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5-27)290

隋朝萧皇后

隋炀帝皇后萧氏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里,祖父是梁朝的太子。父亲是孝明帝,母亲是张皇后。她本该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出生年份在当时的年代认为很不吉利,便让其他家人收养了,跟着收养的家庭过着清贫的生活。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萧皇后像

在隋文帝帮助儿子挑选妃子的时候,起初选定了梁家的女子但根据风水来看都不适合,因此便找到了萧氏,她的温婉贤淑,聪颖机智,精通医术,使隋文帝和他的儿子杨广十分满意,于是她便成为了杨广的妃子,这样一来便改变了她悲惨的命运。在结婚不久之一位皇子便出生了,这是杨广十分高兴,对萧氏的更加疼爱了。之后萧氏帮助杨广夺得皇位之后,即便是已经四十出头,但隋炀帝她的的爱丝毫没有减少。

可见萧氏在性情方面多么温文和善。然而在隋炀帝登上皇位后所做的一些出格的事情,因为古代对女性的束缚导致萧氏会有些害怕隋炀帝,所以萧氏只会去提醒他,而不敢过分强调,因此结果是毫无作用。因为他知道隋炀帝会做一些对自己皇位不利的事情,于是每次隋炀帝外出她都会尽量跟随,可见她对隋炀帝是多么上心且尽心尽责来帮助他打好江山。在隋炀帝被杀害之后,萧氏便带着全家仓皇而逃,最后逃到了突厥,因为那里有杨广的妹妹在。在突厥待了一段时间后,在唐太宗时期受唐太宗邀请又一次重返宫中。最后病逝于宫中,此时的萧后已经八十一岁了。

杨广萧皇后

一提起隋唐时期,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隋朝末君杨广,正是因为杨广的“二不理一注”,也就是不理百姓,不理政务,只关注美女,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杨广像

隋炀帝杨广,出生于公元五百六十九年,是隋朝开朝皇帝后的次位皇帝,也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杨广导致了隋朝的覆灭,所以后人更多的是关注杨广的暴政,然而杨广在未被立为太子之前却是一名将领,更是一名懂得隐忍的人。自古以来,储君之位都是由长子继承,这个位置对于杨广这名次子来说是没有丁点关系。然而因为隋朝是自己的父亲杨坚一手打建起来的,所以杨坚对于太子更有着严厉的要求,没想到杨广的大哥却因为自己府里的琐事让杨坚生气不已,杨广见此便假装专心政事,关心百姓,日子一长,杨坚就对杨广多加关注,将太子之位给了杨广。杨广后来才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皇帝之位。

然而杨广的储君之位的得来,也少不了自己妻子萧皇后的相助。萧皇后自小便聪明过人,得知自己的夫君杨广一直冷落自己,忙于国家之事的时候,她已经明白了自己夫君的想法了。为此,萧皇后也没有闲下来,她经常去独孤皇后面前,也就是自己的婆婆,向她哭诉杨广为了百姓冷落自己,一来多去,独孤皇后对自己的儿子杨广上了心,杨广这才渐渐地出现在他人的眼前。

虽然杨广后来因为激发了民愤,这才间接导致了一个朝代的消失。但是杨广对隋朝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如开通运河。而杨广的妻子萧皇后也是史上聪明的人。杨广与萧皇后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笔。

萧皇后的弟弟

相信大家都了解萧皇后,也知道她有个优秀的弟弟,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她的弟弟。他叫萧瑀,他有一个身为后梁皇帝的祖父,也算是出身贵族。另外,萧铣也就是那个和唐朝争地盘的人,也是他的近亲。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萧瑀画像

萧瑀从小时候就十分乖巧聪明,凭借他孝顺的行为获得了天下人的赞扬。并且他学习能力很强,也很喜欢学习,他为人正直,品格高尚。更有甚者,他还对佛道深有研究。因为是萧皇后的弟弟,所以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重用,做到了光禄大夫的位置。所以他可以参与重要事务的表决。后来,因为他总是直谏,所谓忠言逆耳,所以,昏庸的隋炀帝渐渐厌烦了他的耳提面命,就慢慢疏远了他。其中有一次,他建议皇帝舍弃高丽来攻打突厥,引的皇帝发怒,将他贬官,成了郡守。后来,唐朝建立,李渊很重视他,很早就封他为尚书,不仅仅是因为他正直的品行,再有他还是皇后的女婿,所以,李渊把他引为心腹,每次上朝都给萧瑀赐座,并很亲热的叫他萧郎。那时唐朝刚刚建立,全朝只有萧瑀对国家的典籍,仪式熟悉,加上他为人谦虚,又对政事很上心。所以李渊极为信任他。

