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明征君碑与明崇俨有什么关系?
南京栖霞寺的千佛崖和明征君碑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日媒体报道:“明征君碑正在接受全面维修和保护”,“待御碑亭修缮出新以后,将拆除碑亭周围的封闭式栏杆,今后游人再也不用隔着栏杆和窗棂观赏明征君碑”。那么,明征君碑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块碑石呢?
几度兴衰的千年遗存
明征君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右侧,通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早在1956年该碑即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省、市文管会重新建亭护碑。这块珍贵的碑刻在元明之际曾一度受到冷落,长期置身于杂乱丛生的草木之中。明代中叶,寺僧兴善整理寺容,曾经打算将该碑毁掉。撰写《栖霞小志》的明代名士盛时泰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往栖霞山,竭力对兴善进行劝阻,该碑才得以幸存。直到近代,明征君碑越来越受到考古家和金石家的赏识,前来栖霞寺索取明征君碑拓片的各界人士也日渐增多,这才引起了寺僧的重视,并在明征君碑上覆亭予以保护。
唐高宗派皇帝御撰碑文
唐高宗皇帝御撰碑文明征君碑立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全称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是明崇俨为纪念自己的先祖明僧昭而立。明僧昭是栖霞寺的创始人,他于南齐永明元年曾被征为国子博士,故被称为“征君”,明征君碑一名由此而来。由于明崇俨为唐高宗的宠臣,又是明僧昭的第五世孙,加上后世对明僧昭评价甚高,所以,在明崇俨的请求下,唐高宗李治亲自撰写了这篇碑文。皇帝的碑文主要记述了明僧昭笃信佛教,隐居栖霞山并舍宅为寺,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大造佛像的情况。碑文通篇2376字,均为四六韵文,以10首铭词作结束,体现了唐代的行文特点。明征君碑久经风雨侵蚀和战争动乱,仅右残13字,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著名唐碑。对于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该碑提供了之一手的资料。
珍贵罕见的“梅花石”材
明征君碑的碑材十分奇特,这块取自栖霞山的巨石是地质界难得的大化石标本。整个碑材之上约有2万余个生长于2.8亿年之前的浅海中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在深灰色的碑面上呈现出豆粒状的白色斑纹,民间称其为“梅花石”。一块碑石上保存如此多的化石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属罕见。这样,就更增添了明征君碑的珍贵价值和神奇色彩。
两大书法家的传世手笔
明征君碑是国内仅存的几块唐代行书碑之一。正面的碑文由唐初著名的书法家高正臣书写,他的书法曾受到高宗、睿宗、玄宗三代皇帝的喜爱。当时学其书法者很多,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可见风靡一时。碑额“明征君碑”四字则为另一书法家王知敬所篆,其书法作品有“精妙绝伦,不逊虞、褚”的美誉。而碑的背面所刻“栖霞”二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相传为高宗皇帝的亲笔。整个碑刻书法结构严谨,笔法不拘不放,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很高的价值。再加上碑额上六龙拱额的纹饰和碑身两侧的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体现了唐代的时尚,使得该碑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