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在黛玉死后为何会选择出家做和尚?
《红楼梦》中围绕着贾府写了许许多多的人,唯有宝玉与黛玉是两个独特的存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第三十回)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
(注:引文中有通假字或古字意,不是错字,不做修改)
贾宝玉对林黛玉承诺的口头禅就是“你死了,我做和尚去”。令人奇怪的是,林黛玉如果死了,贾宝玉做和尚有什么用?能追回林黛玉么?
按说情人间发誓,都是“你死了我也随你死”,就像《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被传唱千年。然而贾宝玉的选择不是相随,而是去做和尚,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逻辑?
其实,如果了解贾宝玉的前世今生,会发现“做和尚”是贾宝玉唯一能够选择的誓言。
首先,贾宝玉身不由己,不能随林黛玉去死
贾宝玉是敕造荣国府当家人贾政、王夫人嫡次子。由于兄长贾珠去世,贾宝玉在人伦大节上,就有几项使命。
一,继承敕造荣国府。
二,奉养父母。
三,传承子嗣,延续血脉。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之所以甘愿迎娶薛宝钗,就因为“人伦大节”的制约。
(第五十八回)他(藕官)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梨香院三官故事,正是黛死钗嫁的影射。以人伦大节,家族义务的责任上,不支持贾宝玉随着林黛玉而死。他用出家代替死。也是俗世之身“死”去的意思。毕竟出家而去,要比死更能令父母亲人接受。
其次,贾宝玉用“洁”,回馈林黛玉
宝黛爱情很美,但在当时属于“不才之事”和“丑祸”。这就令贾宝玉在没有与林黛玉成亲时,不能用生死相随发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甘为连理枝”是白居易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夫妻”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是表兄妹,有情只在心中,不可以用“死生相随”发誓,否则对林黛玉的名声有损,也太过唐突了。
而林黛玉在《葬花吟》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爱惜羽毛对名声的珍惜。《红楼梦》中备受造谣诟谇影响致命的人,不止一个。
秦可卿死于“爬灰”,金钏儿死于“ *** ”,晴雯死于“狐媚”,香菱最后是夏金桂造谣她与贾宝玉不轨……事实上这些人都是对林黛玉和宝黛爱情的影射,证明林黛玉最后离开贾家,死于他乡,也是因“造谣”而起。而这也证明以上几人之死,都是“逢冤”。
最后,“做和尚”是逃避也是本真
“做和尚”还有一个原因,神瑛侍者原本就是“和尚”。侍者用于称谓上,除了仆人只有佛门的“僧执事”。
宋苏轼《论高丽之一状》:“徐戬擅於海舶内载到高丽僧统义天手下侍者僧寿介……等五人,乃賫到本国礼宾省。”
《水浒传》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
神瑛侍者是和尚,贾宝玉最后做和尚,也是对结局的谶语。
当然,曹雪芹的爱情观不是生死相随,而是曾经拥有。对此,“秦太虚”、秦可卿、秦钟、秦业都是影射。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红楼梦》的爱情观,也是“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