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克格勃的重生:普京和俄联邦安全局的建立

世界历史3年前 (2021-08-02)440

众所周知,俄联邦安全局的前身其实就是苏联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情报间谍机构克格勃。当然这一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被废除了,但他们的身影并没有消失,再加上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成为了俄罗斯的更高领导人,于是克格勃就以另一种方式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那么,克格勃究竟是如何完成它的重生的呢?

苏联解体,克格勃没能逃过被分拆的命运,但昔日的特工们却未曾远去,他们中不少人追随普京组成了一个垄断新政权的强大集团。而且,谁都知道,普京也曾是一名特工。这是一个特工当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819事件讲起。

苏联人早早地就意识到了情报人员参与政权的危害,在这个大国残喘的最后几年中,克格勃高层领导中高达40%的比例由文职人员充任。但当权力架构开始动摇,克格勃的力量开始挣脱束缚,分布于莫斯科的数个监听站在819事件的前夜得到了时任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命令监听苏联高层的 *** !

克格勃是苏联体内的一只巨兽,几十年来它无所不能,但从未获得将矛头指向主人的权力,这是苏联帝国古老的禁忌。但这一天,权力的封条被揭开了。

当事件发生,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发现自己同外界失去了联系,所有的通讯方式都被切断了。毫无疑问,这是克格勃的杰作。特工们向自己的主子下手了。

所以,当整场政变以失败告终时,克格勃也就逃不过被整肃的命运了。克留奇科夫被逮捕,代替他的是克格勃末代主席巴卡京。末代主席签署一个个命令将克格勃拆解,一块块的交给各个即将独立的加盟国。叶利钦的俄联邦则得到了其中更大的一块。在819事件中极大巩固了地位的这位未来俄总统深知绝不能重蹈戈尔巴乔夫的覆辙,他开始着手驯服刚刚领回家的这头巨兽。如有必要,甚至不惜将其毁灭。

还没等苏联成为历史,一个专门负责清算克格勃的委员会便告成立,主席是叶利钦颇为赏识的斯杰帕申。克格勃的故事就此进入了斯捷帕申时代。

当苏共倒台时,它的党员们没有什么反应。当苏联解体时,人们未曾流下多少眼泪。除了民主力量的欢呼,这场日后普京口中的20世纪更大地缘政治灾难显得平静、自然。所以,在苏联最后的日子里负责清算克格勃工作的这个委员会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完全是反克格勃式的。

当时,各种媒体上、人们的街谈巷议中少不了有关克格勃的话题,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新俄罗斯不需要克格勃,不需要一个连家里的生日宴会上请了什么客人都得详细登记的、无所不在的监视网。这种情绪一度成为政策。一份当时的内部文件写到:作为一种无法改革的制度,克格勃应该被消灭。

大众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委员会将克格勃大卸八块。但人们没有善罢甘休,他们要求克格勃交出特工名单。

作为一个秘密机构,交出名单便意味着死亡。到了这一步,克格勃才算是走到了面临生死存亡境地。

就在此时,斯捷帕申出手了。在他的力保下,名单没有交出去。克格勃保住了一线生机。

斯捷帕申这位政工专业出身的政客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扮演了克格勃保护人的角色,此时他不仅在中央担任职务,还兼任了克格勃圣彼得堡局局长。在中央,他主持通过了《安全法》、《联邦安全机构法》,都是为未来新的克格勃安全局所准备。民主阵营的代表斯塔罗沃伊托娃议员曾于92年试图推动通过一部《清算法》,规定苏共党员和克格勃以及与它们有染的人均不得从政。但该法案的通过最终被斯捷帕申给阻止了。

1995年,俄联邦通过了《安全局法》正式承认了安全局的地位,克格勃至此算是逃过一劫。斯捷帕申对此有自己的解释:俄罗斯这个大国当然需要一个情报组织,只是它不应再是党用来反人民的工具,而应是社会大众手中的武器。

在担任克格勃圣彼得堡局局长时,斯捷帕申曾为一位刚刚去世的老克格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报章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人们无法容忍为一名克格勃歌功颂德。

追悼会的现场有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的名字叫弗拉基米尔普京。

此时,这位曾在东德做特工的克格勃已经是圣彼得堡市副市长。这场葬礼后,他与斯捷帕申成了好朋友。

此后,斯捷帕申在莫斯科中央担任了包括安全局局长在内的不同职务,一直扮演着安全局庇护者的角色。而来自于民主阵营的攻击从未停止。1997年,那位执着的斯塔罗沃伊托娃再次力推《清算法》,但仍未获成功。

