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太平广记》原文及翻译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09-08)400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之一部总集,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简介

《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太平广记》原文及翻译

《太平广记》

分类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更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杂传记的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该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更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故事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故事,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故事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

唐代除了《法苑珠林》等所载的佛教界验证的一些纪实故事,道教也产生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故事。例如写方士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故事中的名篇如《柳毅传》、《无双传》、《虬髯客传》以及《杜子春》、《张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关。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弥漫一时,杜光庭就是一个神仙传记的大作家,《太平广记》里收了不少他的著作。

宋初的故事还保留着这种风气。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在短时间内就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流传

《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有缺佚舛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刻板重印,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以后的几种刻本多从谈刻本出。另有沈与文野竹斋钞本和陈鳣校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新一版。

引书

《太平广记》引书很多,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入了,失传的书还可以根据它重新辑录复原,有传本的书也可以用它校勘、辑补。例如《剧谈录》、《阙史》、《三水小牍》等书,引文和现有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就很值得研究。

研究古代小说的人都要用《太平广记》作为基本材料。鲁迅编辑《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时就充分利用了本书。他在《破〈唐人说荟〉》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今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

影响

《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失,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加以敷演;说话人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宋人蔡蕃茄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30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80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陶珽重编本)、《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转引《太平广记》而改题篇目,假托作者,研究者亦可据此书加以考订。

价值

《太平广记》的编者把神仙、道术放在异僧、释证等类的前面,显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异僧、释证等讲佛法智慧和因果报应的纪实故事,虽然润物细无声,能潜移默化获益,启迪学问德行,但艺术性恐难如神仙故事。唐代小说里往往讲仙女下凡,又有灵丹度世,还有许多神奇灵异的变化,更能眩人耳目。

唐代小说,如异僧、释证等内容,绝不似现在那种虚构的文学,而是严格保持着纪实的传统,并以虚构或与事实不符为耻。另如《柳氏传》、《莺莺传》、《李娃传》等,写作 *** 也仍然走现实主义的道路。

中国的小说成熟于唐代。唐代小说的绝大部分收集在《太平广记》里,明清人编印的唐代小说集却往往是改头换面的伪书,所以鲁迅指点读者看唐人小说还是要看《太平广记》。当然,《太平广记》里收的不只是唐代作品,还有不少是汉魏六朝的作品。其中单篇流传的唐代传奇大多已经收入了新的选本,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编的《唐人小说》等书,比较容易见到。但不少已经散失的小说集还很少有经过认真整理的版本,我们要了解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全貌,也只能通读《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代以后,话本、曲艺、戏剧的编者,都从《太平广记》里选取素材,把许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编。例如演张生、崔莺莺故事的《西厢记》,有各种不同的剧本,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最早保存在《太平广记》里的它的素材《莺莺传》,却很少人知道。《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宝藏,很值得阅读。

原文选摘

《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

罗公远,本鄂州人也。刺史春设,观者倾郡。有一白衣人长丈余,貌甚异,随群众而至,门卫者皆怪之。俄有小童傍过,叱曰:汝何故离本处,惊怖官司耶?不速去!其人遂摄衣而走。吏乃擒小童至宴所,具白于刺史。刺史问其姓名。云:姓罗,名公远,自幼好道术,适见守江龙上岸看,某趣令回。刺史不信曰:须令我见本形。曰:请俟后日。至期,于水滨作一小坑,深才一尺,去岸丈余,引水入。刺史与郡人并看。逡巡,有鱼白色,长五六寸,随流而至,腾跃渐大,青烟如线,起自坎中。少顷,黑气满空,咫尺不辨。公远曰:可以上津(津原作律。据明抄本、许刻本改)亭矣。未至,电光注雨如泻,须臾即定。见一大白龙于江心,头与云连,食顷方灭。时玄宗酷好仙术。刺史具表其事以进。时玄宗与张果、叶法善棋。二人见之大笑曰:村童事亦何解。乃各握棋子十数枚,问曰:此有何物?曰:空手。及开果无,并在公远处,方大骇异。令与张、叶等齿坐。剑南有果初进,名为日熟子,张与叶以术取,每过午必至。其日,暨夜都不到,相顾而语曰:莫是罗君否。时天寒围炉,公远笑,于火中素树一箸,及此除之,遂至。叶诘使者。云欲到京,焰火亘天,无路可过;适火歇,方得度。从此众皆敬伏。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时武惠妃尤信金刚三藏,玄宗幸功德院,忽苦背痒。公远折竹枝,化七宝如意以进。玄宗大悦,顾谓三藏曰:上人能致此乎?曰:此幻化耳。臣为陛下取真物。乃袖中出七宝如意以进。公远所进者,即时化为竹枝耳。及玄宗幸东洛,武妃同行,在上阳宫麟趾殿,方将修殿,其庭有大方梁数丈,经六七尺,时公远、叶尊师、金刚三藏皆侍从焉。

