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龙之家族:盘点中国神话中的龙一般分哪几种?

历史文化3年前 (2021-12-03)550

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它神奇、威严、吉祥、灵动,寄托着人们的瑰奇的想像。数千年来,人们在创造和完善龙的形象的同时,还为它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太昊伏羲氏,相传是人类的始祖,同时他也是之一个以龙纪官的帝王,是龙图腾的创造者。所谓“以龙纪官”,就是以龙作为官职的名号。《左传·昭公十七年》讲到,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鲁昭公设宴招待,在席间,郯子讲到上古历代的纪官制度,从他的先祖少昊一直上溯到“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他说,少昊登位时,适逢凤鸟出现,所以少昊以鸟纪官。而在少昊之前,黄帝以云纪,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是古代文献中太昊伏羲以龙纪官的最早记录。

《竹书纪年》上说,太昊伏羲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因而伏羲以龙作为自己的名号,始以龙纪官,号龙师。他用龙为他麾下的大臣命名,让他们各司其职: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除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太昊伏羲氏族统领着一个庞大的龙部落。

(翻开的《左传》,《昭公十七年》此段文字。淮阳太昊陵,手捧八卦图的伏羲塑像。塑像四周朱襄、昊英等雕像。)

古人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观念,为龙安排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敷上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于是在龙的家族中,有了五方龙、五色龙的形象。

传说伏羲确立了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居东方;夏官为赤龙氏,居南方;秋官为白龙氏,居西方;冬官为黑龙氏,居北方;中官为黄龙氏,居中央。

在五色龙中,黄龙最为尊贵。“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以黄龙为贵,与崇拜黄帝有关,在五方帝中,黄帝居中央,黄帝是一条黄龙。《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得土德,黄龙见。”(黄帝塑像)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他们以五行的不同组来解释自然的变化。战国秦汉时期的阴阳家提出以五行之间相克相胜的关系来解释朝代更替的“五德终始说”说。不同的朝代分属五行中的不同“德”,即所谓的“五德”,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朝代更迭兴替其实都是“五德”的循环。

秦始皇当上了皇帝,有人告诉他:“黄帝得土德,天上有黄龙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在郊野出现;今天秦朝从周朝得到天下,按照五行的排序,应该是水德。从前秦的君王秦文公在打猎时,曾经捕获过一条黑龙,这是秦朝水德的征兆啊!”按照“五德终始”的排列顺序,黄帝是土德,尚黄色;夏朝为木德,尚青色;商朝为金德,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尚赤色;排到秦朝,水克火,秦朝在五行中应该属于水德,颜色就变成黑的了。五色龙你方唱罢我登台,共同演绎出五彩斑斓的中国历史。(身穿龙袍的秦始皇形象,龙袍黑色)

不过到了西汉末年,这个“五德终始”的顺序又发生了改变。王莽为了篡汉,把原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改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而王莽为了从刘氏手中取得政权,要效法上古帝王“禅让制”,通过和平过渡的 *** 完成王朝更替。为了给新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儒生们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顺序,重新排列古代帝王的世系: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王莽自称是虞舜后裔,帝舜土德,于是他和黄帝、舜帝一样,为土德,成了一条黄龙。

人们在创造龙的形象时,加进了各种奇思妙想,从而创造了大小形象各具特色、长幼尊卑各有差别、角色分工各不相同的庞大的龙的家族。

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蛟龙的原型是鳄鱼。古典文献中说其形如蛇而有四脚,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能吞人。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明代《三才图会》中蛟龙图)

长着一对翅膀的应龙在神话传说中威名赫赫。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应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神气灵动的应龙)

有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说文解字》中说虬是“龙子有角者”。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螭龙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龙凤人物帛画中的龙无角,当是螭的形象。对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雌性的龙,所以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螭龙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龙凤人物帛画。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螭龙的饰纹)

在古代文献和器物铭纹中,还有一些著名的龙。

烛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神。它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山海经》上说,烛龙的两只眼睛是上下排列的,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烛龙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那么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龙不用饮食,很少呼吸,古人认为烛龙的吹气会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的吐气。(《山海经》烛龙形象)

