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惠:南宋末年宫庭女词人,写下一首词抒发亡国之痛
王清惠,约活动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4年)至元世祖至元年间(1294年)前后,后自请为女道士,号冲华,宋度宗昭仪(女官)、词人。
王清惠现存诗四首,词一首,都是抒发个人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的感慨,为亡国遗民长歌当哭之作,格调低回而悲壮。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元兵攻入临安,宋理宗、谢太后、宋度宗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赵显出降。
三月,王清惠与宋室三宫一同被俘北上。当王清惠等人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她想当初她承蒙君王宠爱,不想今日竟变成虏囚,这种巨变让她百感交集,勾起深切的亡国之痛,遂在驿站墙壁上题了一首词《满江红·太液芙蓉》,这也是王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词:
《满江红·太液芙蓉》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上片起句词人以太液荷花自比,说自己经过山河巨变,已花容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曾记得”后面五句,是词人由今日的凄凉,引起她对昔日的荣华以及欢乐生活的回忆。这几句极写旧时宫廷生活的美好,反衬今日处境的悲凉。
“忽一声”,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元兵凶猛来势。仅用“繁华歇”三字就高度概括了南宋的灭亡,皇帝与后妃大臣被虏北上的历史巨变。
下片直抒胸臆,写江山巨变,感慨国破家亡。“龙虎散,风云灭”浅显易懂,直言南宋朝廷已土崩瓦解,大势已去。
“山河百二”化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折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原句是说关中地形险要,两万亲兵可以对抗诸侯的百万之师。在这里,王清惠借“山河百二”代指南宋江山,暗含对南宋统治者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亡国的结局。
面对这种局面,王清惠只能痛心疾首,仰天啼哭。然后,词人又转到写自己北行途中的苦况。
最后二句,词人由上句“月”引发联想,幻想去月宫里,同端娥仙子作伴,去过超脱尘世、永远清静的生活,表现了词人不屈服元朝统治者的坚贞气节。
文天祥被俘北上时,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王清惠所写的这首词后,感慨万千,因而步其韵写了两首《满江红》词,其一为: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若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歌。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人和众宫人共勉。
文天祥此词与王清惠一词气势虽有别,但亡国之伤感则相同。王清惠一词被众口颂扬,却是别有伤心的滋味。
后来,王清惠这首词被传遍中原,不仅文天祥有和词,连邓光荐、汪元量等人皆有词相和。
但是,晚清词家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里评论王清惠这首词:“凄凉怨慕,和者虽多,无出其右。”
王清惠北上后,行程生活艰辛不易,还写过两首五言绝句,虽然寥寥数语,读来却让人心酸不已:
《捣衣诗呈水云》 王清惠
妾命薄如叶,流离万里行。
燕尘燕塞外,愁坐听衣声。
《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 王清惠
万里倦行役,秋来瘦几分。
因看河北月,忽忆海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