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东汉重臣种暠生平介绍及评价 种暠政绩介绍

中国历史3年前 (2021-12-04)280

种暠(hà;o)(103年163年4月2日),字景伯。河南洛阳(今陕西洛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代。最初任县门下史,后为王谌所赏识,将其推荐给其舅河南尹田歆,被任为主簿。被举为孝廉,为太尉所征辟,再举高第。又迁侍御史,受命监护太子,他处事持重,为顺帝所称赞。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不久,出任益州刺史,任内抚纳蛮夷,检举不法,因而得罪梁冀,被免官。后拜凉州刺史,深受百姓爱戴,又任汉阳太守。再升任使匈奴中郎将、辽东太守,使反叛的乌桓望风而降,因公事免职。历任议郎、南郡太守、尚书。延熹元年(158年),匈奴反叛,种暠出任度辽将军,讨伐不服,羌胡及西域诸国都纷纷臣服,使边境安宁。后入朝任大司农。延熹四年(161年),升任司徒。延熹六年(163年)去世。

东汉重臣种暠生平介绍及评价 种暠政绩介绍

种暠生平故事

初入仕途

种暠字景伯,籍贯河南洛阳县(今陕西洛阳)。是仲山甫的后代,种暠父亲曾任定陶县令,有家财三千万,他死了,种暠把这笔钱全都赈济宗族及县里的穷人。而那些争名夺利的人,种暠都不与他们往来。

种暠最初担任县里的门下史。当时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有知人之明,田歆对王谌说:我现在要推举六个孝廉,收到不少达官贵人的信,无法违背他们的托咐,但我想自己举荐一个名士来报效国家,你帮我找找。第二天,王谌在大阳郭送客人,远远地就看见了种暠,认为他不是普通人,便回去告诉田歆说:为您得到了一个孝廉,就是洛阳门下史。田歆笑道:我以为你会找一个隐居山泽的人,原来是洛阳吏呀!王谌说:山泽中不一定有异人,异人不一定在山泽中。田歆便马上在府中召见种暠,查问他职守之内的事务。种暠的回答有条有理,田歆认为他很聪明,于是召他 *** 自己的主簿,举其为孝廉,又被太尉府征辟,以成绩优秀再举为高第。

临事不惑

公元142年(汉安元年),种暠任侍御史。当时朝廷所派遣的八使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上奏纠劾了许多人,大将军梁冀及诸宦官都互相请救说情,使得这些事被搁置。种暠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检举揭发,又有志查办行奸违法之人,于是再次弹劾那些被八使所检举的蜀郡太守刘宣等人罪恶昭彰,认为应当处以极刑。又奏请令四府(大将军及三公)列举近臣父兄及其亲友任刺史及二千石高官而特别残暴贪婪不胜任的,将其免官治罪,顺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东汉重臣种暠生平介绍及评价 种暠政绩介绍

公元144年(建康元年),顺帝提拔种暠在承光官监护太子刘炳。当时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迎太子,太子太傅杜乔等对此犹疑不决,但又不知所措。种暠手持剑将车拦下,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与百姓生死相关。现在常侍来又没有诏命为信物,怎么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隐情呢?如果不回车,今日只能以死阻拦。高梵无话可说,不敢回答,只好急忙上奏顺帝。顺帝的诏令下发,太子才能离去。杜乔退下后感叹不已,对种暠临事当机立断的气魄,感到很惭愧。顺帝也嘉奖种暠的处事持重,称赞了他很久。

饱受爱戴

不久,种暠出任益州刺史。种暠一向意气激昂,喜好立功立事。他在任三年,向蛮夷宣扬国家恩德,远达国外,使风俗不同的地方也能够听闻,岷山杂居的部落都怀服朝廷的德泽。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诸国,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朝廷断绝了关系;种暠到任后,又都率部归化。当时永昌太守刘君世冶炼黄金铸成文蛇,献给大将军梁冀,种暠揭发他的行为并将其逮捕,以最快的 *** 上报朝廷,而二府怕事懦弱,不敢查办,梁冀因此忌恨种暠。

正逢巴郡人服直聚众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讨伐没有成功,使不少官民被伤害。梁冀借机陷害他们,传命想要逮捕种暠、应承。太尉李固上疏解救他们说:臣听说这次讨捕之所以多有伤害,本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确实是因为县吏害怕犯法获罪,强迫驱赶,使百姓深受其苦,以致这种败局。近来盗贼群起,处处都是。

