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皇帝的曾祖母称什么?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的曾祖母?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8-16)341

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一般皇帝在登基之后,原先的皇后都成了太后,如果皇帝的祖母活得够久,她就成了太皇太后,但如果说皇帝的曾祖母还在世呢?在很多影视剧中,太后和太皇太后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然而再往上就很少见了,那么作为皇帝,他该如何称呼自己的曾祖母?如果曾祖母还活着的话,她又该叫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皇帝的曾祖母称什么?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的曾祖母?

中华皇家制度:皇帝正妻称皇后,皇帝之母在世时(嫡母、生母)尊称为皇太后,皇帝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本生祖母)若在世,尊称为太皇太后。在中华二千年帝制历史中,皇太后层出不穷,几乎每朝都有,太皇太后人数也不少,不算罕见。

但是也有极为少见的情况:皇帝继位时,他的曾祖母尚还在世,这就不好称呼了,叫太皇太后则与皇帝祖母混淆称呼,如果叫太皇高太后、高皇太后、太高皇太后,则有一种莫名其妙地繁琐和累赘感,实在是让身为晚辈的嗣皇帝和掌管礼仪制度的臣子们头疼不已。

在两千年的帝制历史中,中华历代王朝一共出现了三位次嗣皇帝(皇储)继位时,他的曾祖母尚在人世的罕见情景。不过,这三位曾祖母级别的皇家长辈,都和嗣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嗣皇帝真正意义上的亲曾祖母,只是宗法上的嫡曾祖母。即使这样,她们依旧是当时朝廷礼仪制度中,身份最为尊贵的皇室成员。对于她们的称呼,让嗣皇帝和大臣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才确定下来。

这三人分别是:

1、上官氏

汉孝昭皇帝皇后、汉废帝皇太后、汉孝宣皇帝太皇太后、汉孝元皇帝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

上官氏,生于汉后元元年(前88年),祖父上官桀,是孝武皇帝的宠臣,先后任未央厩令、侍中、太仆,深得武帝信任。上官桀起初和武帝晚年另一重臣霍光(霍去病异母弟)相善,为了稳固双方关系,他在征和三年(前90年)向时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的霍光提出联姻,霍光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迎娶了霍光的长女,成婚不久即生下一女,即上官氏。所以,霍光是上官氏的外祖父。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病重,临终前安排霍光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上官桀为左将军,会同驸马都尉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同为皇太子刘弗陵的辅政大臣。武帝驾崩后,皇太子刘弗陵在四位辅政大臣的拥戴下继位,即汉孝昭皇帝。

昭帝登基时年仅八岁,不谙世事,于是群臣商议后决定委托武帝之女、昭帝异母姐鄂邑公主入宫照顾抚养幼弟(昭帝生母钩弋夫人已被武帝赐死),并用昭帝的名义晋封鄂邑公主为鄂邑长公主。

在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姐姐鄂邑长公主精心照料下,年幼的昭帝平安成长,无忧无虑。始元四年(前83年),昭帝年满十二,姐姐鄂邑长公主开始操心其大婚事宜,并为其挑选皇后人选。

听闻宫中即将开始挑选皇后人选,霍光的女婿上官安动起了心思,想把自己的女儿推荐进宫,成为皇后,于是私下去找岳父霍光,恳请他出面,安排自己的女儿进宫。但是霍光为了避嫌,不愿意外孙女进宫,于是拒绝了女婿的请求。

上官安不死心,转向父亲上官桀求助,于是上官桀给儿子出了个注意,让他去找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但是事情成不成不敢保证。上官安便偷偷找到丁外人,先是奉上厚礼,然后对他说: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

丁外人听上官安这么说,大喜过望,拍着胸脯向他保证一定把这件事安排妥当。之后丁外人马上去找鄂邑长公主,向她百般推荐,请求安排上官安的女儿入宫、竞选皇后。鄂邑长公主一是被情夫纠缠不过、二是觉得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确实也是良选,最后答应丁外人的要求,迎上官氏入宫,并准备册立为皇后。

当年八月,年仅六岁的上官氏被从家里迎入皇宫,成为皇后人选。她先是被封为婕妤,一个月后,在鄂邑长公主的安排下,正式立为皇后,和十二岁的昭帝举行盛大的婚礼。上官皇后也是中华历史上,就任皇后时年龄最小的一位。