夔龙是单足的龙。《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商代青铜器夔龙纹)

蟠龙是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为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在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古代建筑立柱、梁上的蟠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这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在龙的形成史上,鱼本来就是龙的原摹本之一,在上古神话中早就有鱼变龙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更是言之凿凿。据说大禹在治理黄河时,曾将河东界的龙门山凿开,名为龙门。每年春未,就会有黄鲤鱼争先恐后地从各江河游到龙门之下,若有能逆湍急的水流跃上龙门者,就可化为龙。当有鱼跃上龙门时,不仅云雨相随,而且还有天火自后烧其尾。正因为如此凶险,所以一年之中,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条,未能过龙门者,点额而返。这就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从这个传说的角度看,龙首鱼身正是变化过程中的形象。然而,龙首鱼身的半龙形象在隋唐时代的兴盛,这是人世“龙门”带来的效应,这座人世龙门,就是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洛阳龙门。)

人们将龙人格化、世俗化,创造出龙王、龙子、龙母、龙女等龙的家庭成员。

人间有帝王,神界则有龙王。龙王是水族的总管,具有“兴云布雨”的本领。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龙王庙,乡民求雨的情景)

祭龙求雨的习俗,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中,就有“作龙求雨”的记载。但甲骨文中所说的龙,应是天上的苍龙星。

天文学是人类早期文明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科学。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先民们仰望天际星空,面对无边无际的未知世界,投注着探询的目光。他们看到日月经天,斗转星移,联想到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的自然变化,驰骋着瑰丽的想像,在神话世界里讲述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在这条浩瀚的星河边,有一片广阔的星空。这里分布着159颗星,组成一个圆形的星带。古人将这片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然后又将这二十八宿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组,每组七宿。根据每组星宿分布的形状,古人用四个神灵称呼它们:东方七宿是青龙,西方七宿是白虎,北方七宿是玄武,南方七宿是朱雀。(浩瀚的星空,二十八星宿,各星宿用线连接成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的形象,汉代瓦当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图案)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M45号大墓中,墓主人身边用蚌壳摆塑的左青龙、右白虎,头顶上对着北斗星,这分明是一幅天文星象图,记录着距今6400多年前的先民们的天文观念。(濮阳西水坡M45号大墓天文星象图)

青龙也叫苍龙,共有三十颗恒星组成。角宿二星为龙角,亢宿四星为龙颈,氐宿四星为龙胸,房宿四星为龙腹,心宿三星为龙心、尾宿九星和箕宿四星为龙尾,它们共同构成一条舒展于东方的巨龙,龙头向南,龙尾在北。(星空中青龙七宿及各自的名称。河南南阳出土汉代画像石青龙星宿图)

二十八宿起于东方青龙,而青龙七宿的起点是龙角二星。先民们观察一年四季星空的变化,并根据斗转星移来安排历法和农耕。《说文解字》上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每年初春的黄昏,隐没不见的东方龙星,开始将它的双角露出东方地平线,“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春的消息,蛰伏的百虫开始苏醒,春雷开始震响,春天到了,该耕田了。春耕需要雨水,于是人们开始举行祭祀活动,庆祝春天的到来,祈龙降水,祝福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从商代和周代开始,每逢龙星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们都要进行以祈雨为主要内容的郊祭,称为“雩祭”。“雩祭”的主角当然是龙。龙,代表着春、生、雨、水,成为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农业之神。中国是农业立国,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龙神的祭祀都受到特别的重视。

为了祭龙求雨,唐宋时起,皇帝们为龙立庙供奉,封王加爵。唐代时建五龙祠,到了宋代,宋徽宗下诏,为天下五龙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宋徽宗的这一道圣旨,这天下五龙祠的龙神正名定位,于是祠中龙神穿上广袖大袍,蹬上朝靴,戴上冠冕,称上了“龙王”。(传统戏曲中的龙王形象)