到之后唐太宗继位,依旧被重用,但性子太直,总与大臣们发生口角,多次被贬官,最终就很少进入李世民的决策班子了。到贞观二十一年,他就病死了。死后,唐太宗赐他“贞褊公”的谥号,陪葬在昭陵。这就是萧皇后的弟弟,正直了一辈子的萧瑀。

萧皇后墓

喜欢看新闻的读者们大概对这条信息有一定了解。在13年的《新京报》上这条消息占了很大的版面,吸引了大批考古学者和人类学家的目光。经报道,萧皇后与隋炀帝是合葬在一起的。起初发现时,墓里还残存部分尸骸,经过专家鉴定,为女性遗骸。之后根据墓室的形制和规格判断,此墓为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合葬墓。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萧皇后墓遗址

据相关消息称,考古队已对墓室的一部分面积进行了勘探,其中,所发现的一号墓是方形的,大多用砖砌成,而墓室所用砖则是隋代宫墙的规定用度。而二号墓则呈腰鼓的形状,出土了各种器具共200多套。

萧皇后这个人,她是梁朝太子萧统的曾孙女,也是孝明帝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张皇后,是如今的常州市人。她出生于早春时节,对于她的本名,史料上都没有记录。但是在民间的一些小说里都叫她萧美娘。她温柔娴静,大家都很喜欢她。杨广成为皇帝后,她也理所应当的被封为皇后。后来,宇文化及发动了政变,杀死了隋炀帝,也俘虏了她。后来窦建德又抢回了她,之后经过各种变化,她被突厥可汗接走。最后,唐太宗攻破突厥,她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据悉,萧皇后墓并不像其他帝王墓一样规模庞大。但也是她这一生一个很好的归宿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05/380478.html

“隋朝萧皇后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的相关文章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康熙已经有55个子女了 康熙为何还要收养养女

对生育了55个子女的康熙皇帝,为何将弟弟的女儿收为养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最强。他在1667年生育第一个皇子承瑞时才13岁;在1718年生育最后一个皇子时已到64岁高龄。他一生迎娶了65位后妃,总共生育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161~221),荆州南阳博望人,三国时期曹魏横海将军、章陵太守,为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顿于敌国,坠不侵于四邻,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王师南征,与充军从,奄有...

曹操把貂蝉送给关羽之后 貂蝉为何在第二天就自杀了

曹操把貂蝉送给关羽之后 貂蝉为何在第二天就自杀了

对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为何貂蝉隔天就自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她是三国第一美人,身为女儿却心怀家国,不畏艰险只身入龙潭,可在被曹操当作战利品送给关羽后,第二天就自尽而亡香消玉殒,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代美人貂蝉做出这样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史敬思是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史敬思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在消灭黄巢的战斗中立下大功。但史敬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先去世的,在李克用与黄巢的首次交锋中就战死了。为何史敬思会英年早逝呢一,投靠李克用史敬思是河东道雁...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手握汉朝的政治大权。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汉武帝为了能让年幼的儿子坐稳江山,可以说煞费苦心,他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巫蛊事件,对太子刘据的党羽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打压。说这个话,并不是说他要故意杀自己儿子,而是因为刘据已...

后世是如何评价步骘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步骘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早年避难,进入江东,担任讨虏将军(孙权)主记。历任海盐县长、车骑东曹掾、徐州治中、鄱阳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刘备借的荆州该不该还 刘备算是失信吗

对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该不该归还?借而不还是否说明刘备失信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因为现在很有一些满脑子是屎的人见不得人为仁圣。〈当然,便是在古代这种人也不少〉所以,但凡历史上略有点名气的圣人都是他们贬斥的对象,而但凡历史上出了名的流氓恶棍,汉奸国贼,都是他们吹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