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具体内容是什么?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7-11)240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 *** ,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具体内容是什么?

【释名】

也称蜜甘、蜜草、美草、灵通、国老。

【集解】

[别录说]甘草生长在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晒干,十日后便可以用了。[弘景说]今出于蜀汉中,都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起来坚实者,是抱罕草,更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似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时珍说]现在的人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根〔修治〕[时珍说]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不能酥炙、酒蒸。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敷金疮,久服轻身延年。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解小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具体内容是什么?

甘草根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梢 〔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颈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效果尤妙。头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主痈肿,宜入吐药。

【发明】

[震亨说]甘草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为厚德载物的君子。[时珍说]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包容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的功劳;普治百邪,得王道之造化。辅君力而不告于人,敛神功而不归于己,可谓药中良相。然而,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药性与之相反。这不就是迂缓不可以救昏昧,君子常被小人嫉妒的意思吗?[颂说]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如中乌头、巴豆之毒,甘草入腹即能见效,验如反掌。大豆汁解百药毒,多次试之无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则效果奇特。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具体内容是什么?

【附方】

1。 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炙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日服两次。

2。 肺热喉痛。用炒甘草二两、用淘米水浸过的桔梗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用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炙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

3。 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4。 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5。 婴儿慢肝风。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炙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6。 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7。 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日服尽。

8。 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炙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日服二次。

9。 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炙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10。 舌肿塞口。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11。 口舌生疮。用甘草二寸、粟米大小的白矾一块,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12。 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一方:甘草一两,微炙,捣碎,浸入一升水中,过一夜,搅水直至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13。 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炙,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一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14。 初起乳痈。用炙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 *** ,免致阻塞。

15。 痘疮。用炙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16。 *** 垂痈生于 *** 前后。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炙之。从早上到中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17。 *** 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18。 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烫火伤。用甘草煎蜜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7/451358.html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甘草具体内容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刘桢:东汉末年名士、诗人,擅长五言诗,与曹植并举

刘桢:东汉末年名士、诗人,擅长五言诗,与曹植并举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的孙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王妃甄氏,以不敬之罪罚服劳役,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李云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七位

李云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七位

李云,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原是沂水县都头,开酒店的“笑面虎”朱富的师父,有一身好本事,打斗起来三五十人近不得身。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九十七位,上应地察星,负责起造修缉房舍。因为眼珠是蓝色的,胡子和两鬓头发是红色的,所以人称“青眼虎”,看来他有外族血统。李逵去接老母上山时,被曹太公设计捉住。李云领人押...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郭盛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郭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盛是《水浒传》人物,四川嘉陵人氏,善使方天戟,外号“赛仁贵”,意思是武功赛过薛仁贵。 原来从事水银买卖,但是...

历史上萧统是什么身份?他为何编纂《昭明文选》?

历史上萧统是什么身份?他为何编纂《昭明文选》?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萧统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因其去世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萧统聪颖好学,史书记载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虽然贵为太子,却为人谦和。萧统虽然英年早逝,但其所著的《昭明文选》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玮(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

匡衡:西汉丞相之一,以说《诗》著称

匡衡:西汉丞相之一,以说《诗》著称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封乐安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元帝即位后,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

南宋吏部郎中王称简介:父子两代人编撰《东都事略》

南宋吏部郎中王称简介:父子两代人编撰《东都事略》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官员舒邦佐简介:著有《双峰猥稿》,为文绚丽精湛

南宋官员舒邦佐简介:著有《双峰猥稿》,为文绚丽精湛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