龙王降雨,水从何来?当然是江河湖海。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记载有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停船在江边,看见一条苍龙从云中垂下龙尾,搅动江水,江中波浪涌起,江水随龙身而上,远远望去,腾空而起的水流像宽宽的白色绸缎,闪烁着银光。过了一会,便天降大雨,渠道沟汊都注满了水。(龙王吸水布雨)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离地三尺有神灵。”水由龙掌管,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渊潭溪沼,大凡有水之处,都有司理雨水的龙王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各地龙王庙)

在众多的龙王中,权势更大的,当然是四海龙王。《西游记》上说,四海龙王是亲兄弟,老大是东海龙王,名叫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都是他的弟弟。(龙宫,龙王)

有一个关于龙王的故事是这样的:唐之初,安徽省颖上县百社村,有个名叫张路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9个儿子。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自罢官归里后,经常到一处小地名叫“焦氏台”的河边树阴下钓鱼。有一天,在他垂钓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座宫殿。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因此,便成了龙王。后来他每天清早到龙宫去,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身体还凉冰冰的,衣服湿漉漉的。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个样子,张路斯说:“我已是龙王了。外地也有一个叫郑祥的人,也是龙王,他要与我争夺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就归谁管。为此,请你转告9个儿子明天去为我助战。头上扎红巾的是我,头上扎青巾的是郑祥,记住,不要认错标记了。”张路斯的9个儿子听从了他父亲的话,第二天便拿着弓箭去为他们的父亲助战,朝扎青巾的郑祥猛射,结果把郑祥射中了,郑祥受伤以后,愤怒地逃离焦氏台,张路斯父子在后面紧紧追击,直追到淮河边上,郑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去了。刺使王敬尧还在颖州建了一座龙王庙,里面祀的龙王神就是张路斯。

在民间文学和传统戏剧中,龙王和龙子常常被塑造成反面角色。在传统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哪吒闹海的故事妇孺皆知。《封神演义》中说,一天,哪吒去东海洗澡,因为把太乙真人所赐宝物“乾坤圈”放在海水中玩耍,搅得龙宫动摇不已。龙王急忙派巡海夜叉察看,巡海夜叉惹恼了哪吒,被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敖丙调集虾兵蟹将与哪吒大战,哪吒又将龙王三太子打死,并揭鳞抽筋。龙王奏请玉帝,捉拿哪吒父母,不料被哪吒在天宫门前痛打一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龙宫,也将龙王嘲弄了一番。

龙王龙子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可能是因为人们把水神龙王看作自然的代表,他们常常肆虐人间,而人们又渴望战胜自然、征服江河。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映。(传统戏曲或影视中哪吒闹海相关情节)

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各不成龙”的说法,是说龙的儿子长不大,永远长不成龙的样子。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一位皇帝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

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装饰囚牛的形象,称为“龙头胡琴”。

睚眦,平生好斗喜杀,成语“睚眦必报” 说的就是它的性格。因此它的形象常雕刻在刀环、刀柄、龙吞口上。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

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因此它常蹲坐在建筑物的殿台角上。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等。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平生好鸣好吼,形似盘曲的龙。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它“性好鸣”的特点,就把蒲牢铸到钟钮上,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发出“响入云霄”的鸣叫。

狻猊,平生喜静不喜动,形似狮子,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它的形象常装饰在佛座和香炉的脚部。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更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传说霸下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又名 *** ,形似虎。传说狴犴平生好讼,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常把它的形象装饰在狱门上,而且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也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似龙形,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形象。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纹龙图案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用它作避火镇邪之物。(建筑物和器物上的龙之九子的形象)

这九位龙子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指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除了上述九子之外,淑图、貔貅、饕餮也被列为龙子。

淑图: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所以将他安排在门上衔着门环,免得宵小光顾。

貔貅: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意为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龙生九子不成龙”,其实这些被称为“龙子”的奇兽都未必是龙。它们原来只是人们使用在建筑和器物上的装饰纹图,其原型有的是变形了的龙纹,有的是其它的动物。如霸下是龟,淑图是螺蚌,狴犴是虎,狻猊是狮子,只是在明代,由于皇帝的参与,触动了大臣和学者们的兴奋神经,明人在笔记中争相谈论,归列出种种龙子。这种充满世俗气息和戏谑色彩的民间说法,也是龙的形象在创造和丰富过程中的一桩趣事。