上官氏成为皇后之后,上官桀、上官安为了报答丁外人,多次和主持朝政的霍光商量,想要给丁外人封侯,霍光为了避免上官家势力因此扩大,坚决不答应。上官安退而求其次,请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霍光也拒绝了。此外,霍光还驳回了上官家族其他成员的封授请求。因此上官家和霍家逐渐产生矛盾,最后变成了政敌。而鄂邑长公主因为霍光没有答应给自己的情夫封侯,心里十分怨恨,也和上官家联起手来,准备除去霍光。

元凤元年(前80年),对霍光极度不满的上官桀、上官安、鄂邑长公主,联合了同样对霍光不满的武帝第三子燕王刘旦、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决定发动政变,由长公主出面假意宴请霍光,乘其不备将霍光当场格杀,然后废黜昭帝,改立燕王为帝(上官家其实是想利用燕王发动政变,事后再除去燕王,由上官桀登基称帝)。

但在计划实施的前夜,鄂邑长公主府中的稻田使燕仓得知阴谋,向朝廷及昭帝、霍光紧急告变,得知消息后的昭帝和霍光惊怒交加,紧急商议后立即派出皇宫卫士,分别赴鄂邑长公主府、上官桀、桑弘羊宅邸,抓捕了上官、桑两家相关人等,及长公主情夫丁外人。之后霍光派人连夜审理,获取谋反政变的确实口供。

谋反实据送到少年皇帝面前,昭帝勃然大怒,命霍光将岳祖、岳父上官家、辅政大臣桑弘羊家诛灭三族,并诛杀姐姐的情夫丁外人,赐抚养自己多年的姐姐(其实相当于养母)鄂邑长公主自尽。燕王刘旦则由派出的使者赴燕国勒令其自裁,燕国废封。

在这场未遂政变被粉碎后,年仅九岁的上官皇后父系家族全部被诛灭,但由于她是霍光的外孙女,又没有参与祖父、父亲的谋反作乱,因此得以保全,并继续留在皇后之位上。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二十一岁的昭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在和诸臣商议后,迎立武帝的孙子、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承继大位,并尊外孙女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居住。

昌邑王继位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荒淫无度、举止失措为由废黜,改立武帝的曾孙刘病己为帝,即孝宣皇帝。宣帝按辈分来说,是上官氏的孙子(上官氏的丈夫孝昭皇帝是宣帝祖父戾太子的幼弟),所以,继位后的宣帝就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继续奉养于长乐宫。这一年,上官太皇太后才十五岁。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月,实际主持朝政二十年的霍光去世,宣帝和上官太皇太后亲自出席治丧,按皇帝的礼仪将其葬于武帝茂陵之侧。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儿子霍禹谋反事发,宣帝诛灭霍氏满门,但是保留了霍光的陵墓和身后荣誉。

上官太皇太后虽然是霍家的外孙女,但是地位尊崇,没有人敢于牵连到她。不过她的母系家族也因此事而断绝了。上官氏此后再无有血缘上的亲人在世,这时候,她才二十二岁。

之后三十年,作为大汉最尊贵的女人,上官氏孤寂地生活在长乐宫中,像一个透明人般,虽然享尽了富贵荣华,但是心中的悲哀和无奈,不是外人所能体会的。

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即孝元皇帝。元帝是上官氏的曾孙辈,之前在位的皇帝,从来没有出现过自己继位后曾祖母尚在世的情况,对于上官氏该如何称呼,确实是个大问题。

最后,在辅政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的建议下,元帝尊只比自己大十三岁的曾祖母上官氏为孝昭太皇太后,给她祔上丈夫孝昭皇帝的谥号,这才解决了称呼问题。

成为皇帝的曾祖母后,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又在长乐宫中生活了十二年,直到建昭二年(前37年),才驾崩于长乐宫,时年五十二岁。

四年后,孝昭太皇太后宗法上的曾孙元帝也崩逝了,由玄孙辈的皇太子刘鹜继位,即孝成皇帝。如果孝昭太皇太后能够多活四年以上,那么她将是中华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嗣皇帝即位后尚在世的高祖母辈太后,这个辈分怎么称呼,就更是难题了。不过即使活到了成帝即位的时候,皇帝的高祖母孝昭太皇太后也不过五十六岁,简直是汉室的一个奇迹。

