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剃发令的由来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8-11)190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 *** 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初的剃发实际上并没有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那般将发辫之外的部分刮成光头,而是留有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短发寸头,另外在后脑部仅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不大,所以辫子细小,其余部分留有一寸短发。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清初人物藏画也体现这种发型。

剃发令的由来

在江南一带最严格的时期执行清发五等定罪的发型标准。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这与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是不剪头的观念相冲突。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 *** 的血腥镇压。

背景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 *** 男子需要把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满族的发型与 *** 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之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 *** 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 *** 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

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更好悼念。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 *** 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俗谣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从前,这习俗是被恪守的,有舅舅的男子都在春节前把头发理得短短的。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信这一套了,但老人们却振振有辞地说:某人正月剃了头,他舅不久就死了。在某些地区某些人中,这一习俗还在老人的监督下传承着。

实际上,这正月不剃头决不是为了娘舅的安危。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这一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不过,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随时随地而变。日久天长,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巧舌如簧、老奸巨猾,后来的明叛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绰绰有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 *** ,俱令剃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8/456704.html

“剃发令的由来”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是什么样的?有何能力

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是什么样的?有何能力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虽说唐朝经济政治发展稳定、军事力量也不弱,却因为一件小事情差点发生了灭国之灾。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者是史思明和安禄山。而后世对安禄山的评价也大多是贬义的,大家都认为他是一...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会杀掉有功之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君主集权统治下,整个国家就是皇帝和家族的私有财产,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皇帝肯定是往往会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而这危机感就源于朝堂上手握大权的臣子。在皇帝内心里边,解决的方法肯定是有...

历史上的张任真实实力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捉住他的

历史上的张任真实实力如何?诸葛亮是如何捉住他的

张任,蜀郡人。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攻取益州,遇到很大一个麻烦,就是刘璋手下大将张任,这个张任可不简单,是川中名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颇有智谋,非常难对付,张飞几次和张任交手,也没把张任解决掉,而且,在这之前,张任还在落凤坡射死了刘备的军师庞统...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终下落成谜的皇帝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终下落成谜的皇帝

有数据统计,中国古代总计产生过400多位皇帝,其中绝大多数人的下落都有明确的记载,仅有3位皇帝的下落成谜,宛若“人间蒸发”一般。他们分别是:闽帝王延政,是闽太祖王审知第十三子,闽帝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初任都教练使,后被任命为建州刺史。王延羲在位时骄淫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上书劝...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邦杀樊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刘邦起义之前,樊哙只是个狗肉摊的老板。靠着家传的手艺,樊哙的进项倒也不少。刘邦这小子隔三差五便会召集三五好友在樊哙摊子上白吃白喝,而樊哙生性豪爽且喜好结交江湖人物,从不与其计较。吕氏姐妹招亲时,刘邦迎娶了吕雉,随后,又顺便...

历史上真实的孙坚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孙坚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武的后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在五代十国时,唐末帝李从珂手里弄丢的,北宋以后出现的传国玺大概率都是“西贝货”,那真玉玺到底上哪去了呢?唐末帝自焚而死,其遗骸都被石敬瑭给找了出来,而坚...

揭秘:古代继后生的皇子也是嫡子吗?

揭秘:古代继后生的皇子也是嫡子吗?

古代继后生的皇子也是嫡子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嫡子我们都知道,那是皇后的儿子。可如果皇后死了或者被废了,皇帝又新立了皇后,那么当下这个新皇后的儿子就成为了嫡子。也就是说嫡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终身制,一旦他的母亲身份发生改变,那么他的地位也会随之改变,当然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古代太监和宫女成为夫妻就叫做对食 他们的生活幸福吗?

古代太监和宫女成为夫妻就叫做对食 他们的生活幸福吗?

还不了解:古代对食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对食究竟是什么样的?太监和宫女是如何做夫妻的?关于“对食”这个词,以及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估计很多人都是从清宫剧里了解到的,其实,“对食”在古代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对食”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武帝时代。在清宫剧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