与龙王、龙子的反面形象不同,龙母和龙女在民间传说中则是美丽、慈爱、善良的形象。

龙母的传说,流传在广西、广东交界的西江流域。相传龙母是秦代的一位奇女子,其父是广西藤县人氏,姓温;母亲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龙母的名字是温天娇。一天她到江边去洗衣服时捡到五枚熠熠发光的蛋卵。许多天之后,石蛋孵出了五条小龙。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地细心喂养,五条小龙长大后,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帮助温女开山治水,行云布雨,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佑平安的“神女”。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赋予了龙母以超人的神奇功能,说她不仅能织能耕,能渔能牧,还担当了整治水患,抗击洪涝灾害,保驾护航,行善积德,为民消灾等职责。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母已成为美善的代表和化身,是与“妈祖”齐名的良慈圣母。作为民间习俗,龙母崇拜和信仰遍布广西西江流域和广东珠江流域,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中也有影响。

唐代以后,历朝历代都对龙母册封,唐代时封为永安郡夫人,南汉时封为龙母夫人。到了宋代,又被封为水济夫人,列于祀典,由官方组织祭祀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又加封龙母为灵济崇福圣母。

现存梧州市的龙母太庙,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和清康熙、雍正年间曾重修,是一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每逢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辰日,各地群众到龙母庙祭祀龙母,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梧州市龙母太庙,祭祀场面)

龙女的故事多与男女爱情有关。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书》,叙述了一个凡人与龙女从相识、传书到恋爱结婚的故事。

传说洞庭龙王的女儿三娘,嫁给了泾河龙王的儿子泾河小龙。洞庭在湖南,泾河在陕西,相距遥远。婚后龙女三娘受到夫家的虐待,被罚到泾河边放羊,十分凄惨。有一位书生名叫柳毅,考试落第路过这里,看见这位年轻的女子独自在这里一边放羊,一边哭泣,感到奇怪,就上前打问。三娘向他讲述了自己在夫家的遭遇,请求柳毅带信给家里,让洞庭龙君来解救她。柳毅听了非常同情,接过书信日夜兼程赶到了洞庭。洞庭龙王读完女儿的信不禁伤心落泪。恰巧,龙女的叔叔钱塘火龙也在这里,听到这个情况,暴跳如雷,不容分说,带上人马飞奔到泾川。一阵叫骂,引出泾河小龙,两条龙就打了起来。小龙不是对手,不过两个回合,就成为火龙的手下败将。火龙救出了侄女,一起回到了洞庭龙宫。洞庭老龙感谢柳毅的帮助,设宴招待他,并要把女儿许配给柳毅。柳毅救龙女,完全是出于同情和道义,他谢绝了龙王的好意,告别龙宫,带着龙王赠送的珍宝回到了家乡。后经人作媒,娶了卢家的女儿为妻。新婚之夜,柳毅掀开新娘的红盖头,仔细端详新娘的模样,发现新娘越看越像龙女三娘。于是向新娘谈起了自己当年救龙女的故事,新娘无语。直到他们生下儿子后,卢氏才告诉丈夫自己就是洞庭龙王之女。

故事的结局有两个:一个是说,柳毅听说卢氏就是龙女后,非常高兴,与龙女恩恩爱爱,男耕女织,过着幸福快乐的人间生活。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海的女儿”的故事,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寄托着对美好的人间生活的向往。

另一个结局则多少有点煞风景:说柳毅后来与龙女一起回到了龙宫里,心安理得地当上了龙王爷的女婿,跻身于龙族,享命万岁,俨然是水府神仙了。据说后来还接替了龙王的位置,成了洞庭湖神,天帝还降下玉旨,册封他为“金龙大王”,兼管长江水域。因此,在龙王庙里,还有柳毅的一席之地,凡远涉江湖者,都要祭拜他。