种暠、应承因之一个揭发大奸,而随即受罪,臣恐怕这样会挫伤州县检举弹劾的积极性,以后就会互相掩饰隐匿,不再尽心为国了。梁太后看了上奏,便赦免种暠、应承的罪,只将二人罢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骚动,朝廷便任命种暠为凉州刺史,很得百姓欢心。种暠后来被征召升迁时,官吏百姓都到朝廷请求留下种暠。梁太后叹息说:没有听说哪个刺史得人心有到地步的。于是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东汉重臣种暠生平介绍及评价 种暠政绩介绍

种暠又留任一年后,升汉阳太守,戎夷的男女将其送至汉阳郡境里,种暠向他们作揖致谢,徒行千里没有车乘。种暠到汉阳郡,在羌胡之中传行礼教,禁止他们侵扰,掠夺财物。

安定边境

后来又升任为使匈奴中郎将。当时辽东乌桓反叛,再调种暠为辽东太守,乌桓望风而降,在郡界迎拜种暠。后因公事获罪免官归乡。之后,司隶校尉举种暠为贤良方正,他都不接受。又被征召为议郎,升任南郡太守,调任尚书。

公元158年(延熹元年),种暠升迁不久,正遇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桓帝选拔种暠为度辽将军。种暠到营,首先宣讲恩德信义,诱降诸胡,不得已才进行征讨。羌虏以前有被生捉押在郡县为质的,都打发回去。他诚心安抚,信赏分明。因此羌胡及龟兹、莎车、乌孙等国都来顺服。种暠于是熄灭烽火台,撤除候望,边境安然无事。后入朝担任大司农。

位列三公

公元161年(延熹四年),种暠升任司徒。又推举名臣桥玄、皇甫规等,堪称称职的宰相。

公元163年(延熹六年)4月2日,种暠在任司徒三年后逝世,享年六十一岁。并、凉二州的百姓听闻后,都为他感到哀伤。匈奴听说种暠逝世,举国都感到哀痛。单于每次朝贺,望见种暠的坟墓,都哭泣祭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112/413564.html

“东汉重臣种暠生平介绍及评价 种暠政绩介绍” 的相关文章

黑齿常之并非大唐百姓,为什么要为大唐浴血拼杀?

黑齿常之并非大唐百姓,为什么要为大唐浴血拼杀?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字恒元,百济人,唐朝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位猛将:他并非大唐百姓,而是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将军。后来唐朝拿下了朝鲜半岛之后,这位将军也就投降了唐朝。投降唐朝之后,他为大唐征战了浴血拼杀了二十多年,...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刘邦公布过项羽十大罪状 这些罪名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刘邦曾经公布项羽十大罪状,这些罪状都是真的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趣谈答案:这十大罪状都是真的,但是刘邦公布的项羽十大罪状,并不是说给项羽听的,而是说给当时自己的部下听的。刘邦奇特的部队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刘邦从最开始的泗水亭亭长,转眼之间就已经变成...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有的人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真是这样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清朝,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三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三个打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乾隆也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最高朝。可是很多人说乾...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对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别被电视剧骗,皇后地位太高不屑参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宫剧之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是因为看着后宫女王和许多妃子为了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互相争斗,真的很有趣。在清代戏剧中,后宫之争并不比朝廷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一场你死我活...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赵国将相失和的时候,廉颇瞧不上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并没有什么功绩,仅凭一张嘴,一阵巧言令色,就当到了宰相的高位,而且排位还在他廉颇的前面。廉颇觉得自己为国带病作战,出生入死,最后竟然比不上一个卖买嘴皮子的。所以扬言说,...

东汉末年名将乐进战绩如何?在襄阳两败关羽

东汉末年名将乐进战绩如何?在襄阳两败关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东汉末年名将乐进的故事。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东汉末年名将。他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胆色过人,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玩命冲在最前面,因此深受曹操的欣赏与重用。由于曹操在军事行动中,进攻时习惯用乐进...

顾雍: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沉默寡言,公正无私

顾雍: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沉默寡言,公正无私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

王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王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王达,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1350年,是明成祖时期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还是优秀的诗词达人。他与浦源、王绂合称";锡山三杰";,与解缙、王璲、王洪、王偁并称大明";东南五才子";。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