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建筑 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何讲究
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为常见,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有名,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北京一个最知名的名片。那一个个精美繁复的匾额,游廊、屏风、漏窗、大花木门,无不透着木头亲切的人情味与人间烟火气息。
北京城的有些格局至今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传统,比如一些街道和建筑式样,四合院则是其最重要的遗留。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从空中俯瞰北京城,那一片灰瓦的房屋围着一个四方的院子的所在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和胡同长在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也可以视为北京文化一个不变的底色。
北京作为中国最近几百年来最重要的都城,四合院伴随着元代正式建都而出现,前后总有几百年的时光,它总在侧耳细听着从王朝的最中央传来的各种消息,它总是有条件更先靠近某种时尚和大事,对外地来说,它有资格贩卖一切,这种资格当然也包含了提供一切榜样。所以,它虽然只是居住建筑,但却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的载体。
它当然也同时负载着宗法制度,四合院的“四”字,意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合围一处。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一个院子。
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空间组合的不同,四合院又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设计和建造的。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一大家子人在其中生活,却又严格遵照着传统,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各各都有自己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
四合院渐渐成为了北方主要的民居形式。由于大的气候、建筑材料、文化传统以及向中央看齐的传统心态,这些四合院的形制基本一样,所不同只是各地的地方特色。如山西风格的乔家大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围合而成的院落,东北大院等。
四合院因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一般大门正对面有一照壁,挡住外来的视线,它基本上没有向外开的窗户。所以,关上大门成一统,那里边就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小社会,过着小日子,与世无争地看花开花落。在一种有秩序的礼仪中,人似乎像是生长在木头包围之中的一件家具,有的人往一张雕花套漆的桌子旁一坐就是一天,面他们身下的太师椅可能是上几代的传家遗物了。
四合院是以一个家族的封闭形式跟社会发生交换的,又因为中国人内向的性格,诸如稳健、持重、忍耐、勤劳、安于现状,注重私德,自尊等等,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没有多少对外交往的固定生活,只有使劲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在一家一族中去回旋,这也是千年的农耕文化决定了的基本生活形制,也因此繁衍出一套完备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林语堂说,中国人对公众生活、公共事务的冷漠与畏避,实际是高压统治下的一种犬儒状态。没有公共生活,所以对自身以外的一切不感兴趣,所以要“各人自扫门前雪”,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已是被规定的前定。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过分地注重礼节和人情,因为没有人格独立和个体的自尊,人们之间很难有真正的心的交流,所以人情和礼才是最简单的“交换”原则,因为很不容易建立,所以人人都很看重,并把它作为对人群分类为远近亲疏的标准,慢慢的这就成了一个集群的性格特征。举例来说,对于中国人而言,一个问题即使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还必须同时衡之以人情。
人情就是更大的礼,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法了解中国人重感情讲义气的偏执,也就没法理解他们的传统性格与现代契约社会规则种种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般来说,中国人宁愿采取反乎道理的任何行为,却不能容许任何不近人情的行为。这种情理的精神与普通感性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理想上树立了最重要的态度,其结果就是导向了著名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