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君主专属称呼“万岁” 是怎么成皇帝专利的
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划上等号,成了皇帝的代名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在甲骨文中,无万岁,亦无万寿无疆的记载。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见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与万寿无疆同义),并亦有万寿的记载。但是,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铸鼎者皆可用。诸如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乙公作万寿尊鼎,子孙孙永宝永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显然,这里的万年无疆云云,不过是子孙常保,永远私有之意。这一信息,我们从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也不难窥知。固然《大雅江汉》中有天子万寿语,表示了人们对天子万寿的祝福。但是,更广泛的意义,则不是这样。《幽风七月》:跻彼公堂,万寿无疆。《小雅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七月》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欢庆的仪式后,举杯痛饮,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至于后二首,无非是见兴比赋。所谓君子,朱熹谓:指宾客也若然,这里的万寿无期、万寿无疆都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口头上的家常便饭。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口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其一,是说死期。如:楚上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土万岁千秋后,巨愿以身抵黄泉驱缕蚁。
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后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和为小儿子赵王优心忡仲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
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千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万岁成了更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笈,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的产物。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糇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登礼不答。呼万岁者三,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原来,是神灵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呼万岁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十五年后,亦即太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编造了一个更神乎其神的谎言。他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石头都喊他万岁,臣民焉得不呼,从此,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万岁既归于皇帝一人,如他人用之,就成了谋逆、大不敬。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一词上,花样百出。武则大曾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她在公元696年的年中,年号迭更,一曰万岁通天,一曰万岁登封。竟将万岁二字冠于年号之上。明朝臭名昭著的太监魏忠贤,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以九千岁自居。
寅缘攀附者在他的生祠塑像前,五拜、稽首,一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还少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
万岁既与更高划建统治者划上了等号,巨民百姓必须在向皇帝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考唐律、明律、清律等封建法典中,并无此等条文。这就表明,皇帝称万岁之制,及相应的大不敬律,是用不成文法固定下来的;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要厉害百倍。重压之下,百姓只好供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明心迹。正如清人张符骥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免死金牌并非万能 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伎俩
戏说的影视戏剧作品中,常有免死金牌的说法,金牌倒是未必,免死铁券倒是有的。铁券的首创权属于汉高祖刘邦。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带着一帮穷哥们儿,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爬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兑现自己当年和弟兄们共保富贵的承诺,他给亲近的功臣们颁发了免死铁券,在坚硬的铁铸券书上用丹砂写下这样的誓词: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意思是说除非犯有谋大逆造反的罪名,功臣及他们的子孙可以凭铁券免死若干次,这就是最早的丹书铁券。
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唐朝以后,人们就不再用丹砂书写,而是采用嵌金的办法,把券文条款铸成金字,嵌入铁券,这可能就是以后戏曲、演义、小说中免死金牌的出处。免死金牌是有了,但其效用却不佳。历史上没有记载哪位大臣犯大罪回家抱着一块免死金牌就能保全性命的。这种以皇帝好恶为善恶标准的免死铁券充其量是一份荣誉证书,在皇权社会中,皇帝老儿要杀人,即便有一颗金脑袋,怕也经不住皇帝老儿的怒火熔炼。
朱元璋立国以后,很快给开国元勋颁赐显示皇恩浩荡的牌子,不过并非小小的金牌,而是大大的铁牌,称为免死铁券。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形制是这样的:形如瓦面,刻诰文,皆镌免罪、减死、俸禄之数,字嵌以金云。镌刻的文字并不仅仅限于免死之类寥寥几个字,而是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比如,开国元勋、俸禄五千石的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就有两百五十八个字。写道:朕闻自古帝王创业垂统,皆赖英杰之臣,削群雄,平暴乱。然非首将智勇,何能率统而成大功不过这样的奖掖之词大多无实际意义,被朱元璋赐予免死铁券的开国大臣中,只有两位得以善终,其余皆守着免死牌被杀。
免死铁券不过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伎俩,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是不可能的,更有可能是获得免死铁券的大多功高震主,无非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