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郑谷《席上贻歌者》:采用了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

诗词文献3年前 (2021-06-18)251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郑谷的《席上贻歌者》,一起来看看吧!

郑谷《席上贻歌者》:采用了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

席上贻歌者

郑谷〔唐代〕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之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郑谷《席上贻歌者》:采用了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6/384290.html

“郑谷《席上贻歌者》:采用了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黎涛
黎涛
3周前 (10-26)

郑谷的席上贻歌者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花月楼台、清歌声韵的美景,采用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引人入胜;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歌唱艺术的敬佩和对异乡生活的羁旅之情,鹧鸪曲,更是将相思别恨融入其中。座中亦有江南客,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心被撩动的情绪变化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动人。#历史爱好者评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