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曝背》唐代李颀所作,描绘了山村老翁的一幅日常生活小景
李颀,唐朝时期官员、诗人,曾担任新乡县尉,后来辞官隐居。与王昌龄、高适、王维的人交好,尤擅七言边塞诗。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颀所作的《野老曝背》吧。
生活中不仅有匆匆忙忙的劳碌,也有闲适的诗与远方。这句话的内容太空洞且太遥远,对于大多穿行在城市里的人群而言,尤其显得梦幻而不真实。甚至,它连理想都算不上,面对水泥森林高谈阔论的现代化流水线文人,只能说是一个虚伪的荒谬。
居高堂之上,处江湖之远,这根本就是两条平行线,拉高或者降低某一根,都会导致高速行驶的列车脱轨倾覆。生活需要平静与安宁,所谓 *** 就是自寻烦恼,或者极端点就是自寻死路。可惜人性本恶,人心不足蛇吞象,丑陋的本质总是形成串串恶果,频频高挂枝头。
生活本质上就是细水长流,不需要恶性 *** ,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恬淡和琐碎。那些花开花落,日升月降,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总是寻常景象,都是平常场景,却往往触动内心最温馨的感情。我们的诗意藏匿在有情人对视一瞬之间,我们的远方隐蔽在有心人拈花一笑之中,只要有情有义,只要有心有意,美好就会永存,幸福就会长在。
是的,生活中从来并不缺少美,只是因为我们常常关闭了心灵,所以缺乏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而生活之美,却总是喜欢躲藏在平凡又恬淡的小场景中。
《野老曝背》
【唐】李颀
百岁老翁不种田,
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
目送飞鸿篱下眠。
李颀的这首《野老曝背》,使用新鲜活泼的语言,眼明手快地抓拍到山村老翁的一幅日常生活小景,经过绘声绘色地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形象,从而领悟到美就蕴藏在自然而然的寻常人或事或物里面。
首句“百岁老翁不种田”,百岁,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一个虚数,多用来指代高寿之人。由于岁数大了,没有力气去种田,百岁是一种交代,用来解释不种田的原因。辛辛苦苦一辈子,如今再也做不动了,生活的重担或许可以丢给下一代。
百岁老翁承接题目里的“野老”,也是本诗所要刻画的对象。诗至此,之一句非常重要,就像一个点火线,一个引子,为后面的展开做好铺垫。《红楼梦》中,王熙凤在联句抛出“一夜北风紧”,就得到大家好评。因为开场气魄宏大,后来承续联句的人,就能够拥有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次句“惟知曝背乐残年”,曝背,就是通常所说的晒太阳。这个生活小场景,在过去的日常里,是非常大众化的一个动作。每到太阳暖和的时辰,许多人都会搬上一个小板凳,或在村头,或靠着墙壁,聚集或单独,享受自然恩赐的热情。
“惟知”一词,有人以为句后有一个“乐”字,便认为老翁无忧无虑,逍遥自在,实在有些差强人意。毕竟,“乐”字的后头跟随着的是“残年”,所以再联系上“惟知”,就会发现里面含有无可奈何的意味。风雨侵袭,时光漫漶,躺下享受的不仅有温暖日光,也有回忆中的辛酸凄清。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飞鸿篱下眠”,前面两句先划定界线,清晰切题,接下来就可以详细描写野老曝背时候的场面。沐浴着暖融融的阳光,或许因为长久没有洗澡的缘故,身上顿时觉得奇痒无比。老翁一会儿扒开衣服用手指摁虱子,一会儿解开发结不停地搔头,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阵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暖阳静静晒着,暖风轻轻吹着,老翁仰身躺卧在凉椅上,舒服如微醺,悄眯起双眼,看蓝天上一行大雁飞向远方。时间仿佛在一刹那间停顿,一动不动的,老翁已经不知不觉地酣然入睡了。
纵观本诗,语言简练生动,纯用白描,不刻意雕饰,口语俚言的夹杂使用,愈发增加着丰盈的生活气息,更显新颖鲜活,情趣盎然。诗人恍若一名技艺高超的传统工笔画画家,牢牢抓住人物的相关动作特征,通过“扪虱”、“搔首”、“目送飞鸿”、“篱下眠”等等几个片断性场景,立马描绘出来一幅栩栩如生的《野老曝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