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诗词文献3年前 (2022-03-14)280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不止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那么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呢?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红楼梦》问世之后,很快就被流行,并形成了传播。据说有清代女子看到宝黛爱情悲剧后,“断肠而死”。可见其悲剧氛围的影响。

当然,所谓“断肠”并非是字面意思。而是说不能走出“情节”,感怀自身遭遇共情痛苦而死。

这个故事肯定有一定实情,毕竟殇情人别有怀抱,往往悲剧始于一个契机。

不过,作为普通读书人,尤其是初读者,建议不要将《红楼梦》当做一个悲剧故事去解读。因为“悲剧”并不是《红楼梦》的主旨,以及要宣传的精神。

《红楼梦》的真正意义,是以悲剧“警世”,教育读书人如何避免悲剧再发生。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红楼梦》当然是个悲剧,可谓人人皆悲。从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子,都体现出这一点。

比如史湘云的[乐中悲],总是得到再失去,使人不忿、不平又可惜。

比如贾探春的[分骨肉],远嫁海外异国,骨肉分离再难相遇。惋惜又悲伤。

比如王熙凤的[聪明累],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底可惜了一个“巾帼”女儿。

最后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终身误],最是让人共情和悲痛。

不过,如果只是“可怜”这些人的遭遇,就失去了曹雪芹的创作初衷,也没能全面去理解《红楼梦》的核心思想。

史湘云很可怜,但她生性乐观、积极,“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之情略萦心上”,尽管她的人生总是[乐中悲],可却无法将乐观向上的史湘云击溃。

史湘云的核心价值,在于“乐观,积极”!

贾探春远嫁海外,骨肉分离。但以贾探春的抱负,就像她自己说的“我若是个男儿,早都出去创一番事业”。如今她以女儿身远嫁而去,在那个不受儒家礼教束缚的国度,正可以大展身手,以酬抱负。

贾探春的核心价值,在于“不负能力”!

王熙凤有能力,有手段,却没有德行。她的一生悲剧是自己挖坑埋自己。

观王熙凤的悲剧,要反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学会与人为善,为己留退路。

王熙凤的核心价值,在于“适可而止”。

宝黛钗三人的姻缘悲剧,最是令人唏嘘难平。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意难平。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让人空怅惘。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但是,看宝黛钗三人的《终身误》,就要懂得“太虚幻境”的寓意。

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子,有个妹妹就是“秦可卿”。

秦者,情也。太虚者,秦观秦太虚也。

所以,曹雪芹在设计贾宝玉和钗黛的情缘悲剧时。毫无疑问地借鉴了《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的悲剧。

但同时,他也从秦观秦太虚的词中,给出了悲剧的完美解决之道。

《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太虚幻境的“情”,就是借由秦观的“情”,告诫世上的痴男怨女,不要贪着于天长地久的厮守,爱情存在就是意义。

不一定要长相守才是真情,只要心中存了对方,就是爱情。

所以,第五十八回,借由小戏子藕官,讲出了贾宝玉在失去林黛玉后,娶薛宝钗的心态。

(第五十八回)“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正是这个道理。

通过宝黛钗的[终身误],告诉世人的是,情伤如何解脱,以及姻缘的“莫强求”。要学会放手。对自己,也对他人。

回过头再说“警世钟”,除了个人悲剧、爱情悲剧。更大的悲剧源自于家庭的悲剧。

正因为贾家的败亡,才扩大了个人悲剧的结果。

《红楼梦》之所以为“梦”,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醒后一切当成空。

但现实不是梦。终究需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就像贾家的衰落和败亡,肯定存在于人世间。也存在于你我的身边和身上。只在于“大小”而已。

曹雪芹给出的解决 *** ,也非常的简单,就是“拒绝贪着”。

第二回,贾雨村路遇智通寺,门前那副对联就是警世钟: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是告诫世人,贪着的解决就是“无可退路”。

尘世中人,要懂得“身后有余要缩手,眼前无路早回头”。只有这样才是“智通”的聪明人。戒贪着,懂进退才是真谛。

所以,《红楼梦》不难理解,就看如何去理解。她的真正内核,是在悲剧的背后,告诫世人如何不悲剧。

只看悲剧当然没问题,但能看出不悲剧的喜剧,才是真正有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3/430844.html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曲警世钟,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的相关文章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铭文,文风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韵到底,富有诗歌的蕴藉之美。这篇如此短小的铭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有口皆碑,主要还是因为文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借刘禹锡...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玮(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

陈人杰:南宋短命才子,一生只留下31首《沁园春》

陈人杰:南宋短命才子,一生只留下31首《沁园春》

陈人杰,一名经国,字刚甫,号龟峰,南宋末期爱国词人,他的一生十分短暂,屡试不第,后来漫游各地,卒时年仅二十六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陈人杰的故事,给大家一个参考。陈人杰现存《龟峰词》一卷,共31首词,全部为《沁园春》调,这也是两宋词史上比较罕见的用调方式。陈人杰的词大多抒写忧时报国...

《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注释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

《清平调·其一》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

《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译文及注释译文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

《兴唐传》中的开隋九老,是指隋朝的哪九位开国功臣?

《兴唐传》中的开隋九老,是指隋朝的哪九位开国功臣?

开隋九老指的是大隋朝开国的九位功臣,是清代长篇讲史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评书《兴唐传》中的人物,分别是伍建章、高颎、杨林、贺若弼、鱼俱罗、邱瑞、韩擒虎、定彦平与杨素。小说广泛吸取民间传说而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伍建章伍...

《辛丑条约》上,李鸿章签下一个肃字是什么意思?

《辛丑条约》上,李鸿章签下一个肃字是什么意思?

还不知道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名,为何只签一个“肃”字,什么意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李鸿章同贺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一同参加《辛丑条约》订立典礼。在条约文件上,李鸿章用发抖的手拿着毛笔,颤巍巍地在条约文件上写出了一个形近“肃”字的签名。《辛丑条...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