柳毅传书的故事流传的时间很早,范围很广。后人还把一些古迹与这个故事附会起来,如洞庭湖中有一座著名的君山,君山的崇胜寺中有一口古井,人们说当年柳毅就是从这口井中进入龙宫为龙女传信的。

张羽煮海的故事说,有一位潮州书生,名叫张羽,没有考取功名,带着家僮到海边闲游。他看到石佛寺临海而建,环境幽静,就与寺中的老和沿商量,借了寺里的房子住下来读书。张生这天夜里无事,就在月下弹起琴来。东海龙王的三女儿,名叫琼莲,正好到海上来欣赏月色,听到琴声,就和使女躲到近处偷听。不料被张生发现,二人交谈,十分投缘,龙女就对张生许下了终身,并把龙宫的宝贝“鲛繡帕”作为定情信物交给了张羽。临别约张生八月十五之夜前去迎亲。谁知龙王嫌张羽是凡胎俗子,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这可急坏了张羽。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遇到了仙姑。仙姑很同情张羽,送给他三件宝物:银锅一只、金钱一文、铁勺一把,并教给了他使用的 *** 。张羽来到海边,将金钱投入银锅,用铁勺舀海水放到银锅里煮,不一会儿,龙宫里面酷热难忍,龙王只得答应把女儿嫁给张羽,从此海水又恢复了平静。

在这些关于龙的故事中,充满着浪漫色彩。神话故事中的龙王龙女被描写得与人一样,有着人间的不平,有着人的喜怒哀乐,有和人一样的希望和理想。自古以来,龙是神物,又代表着一种自然力量,它掌管风雨固然于人有益,但又经常于民有害,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故事似乎又反映了人们愿与龙王友好相处的愿望。故事的结局常常是人与龙王成了亲戚,正是这种人与龙所代表的自然界友好相处的理想的反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12/413270.html

“龙之家族:盘点中国神话中的龙一般分哪几种?”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果郡王,本名爱新觉罗·胤礼,后雍正登基后,为避讳皇帝号,将“胤礼”改为“允礼”。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果郡王这个人火起来,得归功于《甄嬛传》的播出。在剧中,果郡王风雅俊秀,文武双全,再加上温柔深情,因此成为后宫女子们的梦中情人。而他却始终对甄嬛痴心一片,最后死在雍正在猜疑中,这样完...

在古代,如果宫女出宫之后会去哪里?

在古代,如果宫女出宫之后会去哪里?

封建王朝时期,宫女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皇宫之中,除了地位尊贵的皇上、后妃以及皇子公主之外,还有着众多的宫女和太监。太监们的下场自然是十分凄惨的,毕竟已经失去了生儿育女的权力,而宫女们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宫女们在宫中的生活,自然是不幸福的,毕竟需要以奴才的身...

古代皇帝赏赐黄金万两 皇帝就一点也不心疼吗

古代皇帝赏赐黄金万两 皇帝就一点也不心疼吗

对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赏赐黄金万两,难道不会心疼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甚至是最著名的五帝之首黄帝,其实都不是都算是真正的皇帝。而是各部落的首领,当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无比深远的。但是“皇帝”这个称...

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如何记载的?

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孙权随即向刘备讨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给,于是,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军,武力夺取三郡,刘备听说之后,派关羽去争夺三郡,当时,鲁肃驻扎在益阳,和关羽对峙。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商谈,双方各自将兵马驻扎在...

在书法方面,钟绍京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在书法方面,钟绍京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令...

历史上真实的丁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丁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下场如何

提起来三国时期的诸侯,最出名的莫过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其实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势力集团。汉末以来就面临着朝局动荡战乱纷争的局面,尤其是在经历黄巾之乱和董卓乱政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势力集团,凡是有些名望和实力的诸侯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丁原,字建阳,泰山郡南城县人。东汉末年官员,官...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孙皇后是怎样的?她开创了三个历史先河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孙皇后是怎样的?她开创了三个历史先河

影视剧《大明风华》播出后,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若微出现在了很多人的视野中。影视剧中她的完好形象甚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真实历史上的她工于心计,不顾大局,却开创了明朝的三个先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宣宗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简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简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于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原为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之后便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