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进攻汉中的军队有多少?为何会被王平打败?
曹爽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正始五年(244年),曹叡病重期间任命的辅政大将军曹爽,为了顺利执掌朝政,急于以军功树立威信,于是向蜀国汉中发动进攻,因主要发生在兴势山附近,故又称“兴势之战”。这是一场典型的防御战,镇守汉中的王平得知魏军来犯,并没有采取固守待援的策略,而是主动出击占据险要之地,魏军因补给困难而兵疲意懈,无奈之下只得撤兵,却又被费祎切断退路,导致损失惨重。
背景:曹爽为树立威信起兵伐蜀,诸葛亮死后王平镇守汉中
此战的背景我们魏蜀两方面来介绍,方便大家理解。
魏国方面: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期间,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将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令二人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继位后,曹爽起初还事事与司马懿商议,且身为尊敬,但却开始逐步削去司马懿及其心腹兵权,意图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后,曹爽开始将司马懿扔到了脑后,开始自专政事。
由于司马懿长期掌兵,军中多其心腹,曹爽虽然将高级将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却很难在军中树立威信。于是乎,在邓飏和李胜等人的建议下,曹爽开始积极准备伐蜀,意图建立军功、树立威信。
蜀国方面: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此后蜀国开始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诸葛亮病逝之后,魏延因与杨仪不和,于军中“作乱”,王平奉命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却不想手下士兵竟被王平的嘴遁给遣散了,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杀。同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蒋琬病重之后,王平被升任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开始统领汉中防务。
此时的蜀国,马忠驻守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则镇守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以保蜀汉平安,平安三侯之威名至此而始。
曹魏正始五年(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3月,曹爽来到长安,任命夏侯玄(夏侯渊之孙,玄母为曹爽姑姑)为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另命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曹爽自己则从长安率数万军队出发,和夏侯玄军队于骆谷会合,统兵十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兴势之战爆发。
过程:王平据守险隘,曹军被阻兴势,费袆援军断后,曹军惨遭大败
曹军十余万来犯,而此时汉中守军不足三万,得知情况的汉中诸将大惊。于是有人向王平建议,仅凭手中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驻守关隘,收缩兵力驻守汉、乐二城,放魏军进入汉中,等到涪城援军到来之后,再抢回阳平关。
王平仔细分析后却认为,汉中距离涪城足有一千余里,如果坐视魏军夺取阳平关,恐怕等不到援军到来,汉中便已经要失守了。应该派遣刘护军、杜参军率兵据守兴势山,自己则率领大军为后援,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兴势东侧),由自己亲自率兵救援,只有这样才能够等待援军的到来。于是大家便按照王平的安排部署,而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也先后率军赶往汉中。
于是,曹爽率领的魏军在兴势山受阻,根本无法再进一步。再加上骆谷路况最糟,且极度缺水,导致大量负责运输的牛、马、骡、驴等牲畜因缺水而渴死,在物资逐渐消耗光之后,魏军兵疲意懈,已经没有了多少战斗力。
魏国残军杨伟认为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劝曹爽应该立即退军,或许还能保存实力,但却遭到曹爽心腹邓飏的反对,双方在曹爽面前展开争论,杨伟气得大骂“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曹爽听后极不高兴,不愿退兵。关键时刻,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认为此时已经不利于进攻,如果后路再被蜀军包抄,便有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夏侯玄大惊之下,也连忙跑去劝谏曹爽撤军,曹爽这才答应。
同年五月,费祎得知魏军将退,于是率军绕道占据沈岭、衙岭、分水岭,断其后路。曹爽撤退途中遭到截击,历经一番苦战,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才退回关中。
综上所述,兴势之战的取胜,有王平的应对之功,但与曹爽的糊涂指挥同样密切相关。其在军中根基本就尚浅,所用之人大多不知军事,而在进攻路线的选择上,偏偏选择了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三条路中的傥骆道,虽然这条路线最短,但偏偏是最难行的,且是三条路中缺水路段最长的,最终导致大军缺乏补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