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安史之 *** 雄史思明?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
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
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 *** 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读书札记一集》中明确指出:此例足证李习于胡俗。
陈寅恪的意思是,李唐皇室本是鲜卑人,鲜卑人早期的姓名,并不体现辈分。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他干涉国史的编撰,把父亲中间的世字几乎全部抹去。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说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由于中间的世系传承一直不能说清楚,所以唐朝的七大豪门一直不愿承认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
可能因为李唐皇室本身就是胡人血统,所以自李世民开始,唐朝几乎每朝都会重用蕃将,例如唐太宗时期的契苾何力(铁勒人)。到了开元年间,为了防止汉臣功高震主,唐玄宗对蕃将更加重用,这其中最著名的胡人将领莫过于安禄山。
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折腾了唐朝八年时间,把一个盛唐硬生生拖垮。这场浩劫,并不叫安禄山叛乱,而是叫安史之乱,因为除了安禄山之外,还有一个史思明。史思明虽然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但和安禄山相比,史思明才是机关算尽的大奸雄。《剑桥中国隋唐史》曾认为,若史思明不是被儿子弑杀,他很可能取代唐朝。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乱世枭雄史思明,从反面人物身上,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一、偷天换日的大骗子
根据《旧唐书》记载,史思明和安禄山都生于突厥部落,史思明比安禄山大了一天。史思明生于腊月三十,安禄山生于正月初一。很小的时候,史思明和安禄山就是很好的伙伴。
史思明约在20岁的时候,投军成为一名斥候,因为他通晓六蕃预言,很快得到重用。但史思明花钱大手大脚,他经常向朋友和官府借款。34岁那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债款,决定逃亡到奚部(鲜卑的一个分支),可是他运气不好,还没到目的地,就被奚人的巡逻队发现,奚人打算杀掉他,史思明情急之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史思明对奚人说:我是大唐陛下派来的使者,你们如果杀了唐朝特使,必定会遭到唐朝的报复,不如带我去见你们大王,这样你们还能立功。
奚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总归不敢冒险,于是把他送到奚王那里。史思明若有其事,见到奚王并不下跪,奚王大怒,史思明却说:大国使者见小国君王,何须参拜?
希望看他派头如此之大,更不敢怠慢。待到史思明吃饱喝足,奚王还安排一百多人护送他归唐。临行前,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去送我的人都是见识浅显之人,这样只会让你们更丢人,你不如派你的大将军琐高亲自护送我,到了唐朝,我们必定以贵宾之礼待之。
奚王觉得史思明言之有理,便派琐高前往。没想到,一行人刚到平卢,史思明就以前去安排接待为由,离开众人,偷偷找到了平卢军使裴休子,说奚王派心腹战将琐高前来偷袭平卢,不如趁夜将他们抓住,必定是奇功一件。
于是,平卢守军全军出动,很快抓住了琐高,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听闻后,大喜过望,亲自接见史思明,将他留在身边,给予重用。
史思明就用这个骗术,成功坑了奚王,成全了自己。
巧合的是,此时的安禄山,也在张守珪帐下。原来,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他为了保命,答应帮张守珪抓俘虏,结果一抓一个准,张守珪便任命安禄山为偏将,不久还收他为义子。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张守珪已经去世15年之久,如他还活着,看到盛唐的掘墓人正是自己培养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不知作何感想。
关于史思明,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就是他的妻子辛氏。当初,史思明并未发迹,幽州大族之女辛氏无意间看到史思明的容貌后,怦然心动,央求父母做主将自己嫁给史思明。父母苦劝未果,只得向史思明求亲,史思明当时是穷小子一个,欠了一 *** 债,听闻有大户人家之女带着丰厚的嫁妆要倒贴,喜不自胜,立即便和辛氏完婚。
其实,《旧唐书》记载史思明鸢肩伛背,钦目侧鼻,相貌并不出众,不知道辛氏是什么眼光。
若干年后,史思明称帝,辛氏被册封为皇后,人们才感叹辛氏眼光毒辣,只可惜,这个皇后,只当了一年多。
二、藏在主角身后的配角
