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为大室荒废政事 香居力谏齐宣王的故事
齐宣王为大室
齐宣王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这座宫殿占地面积很大,大概有几百亩地的样子,据说当时规模宏大,能容得下三百多个房间。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了,但是齐宣王爱慕虚荣,工程也就被批准。
齐宣王为大室
但是可怜了广大百姓啊,这大殿盖了足足三年还没有建成,这齐宣王甚至还想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这民不聊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三年来朝中大臣里没有一位敢站出来谏言的。他们都担心会受到齐宣王的处罚。
有位叫香居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君王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手下的大臣都装糊涂,这样国家不灭亡才怪。
他问齐宣王:“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制度,他整天 *** 作乐,我想请问,荆国有贤德都的君主吗?”齐宣王说:“没有君主。”香居又问,那荆国有擅长谏言臣子吗?齐宣王说没有。
好,那如今大王您修建大宫殿,三年了都没有建成,但是众多文武大臣却没有一个敢进言劝说的,您认为现在齐国有目光长远的臣子吗?齐王说没有这样的人。好那微臣也应该退下了,如果陛下再不快点察觉的话。
好你快退下,别,快回来快回到朕的身边来,爱卿。为什么这么晚才向我劝谏,然后齐宣王召见尚书,说我品行不好,喜欢虚荣浮华的东西,但是我的臣子没有人要阻止我,我明明在犯错,只有香居阻止了我,他是好的臣子。
从文中我们不难得知齐宣王喜欢算然有点昏庸,常常会因为虚荣心被蒙蔽双眼,好在他知错能改,而大臣香居则是敢于进谏,懂得进谏。只有君臣间相互监督,国家才有可能走向富强。
香居谏齐宣王
齐宣王在造大宫殿,大的足以覆盖数百亩地,改好后的宫殿可以容纳下三百多间屋子,在当甚至是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大工程。
齐宣王画像
也只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才有实力完成这宏大的工作量,凭借齐国的大国地位和雄厚的国力,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这样持续了三年。
三年来,负责建造的百姓是几乎没有歇息,负责监管的官员也寸步不离,因为这可是齐宣王下令修筑的啊,但是由于工程量过去强大,三年过去了,还没有建造完成,当时齐国虽说是大国,但还是为各种问题困扰,如何继续发展壮大自己,如何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如何将老大的地位进行到底,都是齐国应该考虑的。
但是在宫宫殿建造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位大臣向齐王提出意见,如今的齐国已经是满负荷预转了,还要忙着再建筑宫殿的话必然引起不满。
香居就向齐宣王谏言,荆王放弃了礼乐制度,他贪图享乐,荒诞淫欲,我斗胆请问齐王,您认为当时的荆国是有君主的吗?
齐宣王说没有皇帝,他们的君主不问国事,怎么叫做还有皇帝呢!那我再问齐王您认为荆国内有好的臣子么,齐王说也没有,作为一位忠心的臣子,在帝王犯错之前就应该提出来,这不是合格的臣子。
香居又说,现在君王在建造宫殿,但是三年了还没有修成,但是您的大臣中没有人敢进谏,你认为自己的臣子合格吗。
齐宣王说,是不合格,我也没有好的臣子。香居说既然大王您这样认为,那我也只能告退了,说着快步走出。
齐宣王突然反应过来,忙说先生留步,我哪里是没有好的臣子,是我没有意识到,先生为什么这么晚才来点化我。
他找来尚书,快帮我记下来,某年某日我没有遵从先王的教诲,兴修工程,劳民伤财,是香居先生提醒我了,让我停止这种做法。
齐宣王纳谏
齐宣王算不上一位明君,但是在他执政时期,齐国得到快速发展,这和他善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后世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稷下学宫的建立,让思想家纷纷传播自己的学说,对社会发展也起到进步作用。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率先到秦国招募贤士,得到了有贤德的人后,齐宣王逐渐开始发展国内的一些文化事业,齐宣王喜欢到处游说的士人,他认为这是君王统治时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位重视文化,虚心纳谏的帝王,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召集天下的文人。
齐宣王欢迎文人墨客到自己开办的稷下学宫来,其中儒学大师孟轲的到来对齐宣王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的代表纷纷著书立说,开战学术研究,创造了中国史上灿烂的“先秦文化”。
前面提到齐宣王治国的时候常常犯错误,但是他虚心认错,再加上手下还是有善于纳谏的臣子,孟子曾经借生活中的小故事,提醒齐宣王要好好管管自己的君王作风,说是大王身边的臣子让自己的朋友帮忙照看妻儿,自己出远门回来后发现朋友没有做到,让齐宣王判断,再上升到中级干部,最后到君王。齐宣王嘴上不说,心里接受孟子的纳谏。
齐宣王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狩猎场不比周王的大,但是百姓却不满意,孟子告诉他要与民同乐,和民分享,这样才是造福百姓的表现。
在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的时候闾丘想齐宣王建议招纳贤士,完善法律;打开国库,救济百姓;颁布法令,尊老爱幼。齐宣王听了很是感慨还想要让闾丘作自己的宰相。
孟子见齐宣王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会见孟子,齐宣王问贤德的人住在这样的别墅里,也会感受到在这里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见齐宣王
孟子说当然会,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去怪罪他们的国君,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君主要是不和人民一同享乐也是不对的。君王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
从前齐景公曾经问晏子,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地游玩,我要怎么做才能像古代帝王的巡游那样呢!
晏子说,问得好,天子到各诸侯国家就是巡狩,如果春季巡视的时候要做的是观察耕种情况,补给粮食不够吃的人;秋天里巡视要对歉收的进行补助。
夏朝有谚语说,君王不外出游历诸侯怎么有时间休息,百姓怎么得到赏赐。但是春秋之后可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游必定兴师动众,索取粮食。这样饥饿的人越加不能填饱肚子,劳累的人也得不到更多的休息。
所以大家才对君王出游产生了恐惧,大家怨声载道,就有人开始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这样方式的出游时违背天意的。
从上游到下游的玩叫流,从下游到上游的玩叫连,打猎不知道疲惫叫荒,饮酒成性没有节制叫亡。古代的君王既不会有想要流连享乐的想法,也不会让荒亡的行为发生个不停。
那如今大王您怎么选择就要看您自己的决定了。齐景公听了就让出游的部队驻扎在郊外不打扰百姓的生活,大开仓库救济贫苦百姓。
孟子谓齐宣王曰
孟子对齐宣王说:“主公,您的一位臣子,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然后他觉得信得过才这么做的,于是他安安心心旅游去了。但是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朋友并没有像他交代的那样做。
孟子谓齐宣王曰
不仅没有给它的家人好的地方住,连吃饱饭这种基本的生活保障他的友人都没有提供,主公你说要是你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做?”
齐宣王说:“要是我早就和这种朋友绝交了,我这么信任你,你却反过来背叛我。”
孟子继续说:“如果身为司法官员,但却不能管理好他自己的下属,这时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我会毫不留情的罢免他,身为官员你的职责就需要你必须带好部下。“
孟子最后说:“那主公要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能做到一心为民,那么对这样的人该怎么处理。”
齐宣王听出孟子的意思是在暗指自己在处理朝中大事的时候有懈怠,心里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环顾了四周的大臣,开始说其他事情。
孟子层层推进,从生活中的事,推到中层干部,再推到治理国家的帝王,循循善诱,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子的勇气,敢在一国之君面前说如此言论。
而齐宣王的举动也让人们忍俊不禁,孟子推行仁政,自然想让君王能推行自己的思想,齐宣王态度很犹豫,孟子借这个机会点醒齐宣王,齐宣王也机智的躲过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