2、王政君

汉孝元皇帝皇后、汉孝成皇帝皇太后、汉孝哀皇帝、孝平皇帝太皇太后、汉皇太子刘婴(孺子婴)孝元太皇太后王氏(政君)。

汉本始三年(前71年),魏郡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东)人王禁次女出生,取名王政君。王家本来是战国时齐国王族田氏后裔,楚汉相争时期济北王田安的子孙,因为祖上做过济北王,所以改姓王。王禁的父亲王贺,是济北王田安的曾孙,曾经担任过武帝的绣衣使者,监督地方巡捕盗贼。

王贺为人忠厚、宽宏待人,不似别的绣衣使者那样好杀(如江充、暴胜之、赵禹等),对于地方官吏及豪强的巡查往往宽纵,所以在他的巡查范围内,较少出现大批诛杀官吏豪强之事。王贺也因此被认为不称职,免官回乡。

王贺免官后,自东平陵老家迁往魏郡元城县居住,在乡时曾自我解嘲: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因为他宽厚的性格,所以被乡邻推选为乡老,颇受尊重。

王贺去世后,由其子王禁继承家业。王禁曾经前往长安求学,并担任过廷尉史。他为人不修边幅、好酒色,妻妾众多。王禁的嫡妻李氏,出身魏郡大族,对于王禁广置妾氏很是不满,在生下王禁长子王凤、四子王崇、次女王政君后,与王禁矛盾激发,导致离异,并改嫁河内郡苟宾。

当初李氏怀王政君的时候,曾经梦见过天降异光、月亮入怀,于是告诉王禁。王禁请人给这个未出世的孩子算命,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孩子将来肯定要大富大贵。所以王禁在女儿王政君出生后,王禁非常重视,即使与李氏离异,也没有让她把王政君带走,而是留在家中教导。

王政君稍长后,王禁请人教他学习各种女子才艺,修养品性,并预备把他许配给元城当地豪族子弟。在王禁的心目中,元城豪族家,应该就是大富大贵之人了。

但就在即将迎亲时,这豪强家子弟却突然去世,婚事因此解除。之后王禁又接受东平王的纳聘,准备让王政君嫁给东平王为侧室,认为嫁入皇室诸侯王家就是应了大富大贵的预言。不料没过几天,东平王又突然薨逝,王政君的婚事再一次泡了汤。(这里记载估计有误,之一代东平王是孝宣皇帝的儿子刘宇,在位三十三年,死于鸿嘉元年(前20年),这时候,王政君都五十一了。当初王禁接受纳聘的,应该是其他不知名的诸侯王。)

经过这两次离奇事件,王政君在元城家乡很是受人非议,天命富贵的预言似乎要落空。于是王禁安排女儿离开元城老家,自己再四方打点,请求当年在长安求学时的旧友帮助,把王政君以家人子的身份送到长安,进入皇宫,成为一名普通宫女。这一年,是甘露元年(前51年),王政君十八岁,在当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

王政君入宫一年多,默默无闻,年纪越来越大,大富大贵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就在这个时候,皇太子刘奭宫中,他所宠爱的妃子司马良娣病故,临死前对皇太子说是其他姬妾嫉妒她,暗中诅咒,才使得自己病亡。皇太子心中愤怒,迁怒宫中其他姬妾,不再与她们接触,从此郁郁寡欢。

孝宣帝和皇后见皇太子长期情绪低落、不近自己的姬妾,导致迟迟没有子嗣诞育,为了平复其哀伤心态,同时也是为了皇室有后,于是挑选后宫其他宫女中出色者一共五人,打扮一番后安置在皇后宫中,让皇太子从中选择新妃子。王政君就是五人之一。

本来皇太子思念亡故的宠姬、心情郁闷,对于宣帝和皇后的好意实在是领受不了,但是又不能拂逆父母的一片好心,在他奉皇后诏命进入皇后宫中,端坐在皇后下首时,对于皇后的询问,皇太子勉强回答说:其中一个还可以。