玄宗谓叶尊师曰:吾方闲闷。可试小法以为乐也?师试为朕举此方木。叶受诏作法,方木一头揭数尺,而一头不起。玄宗曰:师之神力,何其失耶!叶曰:三藏使金刚善神,众压一头,故不举。时玄宗奉道,武妃宗释,武妃颇有悦色,三藏亦阴心自欢,惟公远低头微哂。玄宗谓三藏曰:师神咒有功,叶不能及,可为朕咒法善入澡瓶乎?三藏受诏置瓶,使法善敷座而坐,遂咒法大佛顶真言,未终遍,叶身欻欻就瓶;不三二遍,叶举至瓶嘴;遍讫,拂然而入瓶。玄宗不悦。良久谓三藏曰:师之功力,当得自在,即使其入,能为出乎?三藏曰:是僧之本法也。即咒之。诵佛顶真言数遍,叶都不出。玄宗曰:朕之法师,今为三藏所咒而没,不得见矣。武妃失色。三藏大惧。玄宗谓公远曰:将若之何得法善旋矣。公远笑曰:法善不远。良久,高力士奏曰:叶尊师入。玄宗大惊曰:铜瓶在此,自何所来!引入问之。对曰:宁王邀臣吃饭,面奏的不放,臣适宁王家食讫而来,不因一咒,何以去也。玄宗大笑,武妃、三藏皆贺。已而使叶设法箓。

于是取三藏金襕袈裟摺之,以盆覆之。叶禹步叩齿,绕三匝曰:太上老君摄去。盆下袈裟之缕,随色皆摄,各为一聚。三藏曰:惜哉金襕,至毁如此!玄宗曰:可正乎?叶曰:可。又覆之,咒曰:太上老君正之。启之,袈裟如故。叶又取三藏钵,烧之烘赤,手捧以合三藏头,失声而走。玄宗大笑。公远曰:陛下以为乐,乃道之末法也,叶师何用逞之?玄宗曰:师不能为朕作一术以欢朕耶?公远曰:请更问三藏法术何如?三藏曰:贫道请收固袈裟,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于是令就道场院为之。三藏结坛焚香,自于坛上跏趺作法,取袈裟贮之银合;又安数重木函,皆有封锁,置于坛上。玄宗与武妃、叶公,皆见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外以一重金刚围之,贤圣比肩,环绕甚严,三藏观守,目不暂舍。公远坐绳床,言笑自若。玄宗与叶公皆视之。数食顷,玄宗曰:何太迟迟,得无劳乎!公远曰:臣斗力,安敢自炫其能!

但在陛下使三藏启观耳。令开函取袈裟,虽封锁依然,中已空矣。玄宗大笑。公远奏曰:请令人于臣院内,敕弟子(子字原阙,据明抄本补)开柜取来。即令中使取之,须臾袈裟至。玄宗问之。公远曰:善萨力士,圣之中者,甲兵诸神,道之小者,皆可功参上界;至于太上至真之妙,非术士所知。适使玉清神女取之,则菩萨金刚不见其形,取若坦途,何碍之有。玄宗大悦。赏赉无数。而叶公、三藏然后伏焉。时玄宗欲学隐遁之术。对曰:

陛下玉书金格,以简于九清矣;真人降化,保国安人,诚宜习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俭约,却宝剑而不御,弃名马而不乘,岂可以万乘之尊,四海之贵,宗庙之重,社稷之大,而轻狥小术,为戏玩之事乎?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困于鱼服矣。玄宗怒,骂之。遂走入殿柱中,数玄宗之过。玄宗愈怒,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又易磶。破之为数十片,悉有公远之形。玄宗谢之,乃如故。玄宗后又坚学隐形之术,强之不已,因而教焉。然托身隐,常有不尽,或露裾带,或见影迹,玄宗怒斩之。其后数岁,中使辅仙玉,奉使入蜀,见公远于黑水道中,披云霞衲帔,策杖徐行。仙玉策马追之,常去十余步,竟莫能及。仙玉呼曰:天师云水适意,岂不念内殿相识耶!公远方伫立顾之。仙玉下马拜谒讫,从行数里。官道侧俯临长溪,旁有巨石,相与渡溪据石而坐。谓仙玉曰:吾栖息林泉,以修真为务,自晋咸和年入蜀,访师诸山,久晦名迹,闻天子好道崇玄,乃舍烟霞放旷之乐,冒尘世腥膻之路,混迹鸡鹜之群,窥阅蜉蝣之境,不以为倦者,盖欲以至道之贵,俯教于人主耳。

