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下一首诗,简直震撼人心

诗词文献3年前 (2021-07-16)170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下一首诗,简直震撼人心,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郑思肖,一个值得尊敬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南宋末年,原名郑之因 。南宋灭亡后,因为“肖”为宋朝皇帝“趙”姓的一部分,故改名郑思肖,并且取字忆翁,以示自己不忘故国。不仅如此,他平时坐着、躺着,身体都要朝向南方,号“所南”。

《宋遗民录》记载: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大宋孤臣”。他给自己的诗集《心史》封面题字就写道“大宋孤臣郑思肖拜封”。

他把自己居室题为“本穴世家”。这其中也有对故国的怀念,你瞧:如果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是“大宋世家”。时时、事事、处处都流露着他对大宋的忠诚。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下一首诗,简直震撼人心

据说郑思肖原先与宋朝宗室、著名画家赵孟私交颇深。后来赵孟降了元朝并当了官。郑思肖当即与之绝交,从此再无往来。

郑思肖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擅画兰,但是,自南宋灭亡后,他所画的兰均无土和根。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土地已被人夺去,你难道不知道吗?

颂其诗,读其书,首先要知其人。正是因为这样的气节和人品,郑思肖才能写出《寒菊》这样正气凛然、震撼人心的诗篇。

《寒菊》/《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整首诗借寒菊表明自己忠于故国,宁可持节而死,也绝不向元朝俯首称臣的崇高气节。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下一首诗,简直震撼人心

诗题为《寒菊》,菊花开在秋天,本就是寒冷的季节,但被诗人作为题目,这一“寒”字便不再只是菊花盛开时的时令气候,而是指诗人在亡国之后内心的孤寒。菊花傲寒盛放,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作为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诗题,诗人已将自己和凌寒中的菊花融为一体。其下之诗句,字字写寒菊,亦是写自己。

菊花在秋天盛放,不和百花为伍,独立于稀疏的篱笆旁,情趣无穷无尽。她宁可凋谢在枝头枯萎而死,也不曾被北风吹落入尘泥之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都选择在温暖的春天盛开,而菊花偏偏选择在秋天傲寒独放,不与百花争奇斗艳。与喧嚷的百花相比,已见菊花高尚品格。

不仅如此,诗人更是赋予菊花人的品格,说菊花不仅不与百花争艳,反而像一位隐逸的高人,独自立在疏篱旁,在寒风中,悠然欣赏自然的无限情趣。这种“独立”却并不落寞,反而两相对比,更显百花媚俗、更显菊花高洁。

不禁让人想到周敦颐《爱莲说》的那句——“菊,花之隐逸者也”。

有人或许会问:趣从何来?诗人说有趣便是有趣,至于趣在何处,如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堪称神来之笔,是千古名句。化用自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枝头抱香死”是指菊花凋谢后并不落地,而是在枝头枯萎而死,这是菊花的正常的生命形态。但是加上“宁可”二字,一种“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

“何曾吹落北风中”中的“北风”,既是指现实的寒冷的北风,也是指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集团。整句诗同样以寒菊自况,表明自己宁可持节而死,也不愿向元朝屈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犹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整首诗从刻画菊花之形态到菊花之神韵,都可谓惟妙惟肖。尤其是作为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借寒菊以自况,将其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对元朝统治者的忧愤反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那幅画面,又给人无限美感。这也是作为诗人兼画家的郑思肖独特的艺术美感。

一首诗,同时给人无限悲慨、无限震撼、无限敬意、无限美感,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让我们记住这个诗人,记住这首诗,记住《寒菊》,记住郑思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107/389158.html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下一首诗,简直震撼人心” 的相关文章

范质:北宋初期宰相,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

范质:北宋初期宰相,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

李沆:北宋时期名相、诗人,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

李沆:北宋时期名相、诗人,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郭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盛是《水浒传》人物,四川嘉陵人氏,善使方天戟,外号“赛仁贵”,意思是武功赛过薛仁贵。 原来从事水银买卖,但是...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晙(653年-73...

陈子龙的一首《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表达了什么?

陈子龙的一首《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表达了什么?

下面历史网小编带来陈子龙的《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明)陈子龙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注释此词原题为《点绛唇·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

《赠汪伦》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李白与汪伦关系如何

《赠汪伦》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李白与汪伦关系如何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赠汪伦》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意思是:李白将要乘船远行离去,忽然听到传来的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

戴胄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两篇

戴胄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奏疏两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戴胄(?-633年)...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