当时王政君坐的离皇太子最近,穿的衣服也和其他四人有些许差别,于是皇后以为皇太子属意于她,就把王政君送到皇太子宫中,成为皇太子的新妾。

王政君到皇太子宫中后,与皇太子同房,竟有如神助,立即怀孕,并在甘露元年(前53年)生下皇太子刘奭的长子。宣帝得知自己得到了长孙,欣喜不已,立即册立王政君为皇太子妃,并为孙儿起名刘鹜,时常带在身边教导。

黄龙元年十二月(阳历是前48年1月),孝宣皇帝刘询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即孝元皇帝。元帝登基后,先封王政君为婕妤,三天后晋封皇后,并立刘鹜为皇太子。皇后之父王禁封阳平侯。

元帝本来和王皇后没有什么感情,自从生下皇子刘鹜后,关系更是日渐冷淡。登基后,元帝先后宠爱傅昭仪、冯昭仪,生皇子刘康、刘兴,而皇太子刘鹜逐渐喜好玩乐饮宴,没有少年时的谨慎好学,元帝开始有更换太子的念头。在外戚史丹(宣帝表弟)的规劝下,再加上皇后一向谨慎无过、太子又是宣帝喜爱的长孙,所以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皇太子刘骜即位,即孝成皇帝。成帝尊生母王政君为皇太后,诸舅都进位为侯:太后同母兄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袭封阳平侯,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封太后异母兄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外戚权势自此大盛。只有太后早逝的二哥王曼一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王曼只被追封为新都侯,其次子王莽未有封爵(王曼长子也早逝),在家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研习儒学。

成帝登基后多年没有子嗣,于是召弟弟定陶王刘康入朝,大有托付社稷的意思。但是成帝舅父王凤为了保持王氏外戚权势,坚决反对重用定陶王,通过王太后,迫使成帝改变主意,遣定陶王返回封国。刘康因此抑郁成疾,返回封国不久就去世了,谥号定陶恭王。儿子刘欣继承定陶王爵。

元延四年(前9年),成帝已经年过四十,依旧没有儿子,于是将侄子定陶王刘欣与弟弟中山王刘兴同时召入朝,准备择一位立为皇储。刘欣的祖母定陶太后傅氏为了孙子能够成为皇储,大肆贿赂成帝宠妃赵昭仪(赵合德)及成帝的母舅骠骑将军王根(王凤已去世)。赵昭仪与王根因为汉成帝无子,想事先结好刘欣,以图日后富贵,所以在成帝面前极力称赞刘欣,刘欣也在伯父成帝面前表现优异,比叔父中山王刘兴更得成帝器重。

绥和元年(前8年),成帝经过长期考虑,终于决定立侄子刘欣为皇太子。同时,舅父王根因患疾病,不能继续担任大司马,在他的举荐下,成帝以表弟王莽继任大司马,成为王氏外戚第四位大司马。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驾崩,皇太子刘欣继位,即孝哀皇帝。哀帝登基后尊嫡祖母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嫡母赵飞燕为皇太后,生父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绥和二年(前7年)五月,哀帝尊亲祖母定陶太后傅氏为恭皇太后,生母丁氏为恭皇后。

哀帝继位后,重用傅氏、丁氏外戚,王氏外戚权势衰落。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命侄子王莽辞去大司马之职,退居新都封地,以韬光养晦。此后七年,王氏外戚都远离朝堂,似乎不复之前的赫赫权柄。直到元寿元年(前2年),哀帝念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身边没有子弟照顾,才把王莽与堂弟平阿侯王仁召还到长安,侍奉太皇太后,但是没有恢复官职。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因贪色纵情,身体不堪重负,导致气血均亏,最终驾崩于长安皇宫,没有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在哀帝去世后,立即命王莽入宫,夺取传国玉玺、掌握兵权,清除了哀帝的宠臣大司马董贤。

之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尊,下诏迎立元帝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中山王刘衎为帝,承袭皇位,即孝平皇帝。而哀帝傅氏、丁氏外戚一律被贬斥出朝,王氏外戚再度掌握大权,王莽重新就任大司马。

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大司马王莽辅政。元始三年(3年)王莽将长女王嬿嫁给为平帝为皇后,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号宰衡,赐号安汉公。这个时候,王莽已经有了篡位的念头,而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能再约束制衡这个侄子了。

