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中华厨祖 中国烹饪之圣
伊尹,生卒年不详(约前1630~前1550),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今洛阳人。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伊尹以鼎烹说汤
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伊尹中国烹饪之圣
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负鼎(《史记》),伊尹善割烹(《汉书》)等。《鹖冠子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表明伊尹曾在餐馆干过。伊尹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记载伊尹烹饪实践的倒不多,只有说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鸟之羹(天鹅羹)很受青睐。
但从《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说汤以至味那些话来看,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虽然他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
伊尹中国烹饪之圣
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在《当立伊尹为厨坛始祖》一文中说:伊尹说,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伊尹说,美味的烹调: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伊尹说,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伊尹说,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伊尹说,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与此同时,伊尹又为商汤讲了当时可以 *** 美味的各种名特产品。
伊尹中国烹饪之圣
在中国几千年烹饪技术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技艺高超的名人,如帝尧时代传说中的彭铿、周朝的太公吕望,春秋时代的易牙等。这些人都各有专长,而且在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伊尹在烹调技术及其烹饪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厨艺,只是伊尹众多本领中的一种。
伊尹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