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年号从开元换成天宝,或许是因为换了年号,唐玄宗日益骄奢,轰轰烈烈的开元盛世也变了味道。这一年,安禄山凭借一味钻营,获得了平卢节度使的位置。而史思明也成为了知平卢军事,是安禄山的军事副手。
同年,唐玄宗召史思明入朝觐见,《旧唐书》记载:
尝入奏,玄宗赐坐,与语,甚奇之。问其年,曰四十矣。玄宗抚其背曰:卿贵在后,勉之。迁大将军、北平太守。
意思是说,唐玄宗见史思明谈吐不凡,问他多大了,史思明不好意思地说:臣已经四十了,半生过去,碌碌无为。唐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放心吧,有我在,你的大富大贵在后面呢!不久,升任史思明为大将军、北平太守。
这时,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地方大员,手握重权。
在开元后期,张九龄离开宰相之位后,李林甫上位,李林甫为了防止人文有出将入相之功,于是向唐玄宗提出解决办法:多提拔学问不高,但孔武有力的胡人为将。
如此以来,既能保证唐朝的军队的战力,又能维持朝堂的稳定。唐玄宗深以为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能够爬到高位,和这一原因关系密切。
13年后,安禄山携范阳、平卢、河东三地20万兵马起兵反唐,声称奉唐玄宗密诏讨伐权臣杨国忠。安禄山起兵之前,已经秘密知会史思明。在安禄山起兵的同时,史思明以迅雷之势率兵攻打常山,俘虏了常山守将颜杲卿(颜真卿的堂兄),史思明在此后挡住河北兵马的反扑,替安禄山守住了范阳,守住老巢。
其实,唐朝中后期,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被破坏,唐玄宗采用募兵制来代替,许多士兵都是地方军阀招募来的职业军人,节度使们远在边疆,有自己的土地和军民,朝廷根本无法控制。节度使麾下的兵马,只忠于自己,并不忠于朝廷,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刚开始才会如此顺利。
当时,河北已经乱成一团,河北守将历经万险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送到长安,唐玄宗竟然不信。直到叛军攻入河南,逼近洛阳,唐玄宗才匆忙应对。不料,守护潼关的20万守将久疏战阵,轻松就被安禄山打败,第二天六月,叛军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太子李亨,狼狈出城,向南逃窜。
而这一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史思明在安禄山面前,表现的非常恭顺,俨然成了最拥护安禄山之人。
杜甫曾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开元盛世的乌托邦,让唐朝的锦绣瞬间塌陷。
只是,这场叛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史思明就注定不是安禄山的配角,因为史思明是后发制人,他所表现的破坏力,远比安禄山要让人头疼。
作为一代枭雄,安禄山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之一是身体不好,第二是脾气不好。安禄山因身体肥胖,常年不运动,起兵之后便生了疮疖。安禄山称帝后,病情加重,双目失明,因为疼痛难忍,他经常责打臣子,他的心腹谋臣严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也经常遭到辱骂。
公元757年,安庆绪联合严庄趁安禄山熟睡时,用大刀刺入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命丧黄泉。从他自立为帝到去世,仅一年时间。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宣布即位,成为大燕第二位皇帝。
安禄山死了,隔壁的史思明开始了另一番思考。其实,史思明长期受制于安禄山,虽然二人是发小,但关系并没有那么铁。《旧唐书》曾记载两件事:
其一,天宝十年(751年),史思明随安禄山征讨契丹,结果大败,史思明带着700多名残兵躲在山谷之中,安禄山为了逃避追责,把身边的两位副将杀掉顶罪。后来史思明归来 ,听闻此事后大惊道:还好我出现得晚,要不然被杀死顶罪的人恐怕就是我!
可见,史思明对安禄山早有戒心。
其二,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让史思明去攻打饶阳,但史思明兵力不够,向安禄山请求增援,但安禄山不同意,结果史思明差点被郭子仪和李光弼包了饺子。
对此,史思明愤恨不已,但他又不敢和安禄山理论。
通过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史思明对安禄山早就不满了。如今安禄山骤然去世,史思明的内心,不但不悲伤,反而如释重负。因为接下来,他将要成为这场叛乱的主角。
三、能屈能伸的大奸雄
且说安庆绪自立为帝后,为了拉拢史思明这个元老,安庆绪封史思明为妫川郡王。
其实,这时候的安庆绪和史思明,可谓各怀鬼胎,安庆绪怕自己刚上位,史思明会对自己不利,因此拼命示好,但他并不信任史思明,换句话说,如果有机会除掉史思明,安庆绪一定毫不手软。而史思明自认为自己资历高,不愿意给安庆绪这个小辈打工,他占据范阳,拼命拉拢势力,他想吃掉安庆绪,自己做老大。
安庆绪毕竟年轻,在郭子仪、李光弼的持续攻打下,安庆绪兵败洛阳,他一方面向北逃命,一方面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巴不得安庆绪滚蛋,不仅没有出兵,反而间接地向唐军提供情报。