元始五年十二月(阳历是6年1月),平帝于未央宫驾崩,年仅十四,死因存疑,年幼无嗣。王莽为继续操控朝政,没有从宗室子弟中挑选年长者,借口宣帝后裔中年长者都是哀帝、平帝的同辈,不便继位,从而选中宣帝诸玄孙中年纪最幼的广戚侯刘显之子、不到一岁的刘婴为储君,立为皇太子(因年幼,没有直接继位,只册立为皇太子),自己则以假皇帝(就是 *** 皇帝)的名义,执掌实际大权。

同时,王莽以皇太子刘婴的名义,尊他名义上的曾祖母、自己的姑母王政君为孝元太皇太后,这也是汉朝第二位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授意党羽渲染王朝更替异象、上书推举自己,最终举行禅位典礼,受皇太子刘婴禅,代汉建立新朝,自称皇帝。

之后王莽命堂弟王舜去向太皇太后索取玉玺,王政君年过八十,老迈不堪,无力周旋,只能怒骂: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然后将传国玉玺取出来、抛向地上,因此传国玉玺崩碎一角。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

王莽建新朝后,把姑母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称号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把自己的女儿、平帝皇后王嬿的称号改为黄皇室主。但是孝元太皇太后在自己的宫中一直用汉朝礼仪服饰,拒绝使用新朝制度。

新莽始建国五年(13年)二月,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岁,身居后位六十一年(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新室文母),是中华历史上居后位时间第二长的后宫正位(之一位是清世祖孝惠章皇后)。王莽将姑母与孝元皇帝合葬于渭陵。

十年后,汉兵及长安百姓诛杀王莽,王氏家族尽灭。

3、吴氏

宋高宗皇后、宋孝宗太上皇后(皇太后)、宋光宗寿圣皇太后(太皇太后)、宋宁宗光祐隆慈太皇太后吴氏。

吴氏是宋东京汴梁人,生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出身武家,自幼研习武艺,身手矫健。十三岁时,被挑选为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的侍女,随身侍候赵构。

建炎元年(1127年),在康王的父兄徽宗、钦宗父子、及近支宗室子弟都被金军俘获北上、北宋灭亡之际,宋宗室近支中唯一得以逃脱的赵构在应天(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延续宋室,即宋高宗。身为侍女的吴氏也跟随左右,并身着戎装、护卫高宗安全。

此后,吴氏随高宗辗转各地,历经艰难,躲避金军南下追击。在危难路途中,是吴氏经常开导和宽慰高宗,给予其精神上的巨大支持,给了这个懦弱皇帝极大的安全感和宽慰心。高宗因此越来越喜欢吴氏,在建炎二年(1128年)册立其为义郡夫人,之后又先后晋封为才人、婉仪、贵妃,并有意立其为皇后。只是高宗结发之妻刑秉懿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掳走北上,生死不明,所以高宗虚后位以待,不便直接册立吴氏。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绍兴和议之后,金国把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显仁太后韦氏归还南宋。韦太后返回时带来了儿媳刑秉懿已经在金国去世的消息、并将她的棺木一并带回。在得知皇后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南宋朝臣多次上表,请求高宗重立皇后,而韦太后对高宗的吴贵妃也很喜欢,向高宗建议立其为后。

绍兴十三年(1143年),高宗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并追封皇后父系三代为王,吴氏亲属赠官者达三十五人。吴皇后知道高宗思念发妻刑秉懿,于是奏请高宗,让自己的两个侄儿迎娶刑家的女儿,以此宽慰丈夫。同时,对于婆母韦太后,吴皇后侍奉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韦太后对这个儿媳也也非常满意。

当初在躲避金军追击、四处逃亡时,高宗因意外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赵旉也在三岁时夭折,所以南宋皇室一时有绝嗣的危险。为了延续帝系、传承皇统,高宗于绍兴二年(1132年)、六年(1136年)分别在宗室之中(南渡的太祖后裔)挑选了两个太祖七世孙(高宗本人是太祖之弟太宗的六世孙),作为养子收入宫中,准备择品行优秀者立为皇太子。其中叫做赵伯玖的交当时还是才人的吴皇后抚养,改名赵璩;叫做赵伯琮的交张贤妃抚养,改名赵瑷。

