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2-05)170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红楼梦》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全家乱成一团。“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贾赦都急得“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得忘餐废寝,觅死寻活”。唯独宝钗“嗤的一声笑”。

宝玉和凤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薛宝钗为什么笑呢?

宝玉和凤姐奄奄一息,大家都以为没救了。幸亏来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宝玉和凤姐才逐渐苏醒,说腹中饥饿。吃了一些米汤。贾母、王夫人才把心放下来。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李宫裁并贾府三艳、薛宝钗、林黛玉、平儿、袭人等在外间听信息。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

宝玉和凤姐刚刚有点起色,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薛宝钗为什么“嗤的一声笑”?

当黛玉念佛的时候,宝钗回头看了黛玉“半日”,然后“嗤的一声笑”。这“嗤的一声笑”很有玄机。里面有挖苦,有讽刺。大家都不觉得黛玉念佛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也感激佛祖、菩萨保佑宝玉和凤姐转危为安。黛玉的一句“阿弥陀佛”说出了她们的心里话。书中写道:

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地笑什么?”

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 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得可笑不可笑。”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宝钗讥笑黛玉心里想的是姻缘,说穿了就是和宝玉的姻缘,或者说是木石姻缘。

在贾府里有两桩姻缘,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都是以宝玉为男主角。女主角分别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薛宝钗瞅着林黛玉讥笑,原来是笑话林黛玉心里只惦记着木石姻缘啊!

且不说,林黛玉念佛是否是为了木石姻缘的成功,单说宝钗为什么黛玉一念佛就联想到了姻缘,联想到婚姻大事?

心中有姻缘,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姻缘。

讲一个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打坐参学佛法。

苏东坡看佛印穿着黄色的袈裟仿佛一堆牛粪。忍住笑,他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打坐,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现在仿若一尊佛。”

苏东坡听后,哈哈哈大笑起来,对佛印禅师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里像什么吗?就活像一摊牛粪。”

佛印不怒不恼,他慢条斯理地说:“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我心中有佛,所以看到的东西都是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佛,对方是佛,心中有牛粪,对方是牛粪。

宝玉和凤姐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大家心里想的只有生死存亡,没有其他。黛玉念佛也是因为她多次祈祷奏效了,宝玉和凤姐终于好转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惜春与佛有缘,她认为黛玉念佛就是因为宝玉和凤姐转危为安,没有其他目的。宝钗笑得很蹊跷,所以出言询问。

宝钗说的是黛玉念佛为保“姻缘”。这说明宝钗满心,满脑子都是“姻缘”二字,都是宝玉的婚姻问题。

自从宝钗进贾府后就抛出了金玉良缘,她甚至亲自出马告诉宝玉自己的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一对儿。让宝玉知道他们的姻缘是天作之合。

然而贾母并不信这天作之合,她依旧支持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姻缘,并且巧解金玉良缘,指出湘云的金麒麟和宝玉的通灵宝玉也是一对儿,也是金玉良缘。

宝钗的金玉良缘受阻,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实现金玉良缘。如何把荣国府当成她薛家的后花园。

当然了,薛宝钗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她不会嫁宝玉。但是她出身商人家庭,结婚只能找门当户对的商人之子。她不甘心走母亲的老路,嫁作商人妇。

薛宝钗想改变命运,然而进宫待选失败。还没有其他豪门望族,公侯伯子男的家庭来向她提亲。薛宝钗唯一可以够得上的贵公子只有贾宝玉。所以她不想放弃贾宝玉这个婚配对象。为了嫁给宝玉只能多方筹谋。

当然了,宝钗也喜欢宝玉的温柔,体贴,英俊潇洒。后来宝玉挨打,宝钗送药。就体现出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对宝玉说:“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蒙侧批:行云流水,微露半含时。】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宝钗虽然对宝玉不满意,但不可否认,她还是喜欢宝玉的。

如果宝钗不喜欢宝玉,上文的表现是表演,那么宝钗的心机就更深了,更可怕了。明明不爱宝玉还让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这份功力着实深不可测。

正因为宝钗心中有姻缘,眼中才有姻缘,耳中才有姻缘,行动处处维护自己的姻缘,生怕黛玉抢走了她的金玉良缘。

宝钗真正关心的不是宝玉的健康,而是宝玉的婚姻。

宝玉生死未卜,黛玉念一句佛,宝钗就联想到了婚姻大事上面。其他人都没这么想,唯独宝钗这么想了。

按理来说,宝钗说个笑话,大家应该哈哈大笑,可是书中没写姐妹们的表现。

姐妹们谁都没有说话,说明大家不认可宝钗的话。在宝玉和凤姐刚刚转危为安,未来还生死未卜的时候,大家没有心思开玩笑。更不认可宝钗的婚姻说。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由此看来,薛宝钗真正关心的不是宝玉和凤姐的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宝玉的婚姻问题。宝玉病情好转,婚姻问题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宝钗又该为金玉良缘奔波劳碌了。

宝玉的病刚有起色,宝钗就在王夫人面前给黛玉上眼药:林姑娘求佛祖保佑嫁给宝玉!姨娘不能掉以轻心啊!

薛宝钗笑话佛祖忙,林黛玉忙,却忘记了,她自己太忙。她这么忙着取笑林黛玉,用意何在?欢迎留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2/424355.html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魔魇后,薛宝钗为什么笑了?” 的相关文章

燕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位

燕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燕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燕顺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锦毛虎,莱州人氏,羊马贩子出身,原为清风山大寨主。他因救助宋江,大闹青州,而到梁...

韦思谦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其文一篇

韦思谦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录其文一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韦思谦(611年—6...

南宋宰相赵鼎简介: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

南宋宰相赵鼎简介: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呼延...

《关山月》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译文及注释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注释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炉火:唐代,...

曹雪芹的身世是怎样的?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红楼梦》的?

曹雪芹的身世是怎样的?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红楼梦》的?

对曹雪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明清时期小说盛行,一种新兴的文体,一直冲击着传统诗词,文言文的地位,而且在不断发展与兴盛的同时,也就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我们都知道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而这四本书里哪个才是老大呢。即使你...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王缙: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也是唐朝宰相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代表、盛世风华的象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与之前的“汉赋”、之后的“宋词”、“元曲”一样,都是所谓“一代之文学”,后来各代虽然也有不逊于唐诗的佳作,但那只不过是某些天才灵感的迸发、而非诗歌精神的突破和重塑。唐诗能有这样让人惊艳的表现,与此时集中出现的众多诗坛名家有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