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谁?凤雏庞统为何不被孙权重用
一提到庞统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诸葛亮,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不过,相对于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庞统就要凄惨一些,最初,庞统投靠孙权可是却不被孙权所重用,孙权为何不用庞统呢?同为名士庞统与诸葛亮为何如此不同?庞统又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
庞统是谁?
庞统,三国历史上与诸葛亮起名,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凤雏庞统为何不被孙权重用?
庞统最初投靠孙权不被重用历史上众多风云,按理说不该如此,因为三国时期孙权是最不看重门第的一个主公了,据悉孙权的麾下有种瓜自给的步骘、家世务农的阚泽、将家支庶的陈表、未有知名的张梁,两代世仇的刘基,敌国来降的甘宁、使气杀人的凌统、嗜酒如命的胡综,相对于以上小编所述的这些名士孙权为何单单不用庞统?要知道早在当时庞统才高一时,名动四方而惊动天下。是庞统太过恃才傲物还是其他,一起来看庞统不被孙权重用的原因吧。
说到庞统不被孙权重用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江东集团当时的人才与布局了。以下是小编对孙权不用庞统的原因总结。
其一,江东人才济济,文筹武略应有尽有
略观江东的人才市场,就知道庞统置身其中,根本毫不显眼。东吴四英将海内驰名,是当时少有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固不必说。张昭、张纮、顾雍、虞翻仕宦年深,虽然功勋卓著,却为世家大族,起点与平民布衣不同,我们也不拿之与庞统比较。
单以江东的三流名士而论,譬如步骘、裴玄、诸葛瑾、夏侯承、卫旌、李肃等等,庞统恐怕也难以望其项背。先说步骘,其自游历吴中以来,稳定交州,计抚三郡,平定叛乱,匡救贤良,驻守西陵二十年,就连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其策论如《表言塞江》、《上疏请备蜀》、《上疏论典校》历陈时弊,十言九中,长篇宏制,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令人见后耳目一新,心生振奋。史家韦昭赞美他说:骘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宽雅沈深,能降志辱身。这评价丝毫没有夸张。
再论裴玄,在吴国任职,官至太中大夫。尝与严畯论管仲、子路,幸传于世。又与其子钦论辩齐桓、晋文、伯夷、柳下惠优劣,各抒己见,皆有文理。其《裴氏新言》更被清代马国翰录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其论涉及经、史,兼有王霸、申商、墨翟之道,为孙权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诸葛瑾、夏侯承、卫旌、李肃等人也各有勋绩,不作详述。而庞统自任周瑜的功曹以来,不像步骘那样有开疆辟土之计也还罢了,居然连类似施政之要的建言献策也没有。他在东吴期间唯一被世人称道的,大概就只有那次献连环,可惜那个连环计是罗贯中替他献的。
其二,狂傲自大,好高骛远
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长期以来屈居功曹一职,自然让他觉得十分屈才,遂有改换门庭之念。于是托人找到鲁肃,要求鲁肃把自己介绍给荆州牧刘备。
鲁肃当然是先极力挽留,劝他不要急功近利,只要踏实肯干,在哪都能出头。而庞统听了却是老大不高兴,口出狂言,责怪鲁肃大材小用。鲁肃反驳说:夫人材犹器,大小异,或者以大鼎不能烹鸡,喻大材不能治小,失其名也。
此意思是衡量一个人有无才能,不能简单地以大小来做标准。比如鼎,既可用来煮牛,也可用来烹鸡。小材大用固然不可,那样会误国误民。但是为了苦其心志,何妨先大材小用,以备厚积薄发?可惜庞统听不进去,带上鲁肃的推荐信,绝尘而去。
岂料到了荆州之后,刘备也劝他先从基层做起,体察民情。庞统这回干脆来了个阳奉阴违,表面上去就任,实际上却在县不治,弄得耒阳百姓怨声载道。
刘备大怒,将其免官。庞统便把鲁肃的介绍信拿出来,吓唬刘备。其信载于《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原文如下: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刘备此时暂居相借之地,怎能不看东吴的眼色?于是连连道歉,敕封庞统为治中。
其三,庞统为人言过其实,博揽虚名
庞统既被周瑜征为功曹,自然要对当地的人才详加考察,写下评语,以便为帝王用。孙权出于信任周瑜、用人不疑的立场,当然就把庞统推荐的人照单全收了。可是任用之后,孙权发现这些人根本难当大任,甚至品德败坏,就派人问责庞统。
庞统是这样回答的:如今天下大乱,合乎道德规范的正道衰微不振,好人少而坏人多。要想淳化社会风俗时尚,增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公益心,不把值得赞誉的人夸说得更为完美,他们的名声就不足以让人们去仰慕仿效。无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为,则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将会更少。现在奖拔十人有五人失当,但是还能得到一半人,这一半人就可以促进世风教化,使有志者自我勉励,不也挺好的吗?
庞统这话说的好听一些就是不合时宜,说得难听便是异想天开。《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况且时值乱世,谗言诽谤、邪恶奸诈就会压倒忠诚正直,就更应该贯彻控名责实、参符验契的法理,实事求是的奖拔人才。如果按照庞统以诈止诈的做法去树立官场模范,骗得才俊们争相学习,一旦百姓发现官员名不副实,谁还肯轻易相信东吴呢?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做法会令真正的有识之士对孙权望而却步,甚或变个花样,也用沽名钓誉的手段来求取升官发财。
当然,如果庞统本人仅仅是对别人平地拔高,那还可以说他是谦逊敦厚,偏偏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骇人闻见。据《三国志卷三十七》所录,庞统自称是王佐之才,并与庞德、司马徽、全琮、陆绩、顾邵四人相互炒作,以至于由是渐显。
其四,矫诈功利,气量窄小
早先刘备曾咨询法正如何夺取益州,法正的意见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并表示自己愿意致书刘璋,为他分析拒不投降可能带来的三种结果,使其明白利害,心悦诚服。法正其书自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至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共千余字,可谓虚实结合,恩威并用。许靖等人,见之皆有降心。
而翌日庞统对刘备所献攻城方略,分为上、中、下三策,竟与《法正致刘璋书》的精要部分大略相同。若攻城之计为庞统与法正共商国是时所窃,则其矫诈功利,可想而知。若偶遇暗合,也足证庞统备位充数,非大才也。
方孝孺评价庞统说:使统不死,终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学,庶乎王道;而统之言,皆矫诈功利之习。刘璋之迎昭烈,或说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于天下,统则请就其来迎而袭杀之;昭烈之不即从,所以坚益州之民服从之志,犹有王者之用心也;统独切切焉欲夺璋之位,其器量何浅哉?这话不无道理。
纵观以上原因,孙权不用庞统除了孙权自己的考量之外,庞统太过于恃才傲物也是一个原因,纵观历史,不是哪个名士都会被重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文采斐然,心似比干多几窍的人不多满大街跑但是也不缺,摆正心态很重要。不是每个帝王能做到像刘备一样三顾茅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