不久后张贤妃去世,赵瑷也交由吴皇后抚养。她对于两个养子并没有因先来后到而亲疏有别,均一视同仁,不分彼此。

赵瑷在居住宫中时,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得到了高宗和吴皇后的青睐,逐渐倾向于立其为嗣子。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赵瑷封普安郡王。吴皇后在养子封王后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本有立嗣之意,在皇后的进言下心意已决,决定选择赵瑷。

绍兴十五年(1145年),高宗晋封另一养子赵璩为恩平郡王,同时让他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进一步加恩赵璩,让他可以称皇侄,其实就是变相剥夺了他的皇帝养子身份,从而使赵瑷成为唯一的储位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赵瑗被确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赵玮成为高宗养子三十年后,终于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以倦勤为由,禅位给三十六岁的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吴氏称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赵昚即宋孝宗。

高宗禅位后,不再过问朝政,在德寿宫优哉游哉,过了二十五年悠闲自得的太上皇帝生活,太上皇后吴氏也随同高宗居住在德寿宫,并被养子孝宗先后加上尊号寿圣齐明广慈备德太上皇后,享尽雍容华贵生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于临安德寿宫驾崩,年八十一岁。临终前,他嘱咐养子孝宗奉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孝宗自然无异议。高宗去世后,孝宗为了更好的奉养皇太后吴氏,请皇太后返回皇宫居住。皇太后不忍离开高宗居住了二十五年的德寿宫,仍然留居于此,并将寝殿改称慈福殿。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十三岁的孝宗疲于政事,也将皇位内禅给皇太子赵惇,像养父高宗当年一样,自称太上皇,退居重华宫。赵惇即宋光宗。

光宗受禅登基后,尊祖母吴氏为寿圣皇太后(因孝宗尚在,并以太上皇自称,所以吴氏不宜称太皇太后)。光宗曾经向祖母询问用人之策,吴氏回答宜崇尚旧臣。

绍熙四年(1193年),皇太后吴氏虚寿八十,太上皇孝宗率太上皇后谢氏、皇帝光宗、皇后李氏前往德寿宫觐见皇太后,奉上册礼,加皇太后徽号隆慈备福。

绍熙五年(1194年),皇太后整寿八十。正月初一,孝宗不顾身体不适,亲自率群臣为皇太后行庆寿礼。皇孙嘉王赵扩随侍一同贺寿,侍奉皇太后侧,皇太后勉励曾孙要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

孝宗内禅后,与儿子光宗之间因光宗皇后李氏的离间及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而逐渐疏离。光宗性格偏执孤拗,对于父亲孝宗当年严格教导颇为不服,又因立储之事和孝宗产生矛盾,最后从畏惧发展到忌恨,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行为失据,几乎发展到癫狂之症,后期几乎不去重华宫探视孝宗。孝宗此时已年老,得不到儿子的孝顺关怀,心中苦闷,因此抑郁成疾。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孝宗病重,延宕一个多月后,在六月初九驾崩于重华宫,年六十八岁。光宗在孝宗去世后,给祖母吴氏上尊号太皇太后,加徽号隆慈。

按制度,本来是要由光宗主持太上皇的葬礼,但是此时光宗一则和孝宗矛盾极深,不愿出面主持,二则自己也确实精神上有点不正常,疾未平不能执丧,于是一直没有在孝宗灵前出现,使得群臣大哗,对于光宗失望之极。

在朝臣赵汝愚、赵彦逾、叶适、徐谊等人的奏请下,八十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出面为养子主持葬礼,在孝宗灵前垂帘,代行祭礼。同时,对孙子光宗极为不满的太皇太后在宰臣赵汝愚、外戚韩侂胄的谏言下,决定让不孝的光宗内禅、以曾孙嘉王赵扩继位。

于是,太皇太后以光宗曾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御笔批复为由,于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初五,在给孝宗举行大祭的时候,直接下谕旨,命嘉王在孝宗灵前即皇帝位,并亲自取黄袍给嘉王披上。群臣也在赵汝愚的带领下向嘉王行跪拜礼,三呼万岁。嘉王因此继位,即宋宁宗。

