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笔筒的雕刻名家有哪些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8-20)140

笔筒我们都很熟悉,是用来放笔的器物,在古代就是用来搁放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笔筒,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 *** 的,具有收藏价值。那么笔筒雕刻有哪些名家呢?

早中期几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家分别是吴之璠、周颢、潘西凤、邓渭。他们雕刻的笔筒是什么样的呢?有多精美呢?

笔筒的雕刻名家有哪些

吴之璠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活跃于康熙年间。

所制笔筒从技法上可分为两类:是继承明代三朱雕镂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浅多层。此类深刻高浮雕笔筒在清代早中期较为多见;二是摹仿龙门石刻的浮雕法,创制出薄地阳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钰《竹人录》云:吴之璠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由于吴之璠深明画理,故能在薄地阳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现出画面的远近、层次和透视感。吴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笔筒的局部浮雕纹样,其余部位则去地铲除,留下大片空白(妙用中国书画: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处刻字题诗落款的,这样就在笔筒上形成一边景物,一边文字的格局。

周颢

周颢(1685年至1773年),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尧峰山人、芷道人,晚号髯痴,嘉定人,为清雍乾时期的竹刻大家。

周颢既是竹人又兼画师,上海博物馆就同时收藏有周颢的竹刻与书画。周颢所制笔筒常以山水、竹石为题材,并且以阴刻为主要技法,刀法纯熟,能以一刀表现纹理的宽窄、长短、深浅,极具画意。笔筒画面的布局有两种形式。一是通景,多为山水题材;二是一边景物,一边文字布局。

潘西凤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州,刻竹于清雍乾年间,潘西凤善以各种技法雕镂笔筒,浅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制留青笔筒晕褪变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绝伦。又如竹根笔筒(广东民间工艺馆藏),以竹根数节琢制,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盘根错节,虫蛀斑痕,极尽自然之妙。

邓渭

邓渭,字德璜,亦作得璜,号云樵山人,嘉定人,活跃于清乾嘉时期。邓渭善镂花卉、人物,更长于刻字,浅刻行楷,书迹秀劲,工整雅致。

上述四位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制笔筒大师,所制笔筒既有继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创新技艺。

以他们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笔筒的风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留青、深刻、浅刻等无所不备、无所不能;题材上,山水人物、庭园楼阁、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题材成竹于胸,并能以刀代笔,笔到意至,令后世只能望其项背,为中国笔筒发展史上之高峰。

乾隆以降至清末,竹刻制品由以笔筒为主演变为以臂搁、扇骨为多。笔筒雕刻之法也有所变化,深刻高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深刻等已极为少见,浅刻与留青是此时的两种主要技法。总体情况是,此时笔筒无论在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趋于简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08/458329.html

“笔筒的雕刻名家有哪些”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