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写的一首《浣溪沙》,为何鲜有人知?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苏东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苏东坡可谓是宋词史上最为举足轻重的词人。众所周知,在五代北宋,词为艳科是文人的共识。词所吟咏的都是风花雪月,恋情相思的主题,以及文人的个人情怀。题材有限,境界有限,因而词体的地位远远不如可以“言志”的诗。
而至苏东坡方才真正将词体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他主张以诗为词,脱离音乐的束缚,提倡豪放词风,在语言和风格上一改词之糜音。而在题材上,他提出“无事无物不可入词”,不论是风花雪月、恋情相思,还是怀古咏史、田园游记、生活记趣尽皆可以词咏之。
后世评价苏东坡道:词体之尊,自苏东坡始!可以说,是苏东坡把宋词从“曲调小道”提升为“咏怀言志”的文体。方才有南宋豪放派慷慨激昂的壮志词句。
苏东坡作词也确实践行了他所提出的“无事无物不可入词”。比如下面这首《浣溪沙》,就是一首前无古人之作:
浣溪沙
北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自古以来,吟咏民间疾苦的题材都是诗体的专利。比如诗圣杜甫的作品、中唐新乐府诗等大多都是此类题材。而自唐代至北宋,从来没有人使用词来吟咏民间疾苦。苏东坡的这首《浣溪沙》便开此道先河。
这首《浣溪沙》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时所作,当时他因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新法而处处受排挤,以致受冤案被贬。在黄州,苏东坡亲身躬耕陇亩,越发体会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方才写下这首小词。
词中上阕昨夜大醉,风涛大作,醒来已是大雪初晴,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想来明年百姓定然是丰收稻麦千车。一句“但令人饱我愁无”直接表达出内心对百姓的关心:只要百姓吃得饱,词人就心安了!
而下阕笔锋一转,写到前一日与太守徐君猷酒宴时的情景:雪花轻盈,歌姬翠袖飞舞,绛唇鲜艳如同樱桃。而词人此刻唯有在宴席间,呵着发冻的双手,镊着变白的胡须,思绪万千。一股无声的无奈流露而出,联系上阕所写和词人被贬谪且无权的处境,想必苏东坡此刻正位济民无术而愁绪万千。
上阕说瑞雪丰年,词人无愁,下阕却又流露出无奈的哀愁,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不仅不矛盾,反而词意合一,将内心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为百姓做事的渴望表达的和谐统一。
苏东坡不仅才华过人,而且一生都心系国家社稷、百姓疾苦,在朝时新法有错则反对新法,旧党掌权废除新法时苏东坡又提出保留部分有利于民生的新法,因此才不容于新党旧党,处处受排挤。被贬在外时,则教化百姓,致力于恢复民生,可谓是鞠躬尽瘁。西湖宿敌、海南东坡井、东坡肉、海南的东坡学堂等等都是苏东坡心系百姓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