光宗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内禅成为太上皇,之后被儿子宁宗奉养于泰安宫,倒是没有被慢待,还是悉心照顾,比他对待父亲孝宗的态度强多了。

宁宗继位后,在庆元元年(1195年)尊曾祖母吴氏为光祐隆慈太皇太后,依旧奉养于重华宫,恭谨孝顺如同祖父孝宗在世时一样。

庆元三年(1198年),八十三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崩逝于重华宫,结束了她居后位长达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皇后、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后宫正位。而从建炎二年(1128年)吴氏被封为义郡夫人时算起,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高宗驾崩止,她和高宗携手走过了五十九年的光阴,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对度过了金婚的皇帝和皇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8/457589.html

“皇帝的曾祖母称什么?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的曾祖母?” 的相关文章

古代奇女子圣穆皇后柴氏,两任丈夫都是皇帝

古代奇女子圣穆皇后柴氏,两任丈夫都是皇帝

柴皇后,即圣穆皇后柴氏,后周太祖郭威之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女子,莫不追求飞黄腾达,能够嫁给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以此成就一段佳话。但世间之事,如意者往往十之二三,大部分都落了遗憾。尤其生逢乱世,活下去已经实属不易,何况要在追求一段美满姻缘呢。然而在五代十国,天下...

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 两人真实关系是什么

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 两人真实关系是什么

对刘禅和诸葛亮的真实关系,是君臣,师生,还是彼此争斗的政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导语: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权力之争还是主义之争呢?我们都知道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生前便委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临终时更是将自己的儿子刘禅叫到跟前,...

宋徽宗死后被熬成灯油是真的吗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宋徽宗死后被熬成灯油是真的吗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徽宗死后居然被金人熬成了灯油,真的是这样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127年,在东北崛起的女真人攻破了北宋都城,徽钦二帝被俘,曾经繁华无比的北宋王朝覆灭。这场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至今人们提起来还隐隐作痛,这是一道抹不去的伤痕。北宋末年,王朝腐...

古代皇宫作为皇帝生活的地方 宫女又是怎么在皇宫生存的

古代皇宫作为皇帝生活的地方 宫女又是怎么在皇宫生存的

对古代宫女是怎么在皇宫中生存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社会最豪华富裕的地方莫过于皇宫,皇宫是皇帝生活的地方,皇帝享受天下最好的待遇,皇宫也是最奢侈的地方。生活在皇宫的嫔妃,公主都生活在锦衣玉食当中,她们是皇帝的爱妃,受到无数人的精细照顾。在皇宫中最享福的莫过于...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人们都说结发夫妻,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家贵族间,对自己的原配应有尊重和情义存在。毕竟陪伴丈夫度过了艰难岁月,而且不管是因何缘故而走到了一起,小编认为不能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可是史上却有很多皇帝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忘却了最初...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字彦演,明末清初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松山战役中,洪承畴战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洪承畴宁死不降,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决心,谁劝降都不听,为何后来洪承畴轻易地就投降了清朝?洪承畴为什么改变主意,选择投降?其中,一个细节,说明了洪承畴成为叛徒的重要原因。洪承畴...

历史上雍正帝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得的什么病?

历史上雍正帝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得的什么病?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清朝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比较富有争议的一位皇帝,而争议所在之处就在于他继承大统的过程。对于清朝最为惨烈的夺嫡之争“九子夺嫡”,就发生在康熙晚年,而在这次夺嫡之争中,最后的获胜者则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历史上的雍正...

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经历?

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经历?

孙太后 ,孝恭章皇后,明宣宗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若薇是19年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女主,由大美女汤唯进行扮演,其历史原型为宣宗皇帝朱瞻基孝恭皇后孙氏。由于受到古装大女主剧惯常思路的限制,该剧将这一角色,将其形象进行优化,然而...

评论列表

LateAutumn
LateAutumn
3小时前

此文章详细讲述了历史上皇帝与曾祖母关系的特殊案例,展现了古代皇家制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作为学者身份的我认为:这些个案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宫廷礼仪和称谓问题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皇权统治下家族关系网中个体命运的波折起伏以及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之深远性。太皇太后这一称呼的背后是复杂的皇室关系和深厚的情感纠葛的真实写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