安庆绪一直逃到邺郡,收拢六万兵马,终于缓过气来。此时,史思明的势力已经不容小觑,安庆绪打算派阿史那承庆带兵以安抚为由,进入史思明的大帐,然后除掉史思明。不料,事情败露,被史思明抢先一击,从此之后,安庆绪和史思明彻底撕破脸。
史思明在多方权衡之后,然后走了一步险棋,他带领13郡共计8万兵马,投降了唐肃宗李亨。
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史思明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李亨听闻叛军的二号人物竟然来投降,喜不自胜,立即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河北节度使。
其实,李亨看重的不是史思明本人的归降,他更希望借史思明的投降,来向天下宣传自己讨伐叛军的成绩,以达到振奋唐军的作用。
狡猾的史思明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投降唐朝后,不仅从叛军摇身一变成了唐军,还得到了充分的给养。
李亨和史思明是双赢的,吃亏的是安庆绪,他本就独木难支,这下李亨和史思明联手,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史思明的麾下,有一位唐朝旧将,他叫乌承恩。当初,乌承恩原本是镇压叛军的,后来他的家人全部被史思明所掳,乌承恩兵败,怕朝廷怪罪,不得已才投奔史思明。史思明投降唐肃宗后,乌承恩又成了唐朝之臣。正是因为他这种身份,乌承恩还是心系唐朝的。
其实,从史思明投降唐朝的那一刻起,他早就想好了退路,因为他早晚还要反叛。乌承恩把史思明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唐肃宗,唐肃宗大怒,和李光弼商量对策,李光弼认为不如借乌承恩之手除掉史思明。于是,在公元758年初夏的一个晚上,身为范阳节度副使的乌承恩接到李光弼的密信,让他择机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狡猾至极,他早就在暗中监视乌承恩,当乌承恩和儿子持刀出现在李光弼的房门外时,史思明一声令下,将乌承恩父子二人捉住,然后在乌承恩身上收到了李光弼的书信。
这时,史思明表演了一场戏,他把众将士召集过来,委屈地哭了起来:
我何负于汝而至是耶?臣以十三州之地、十万众之兵降国家,赤心不负陛下,何至杀臣!
史思明哭得撕心裂肺,把朝廷骂成了一个负心汉,将士们纷纷被感染,然后,史思明杀掉乌承恩父子,带着众人再次反叛。
当时,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带领20万唐军正在攻打安庆绪。史思明的反叛,让众人始料未及,史思明拥兵13万前来,以迅雷之势奇袭魏州,魏州军民愤然反抗,被史思明屠杀3万多人,流血漂橹。这一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帝,自称大圣周王。
四、同样的开始,同样的结局
史思明本以为唐军会灭掉安庆绪,没想到他称帝后,转移了唐军的注意力,李光弼等人率军60万向魏州扑来,郭子仪也正在往这里靠拢,史思明无所畏惧,他命大军向邺城退去,自己只带领5万人马和唐军打起了游击。几个月来,史思明神出鬼没,接连偷袭唐军,唐军虽然有60万,却没有占到便宜。
因此后人说,史思明在用兵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
三个月后,郭子仪列阵以待,史思明竟然借着一场沙尘暴的掩护,成功打败了郭子仪。唐军不能取胜,只得退兵。
走到绝路的安庆绪,看到史思明势头正盛,于是放低姿态,要向史思明称臣。史思明表面上客气,说愿意和安庆绪互为邻国、相互帮衬,安庆绪大喜,亲自来谢史思明,要和史思明歃血为盟。不料,史思明设好圈套,将安庆绪和他的四个弟弟全部勒死。从此,安史之乱,从安阶段,转到了史阶段。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不管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多年的内耗,民不聊生,粮草匮乏,大家都在死撑。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合围攻,史思明虽然有几次失败,但却都没有伤其元气。
史思明心思敏捷,善于用兵,但他没想到,他最终会和安禄山一样,栽在了自己儿子手里。
公元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全面对峙,史思明命自己的长子史朝义修筑三角城,限期一天修完。第二天清晨,史思明亲自巡城,发现史朝义根本完成不了进度,史思明对儿子大怒道:等我消灭唐军,一定杀了你这个家贼!
史载朝义大惧,儿子被史思明吓坏了。史朝义身为史思明的长子,因为不是皇后辛氏亲生,屡遭父亲责难。当时更有传言,父亲打算废长立幼,立辛氏之子史朝清为太子,再加上这次 *** ,史朝义在部下的怂恿下,最终决定干一票大的,杀掉父亲,取而代之。
公元761年4月,史朝义带领200多人提刀闯入史思明的寓所,史思明见势不妙,先躲到厕所,又翻墙逃到马厩里,但又被史朝义捉住。在死亡面前,史思明有展现出他能屈能伸的特点,他向儿子下跪,说自己白天说错了话,让儿子饶自己一命。史朝义不听,史思明又说:我这是为了不让你背负弑父的罪名啊!史朝义听完,果然犹豫了。史朝义的部下见他心软,接连劝阻,最后,史朝义下令将史思明勒死,尸体秘密运回洛阳。
史思明机关算尽,最后却死于儿子之手,年仅59岁。
历史有时候非常奇妙,史思明和安禄山从小相识,就连生日也只差一天,二人一同叛乱,同样的开始 ,也有同样的结局。冥冥之中,似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