圣上廷我于别殿,遽以灵药为索,我告以人间之腑脏,荤血充积,三田未虚,六气未洁,请俟他日以授之,以十年为限。不能守此诚约,加我以丹颈之戮,一何遑遽哉!然得道之人,与道气混合,岂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于我哉!但念主上列丹华之籍,有玉京交契之旧,躬欲度之,眷眷之情,不能已已。因袖中出书一缄,谓仙玉曰:可以此上闻,云我姓维,名厶远,静真先生弟子也,上必寤焉。言罢而去,仍以蜀当归为寄,遂失所在。仙玉还京师,以事及所寄之缄奏焉。玄宗览书,惘然不怿。仙玉出,公远已至,因即引谒。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对曰:陛下尝去臣头,固改之耳。罗字去头,维字也;公字去头,厶字也;远字去头,远字也。玄宗稽首陈过,愿舍其尤。公远欣然曰:盖戏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运之灾,阳九之数,天地沦毁,尚不能害;况兵刃之属,那能为害也?异日,玄宗复以长生为请。对曰:经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于他。当先内求而外得也。刳心灭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因以三峰歌八首以进焉,其大旨乃玄素黄赤之使,还婴溯流之事。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气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惫。岁余,公远去,不知所之。天宝末,玄宗幸蜀,又于剑门奉迎銮辂,卫至成都,拂衣而去。乃玄宗自蜀还京,方悟蜀当归之寄矣。(出《神仙感遇传》及《仙传拾遗》、《逸史》等书)

《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女仙三董永妻》

董永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主知其贤,与钱千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诣主,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谓永曰:以钱丐君矣。永曰:蒙君之恩,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百匹具焉。(出《搜神记》)

译文:董永的父亲死了,没有钱安葬,董永就自卖为奴。主人知道他品德好,给他一千万钱打发他走了。董永行三年丧礼守孝完毕,就想回到主人那里,奉行他的奴隶职责。在路上,董永遇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您的妻子。就与董永一起到主人家。主人说:我把钱给你了。董永说:我承蒙您的恩德,父亲死了使他的尸骨得到收藏,我董永即使是小人,也一定要承担劳役尽我之力,用来报答您的厚德。主人问:这个女子能做什么?董永说:能纺织。主人说:你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只要让你的妻子给我织一百匹双丝细绢就行了。于是董永的妻子就给主人家织布,十天就把一百匹双丝细绢全部织成了。

《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一女仙六天台二女》

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啗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璧(南东二璧原作雨璧东壁,据明钞本改。黄本作西璧东璧)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出《神仙记》。明钞本作出《搜神记》。)

译文:刘晨和阮肇,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用杯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刘晨、阮肇都很惊讶。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吃完饭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妮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二女仙七白水素女》

谢端,晋安侯官人也。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乡人共悯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是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端便往谢邻人。邻人皆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为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不止。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以自取妇,密着室中饮爨,而言吾为人饮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方以鸡初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取径造瓮所视螺,但见壳(壳原作女,据明抄本改)。仍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人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相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同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

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端。端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是也。(出《搜神记》)

译文:谢端,是晋代福建省侯官县人。他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又没有亲属,被邻人所抚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恭顺谨慎自守,不涉足非法的事。开始自己出去生活。他没有妻子,乡人们都可怜他、惦念他,共同谋划给他娶媳妇,却一直没有找到。谢端晚睡早起,种田十分卖力,不分昼夜去劳作。后来,他在城下发现一个大螺,象三升的壶那么大,觉得是个稀奇的东西,就把它拿回家去,放到瓮中养着它。一连十几天,谢端每天起来到野外种田,回来的时候,就看见自己家中有吃的有喝的有汤有水,好象是有人特意给他做的。谢端认为这是邻人帮他做的好事。几天都是这样,谢端就去向邻人道谢,邻人都说:我们当初帮你做的不是为了这个,何必感谢我们呢?谢端又觉得邻人不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屡次这样做个不停。后来谢端就把实话告诉他们,问他们是谁帮他做的。邻人笑着说:你自己已经娶了媳妇,藏在屋里给你做饭,怎么反而说我们给你做的饭?谢端没话可说,心里怀疑,却不知其中缘故。后来他在鸡刚叫的时候出去,天亮时悄悄地回来,在篱笆外偷偷地窥视自己的家,看见一个年轻女子从瓮中出来,到灶下去点火。谢端就进了门,直奔放瓮的地方去看那个大田螺,却只看见田螺的壳。他就又到灶下问那个女子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给我做饭呢?那个女子很惶惑,想要回到瓮中去,却没能回去,只好回答说:我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怜你年少孤单,能以恭敬谨顺的态度自守,所以派我暂且给你看守房舍,做饭做菜。十年之内,使你家中富裕,等你找到媳妇时,我自当回去。而你无故偷着看我,把我挡住。我的身形已经暴露,不宜再留下,你应当放我回去。虽然你今后自己做饭,情况稍差一些,但你勤于耕田劳作,打渔采药,可以维持生活。我这个壳给你留下,用它贮存米谷,可以经常不缺粮食。谢端请她留下,她始终不肯。这时,天上忽然刮起风,下起雨,白水素女忽然身形一收就离去了。谢端为她立了神位,逢年过节祭祀她,家里常常丰足,只不过不致大富而已。于是乡人里便有把女儿嫁给谢端。谢端后来做了官,官至县令、郡守。现今道教中的素女就是白水素女。

