事:
一、颜回去卫国担任官职之前老师孔子和他的对话;二、圣人孔子赐教即将作为使臣去齐国的叶公子高;三、即将担任卫国太子老师的颜阖请教蘧伯玉。通过虚构的三个故事表达世事难料、世事难处,以及在这样变幻莫测的社会时事中,我们该如何镇定的面对和处理呢?
对于我们所生活的难于应付的艰难社会,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出三点对策:
一、“心斋”,也就是把自己的心好好收拾整理干净,去除掉恶念、杂念。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以坦然的心态去接受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艰难坎坷,对于世事万物淡定处之。三、“正女身”。
《人间世》的后一部分则以树木做比喻,说明“无用”其实也是“有用”的道理。前后两部分交相呼应,充满着辩证法,让人读之意味深长。
庄子的草帽
庄子生活离我们很多年前的战国中期,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风貌,我们现代人只能通过考古的蛛丝马迹去推理、判断。关于庄子的问题,像庄子到底是哪里人到现在学术界的说法也没能统一。至于庄子戴不戴草帽或者戴什么样的草帽,我们现代人陈所巨却饶有兴趣的根据他自己对庄子及庄子生活的解读,撰写了一篇《庄子的草帽》的文章。
庄子祠图片
在陈所巨的《庄子的草帽》的文章里,阳光强烈的夏天,庄子像许多人一样无法忍受烈日的照射,出门观鱼戴上了一顶边很宽的草帽。庄子时代没有我们现代的化纤、尼龙、精纺布、防晒涂料、太阳伞等等,因此在阳光强烈的夏季出门戴草帽是很普遍的行为。
大家都喜欢戴金黄色的用麦秸编制而成的草帽。庄子总是追求特殊、异于常人因此选择了一顶青色的用蒲草编织的草帽。他这一出门当然是招来了许多异样的目光,甚至受到其好朋友惠子的嘲笑,说他是刚从草丛中冒出来的绿冠草鸡。当然我们的庄子也相当客气的回敬戴着金黄草帽的惠子,说他是稻草人。
陈所巨的《庄子的草帽》就由这不起眼的草帽出发又引发了庄子和惠子关于鱼到底快不快乐的辩论以及庄周梦蝶的成因等等。陈所巨利用草帽表达了许多他对庄子的理解。这篇文章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被收入到《华人优秀散文精选(2000—2005)》,也成为高中生所学习分析的范文。
庄子杂篇
庄子这本书里有三个大分类:内,外,杂。第三个杂,就是杂篇。之前有人形容这三个分类之间的文章联系,称内为高高在上的君主占统治者地位,外为臣子,为君主服务,而杂就是子民,平民百姓,多而杂,混乱一起,但是却都内心朝拜君主,听从臣子制定的各种政策。这个形容比喻确实从文章地位和内在联系上形象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庄子画像
杂篇,相对于全书来说是子民之意,那就是指现实生活和各种观点看法。它包含了几个部分,大多数讨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顺应现实,拒绝矫揉造作,拒绝刻意营造。
开头先说过分追求名利过分计较只会丧失精神气节,犹如行尸走肉。然后写了一个贫穷借粮的故事,揭露了做人应该顺应真实,服从本性的道理。第三个部分仍然是寓言故事,内容是钓大鱼,就是为了嘲讽人的浅薄八卦,认为人应该有大的志向而非流于肤浅。第四部分揭露仁义虚伪,表面有仁德,内心邪恶龌龊,接下来又是绕道说理,仍然强调顺应本性,不逆而为之,能成功的道理。然后又讲了一个神龟的故事,说这个道理。接着就列举了人物对话,说明思想的价值观,然后仍然是只顺应,但是强调了脱离世俗,空下杂物的观念,最后再次强调顺应,提出了反对逢迎奉承,追逐名利,反对人为改变,认为应该忘物,忘言。
杂篇包含的内容较多,仍然需要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