克格勃的重生:普京和俄联邦安全局的建立

1998年,斯塔罗沃伊托娃被神秘暗杀,此案至今未有公论。

此时,普京已经在好友们的帮助下进入了莫斯科中央,开始崭露头角。1999年,老总统叶利钦的第二个任期即将结束,总统的势力集团为接班人的问题伤透了脑筋,选来选去,普京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人选。当然,有人曾担忧,普京不错,但他的克格勃身份是个问题。

可叶利钦不管这些,他认定普京是一个不错的人选。1999年最后一天,叶利钦在电视上老泪纵横地卸下了总统职务,正式将其交给了昔日的克格勃普京。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在普京的眷顾之下,昔日克格勃成批的进入权力核心,以克格勃为班底的强力集团正式成型,普京的权力之路也因此而变得一马平川。而曾力保克格勃的斯捷帕申自然少不了好处,这位早已失去政治生命的政客一直被普京留在中央,直到现在。

克格勃复活了,尽管其威势与样貌已不复当年。

一路梳理下来,克格勃的跌宕起伏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为什么普京会那么迅速的成为圣彼得堡副市长?为什么他会成为唯一一个大家都中意的总统接班人?如果有人可以代替克格勃们,他们会最终风生水起么?唯一的一个解释是,在那个苏共官僚已无人支持、民主势力又频遇挫折的时代,昔日的克格勃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依靠的人才宝库之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08/392078.html

“克格勃的重生:普京和俄联邦安全局的建立” 的相关文章

朝鲜美女奇皇后:元惠宗第三任皇后,最后搞垮大元王朝

朝鲜美女奇皇后:元惠宗第三任皇后,最后搞垮大元王朝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奇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八月,大将徐达率大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全部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元朝在中原统治结束,北元开始。元顺帝在北逃时...

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 竟然能让他感叹清朝的弱小

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 竟然能让他感叹清朝的弱小

还不知道: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鸿章访问欧洲第一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早就派遣大臣在此地恭候李鸿章。李鸿章到达俄国之后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仪式,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派遣皇室的御用马车接送李鸿章。李鸿章本来就带着联俄拒日的目的访问俄国,因此在...

唐朝文官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袭击 一怒之下带兵干掉了整个国家

还不知道:唐朝文官王玄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来不缺少猛人,而下面说的这位猛人却猛的有点过了头,带领三十人的团队到国外转悠,结果被人打了蒙棍,而后凭能力,不找后台老大要人马,凭一己之力灭了这个国家。唐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出门都佩戴宝剑,比如李白,...

曹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能让欧洲叫苦连天呢

曹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能让欧洲叫苦连天呢

曹操为何能让欧洲叫苦连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02年,是为东汉建安7年;在这一年如果要选心情最爽的人,曹操至少属于之一。两年前,也就是建安5年,曹操在官渡一战击败了自己的发小袁绍,抢到了冀、青、幽、并四州,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此时,广袤...

本愿寺显如:让织田信长头疼不已的金和尚

本愿寺显如:让织田信长头疼不已的金和尚

蒲松龄的聊斋中一个金和尚的故事,说有那么一个人,幼时被赌鬼父亲卖到了一个小寺庙做和尚,师父死后,他就卷上师父的遗产离开佛寺做了杂货贩子,他靠投机倒把,处处钻营,没几年变成了个暴发户,并买下了大片田地,后来又在周围建了几十处宅子,招了上千门徒,住的是亭台楼阁,骑的是高头大马。每当出行前呼后拥百十号人好...

支仓常长:有史以来第一个派往欧洲的日本人

支仓常长:有史以来第一个派往欧洲的日本人

支仓常长(Hasekura Rokuemon Tsunenaga,欧洲当时译为Faxikura;1571年─1622年),日本仙台藩大名伊达政宗的家臣,藩士。支仓六右卫门常长在1613年到1620年间率领使节团先到墨西哥后又转往欧洲,之后回到日本。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派往欧洲的日本人。他的出访也是法国...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故事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是怎么上位当上沙皇的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故事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是怎么上位当上沙皇的

说到中国古代强悍的女人,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吕雉、武则天、慈禧等,而在俄罗斯人心中,他们历史上最强悍的女人,非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莫属。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我作的这个对比,相信大家就可以看出: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个超级女强人,能将所有男人和一个超级大国玩转于鼓掌之间。但我告诉你,叶卡捷琳娜绝不是慈禧和吕雉,她...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又因其与另一位英国诗人休斯情感变故自杀的戏剧化人生而成为英美文学界一个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