编者简介

《太平广记》是宋太宗赵匡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又名赵光义、赵炅)下令编纂的,编者共13人,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成书,太平六年(公元982年)雕版。

(1)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

同修者分别是:

(2)吕文仲,字子臧,新安人(今安徽省黄山市),南唐进士出身;

(3)赵邻几,字亚之,须城人(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后周进士出身;

(4)董淳,流坑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其中董淳是这个以出进士闻名的古村中之一个进士),北宋进士出身;

(5)王克贞,字守节,庐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南唐进士出身;

(6)张泊,又名张偕仁,字师黯,全椒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南唐进士出身;

(7)汤悦,原名殷崇义,青阳人(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南唐进士出身;

(8)李穆,字孟雍,阳武人(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后周进士出身;

(9)扈蒙,字日用,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后晋进士出身;

(10)宋白,字太素,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北宋进士出身;

(11)徐铉,字鼎臣,广陵人(今江苏省扬州市),随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著有志怪笔记小说《稽神录》六卷;

(12)吴淑,字正仪,丹阳人(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南唐进士出身,徐铉之婿;

(13)陈鄂,后蜀降臣,奉宋太祖赵匡胤的诏书,撰《开宝通礼》二百卷,重刊《尚书释文》,奉宋太宗赵匡义的命令,协助李昉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9/461614.html

“《太平广记》原文及翻译”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果郡王,本名爱新觉罗·胤礼,后雍正登基后,为避讳皇帝号,将“胤礼”改为“允礼”。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清朝果郡王这个人火起来,得归功于《甄嬛传》的播出。在剧中,果郡王风雅俊秀,文武双全,再加上温柔深情,因此成为后宫女子们的梦中情人。而他却始终对甄嬛痴心一片,最后死在雍正在猜疑中,这样完...

古代宰相告老还乡之后 能比地方县令权力还大吗

古代宰相告老还乡之后 能比地方县令权力还大吗

还不知道:宰相退位和县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宰相告老还乡后,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更大?在过去源远流长的历史潮流中,出现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宰相,他们身为皇帝左膀右臂,为其分担解忧,做出了很多贡献,当然也不乏出现一些劳财害民的宰相,使得整个王朝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那么这...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备在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便给了刘备一个“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对今后的天下大势进行了预测,重点是对刘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而后来的事实,部分印证了诸葛亮的预测和规划的正确性。刘备后来真的占据了益州,建立了以益州...

古代真实上朝是什么样的 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

古代真实上朝是什么样的 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

还不知道:古代上早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代皇帝是不是每天都要上早朝?这件事大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朝代是,有的不是。进一步说,即便是这样,未必坚持得住;不是的,也有“朝乾夕惕”的皇帝。坚持“早朝”的,明朝曾经就是...

历史上吴三桂反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吴三桂反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历史上,总是会有许多的真相是被埋没了的,人们往往只能够看到其表面上的事情,因此遭受蒙蔽不清楚其内部却包裹着的真相。就例如吴三桂的反清复明大计,看似是他再一次造反,但其实他根本就不想造反,而...

历史上真实的刘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刘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刘豫,字彦游,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俗话说:“临桥须下马,渡河莫争船!”也就是说做人做事不能“逆天”而行,下雨的天该打伞便打伞,你不能穿着棉衣出门。三伏天你也不可能穿着棉衣端坐在屋内,该饮冰吃瓜消暑便消暑。违背自然规律和事物发展的正常轨迹,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可历史...

古代妃子和皇后地位差距很大吗 从侍寝规则就能看出来了

古代妃子和皇后地位差距很大吗 从侍寝规则就能看出来了

还不了解古代妃子和皇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妃子与皇后的侍寝规则,从细节就能看出,地位有很大差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一直以都非常的重视礼仪,而在古代的时候等级制度更是分明,就连一个家庭里面就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就像我们在电视上面经常看到的,古代皇室等...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宇文化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吗

宇文化及为什么要杀隋炀帝 宇文化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行吗

还不了解:宇文化及和隋炀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为什么宇文化及宁愿杀掉隋炀帝,也不“挟天子以令诸侯”?隋炀帝在最初还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但是三次远征高句丽的失败,让他彻底丧失了斗志,甚至到后来直接躲到江都当起了缩头乌龟。三征高句丽导致生灵涂炭,各地纷纷举起了反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