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的身体不好为何没有请张太医来看病?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众人之一眼看见林黛玉,就知道她有不足之症,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中的太医,是一群滥竽充数的混子,杀人不见血,也毫无廉耻之心。上文说过贾家最常走动的王太医,林黛玉十七岁就死了与他有莫大关系。枉费贾宝玉那么信任他,他却是林黛玉之死的“真凶”。
首先,他更先给秦可卿看病,根本没看好。如果不是张友士出手,秦可卿就死了。当然秦可卿最终还是死了,却与病无关。
其次,他给晴雯看病,减了药方和药量,贾宝玉高兴了,晴雯却落下了病根。后文一病死了,与之有绝对关系。
秦可卿又名为兼美,又像宝钗,又像黛玉。晴雯有“晴为黛影”之称,她们都死了。王太医不过给她们偶尔看病,给林黛玉却持续了十数年。林黛玉吃了太多人参肉桂,薛宝钗都看出不妥,他却视而不见,实在是“鸩杀”林黛玉的之一凶手。
本文不说王太医,要说一下之一个站出来反对王太医的张太医。也就是给秦可卿看病的张友士。
(第十回)贾珍说:“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么看来,竟是合该媳妇的病在他手里除灾亦未可知。我即刻差人拿我的名帖请去了。”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因冯紫英举荐,张友士来给秦可卿看病。张友士的名字就是信手拈来。张是姓氏,也有伸张之意。友是朋友,冯紫英的朋友。士是指有能力的人。
冯紫英推荐了一个真有本事的医生给秦可卿看病,有功、有效,将秦可卿的病弄清楚,治好了,是为“张友士”。
问题是“张太医”从何而来?要知道张友士刚来被称张先生,他也不在太医院上班,只是冯紫英以前的先生,一介儒生。进京是为给儿子捐官,冯紫英办不了,转而求的贾珍帮忙。如此关系而已。
张友士算是一个民间的儒医,确有本事,但并非太医。但既然“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证明他最终确实当了太医。推测治好秦可卿病后,贾珍投桃报李,不但给他儿子捐官,还让他进了太医院。算是一举两得了。
第五十一回,晴雯生病,婆子们就提到了张太医,应该就是张友士。
(第五十一回)婆子笑道:“王太医和张太医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大趸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这人新来了一次,须得给他一两银子去。”
张友士当了太医后,每常走动在贾家为供奉。他当初能治好秦可卿的病,并且指出秦可卿的病“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可见确实有本事,与王太医自保迥然不同。
但令人奇怪的是,如此有本事的太医,林黛玉的病一定请他看过,为什么他不给林黛玉看病?而是让林黛玉一直吃王太医的药,也没像当初看秦可卿病那样指出王太医用药的问题?这里其实有很残酷的事实。
一,“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张友士是一介布衣。他来京为给儿子捐官,需要求助贾珍。自然打叠出十二分的精神为秦可卿看病。那时候他不认识王太医,看出太医们怕担责任,胡乱敷衍塞责,耽误了秦可卿的病。并且能够针砭疲病,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又敢于承担。
二,张友士救了秦可卿的命,贾珍认为他是个人才,将他举荐给太医院做了太医。张太医也就如此而来。
进了太医院的张友士变成张太医,与王太医等人成了同事。如此再来贾家看病,就有了诸多顾忌。
比方王太医曾经的论断,他不能推翻。王太医曾经的病人,他不敢随便给治好。王太医曾经的规矩他不可以给破坏。更可怕的是,太医院的潜规则,他必须要同流合污。
如此一来,锐意进取的张友士,摇身一变成了张太医。当初那个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张先生不见了,太医院多了一个谨言慎行的张太医。
林黛玉是王太医的VIP客户,每年人参、肉桂大补的药不知道吃了多少。虽说不是王太医直接拿药,一定也要买与他相关药房的药。到时候不光诊资,医药提成回扣都不少。张太医就算看出来林黛玉不应该吃那么多人参、肉桂。此时他已经身在太医院,成了与王太医同舟共济之人,如何会仗义执言?
所以,救了秦可卿的病,却治不了林黛玉病的张太医,不是看不出林黛玉有问题,而是不敢说、不能说、也不可说这背后的问题。否则他将在太医院彻底混不下去,就像那可怜愣头青胡庸医一样,落得凄惨下场。
可惜张先生,曾经“张友士”,沦为太医院张太医后,变成彻头彻尾的医毒!他对林黛玉只可能是见死不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