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10-08)230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松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武松,在家中排行在二,又称武二郎,一身武勇,原阳谷县步兵都头,后归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名列十四,江湖人称武行者。

在《水浒》中,武松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从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再到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落草二龙山,直到最后梁山聚义,跟随宋江四处征战,最后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单从这些履历来看,武松一生,可以说是光芒万丈。

但若论更高光时刻,必然是景阳冈打虎了,古往今来,无人不知。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一说到打虎,必然想到武松。

但其实,单杀过老虎的人很多,有文献记载李存孝十多岁便能打死恶虎,孔子门徒、一代儒生子路也曾在深山杀虎,当然还有射虎的李广与孙权,就算是在《水浒》中,打虎的人也不止武松一人,打虎将李忠、解家两兄弟、黑旋风李逵更是一口气打死四只虎。

打虎者众,可为何偏偏只有武松因为打虎妇孺皆知,成为无人不知的网红呢?

事出必有因,武松能因为打虎成功出圈,并非偶然。

其一,打虎要趁早,在《水浒》中,武松打虎的时间是最早的。

事事皆是如此,敢为天下先,之一个打虎便能占尽先机,以勇士之名闻天下,后面再有打虎者,便也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其二,当地 *** 发力宣传。

武松打虎的事迹之一时间便传开了,当地 *** 功不可没,最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武松火了!景阳冈火了!三碗不过岗火了!

在《水浒》第二十二回,武松打完虎,邻里乡村的人纷纷拿着红花来迎,老虎在前,武松坐着四抬大轿在后,游街串巷,县长亲自接见敬酒,赏金1千贯。

面对骤然而至的名和利,他一不贪功,打死老虎只是侥幸,都是因为领导的福报。二不贪财,邻里街坊被这老虎困扰很久,这赏金就分给大家吧。

武松此举不可谓不高明,一个只会动拳脚的粗人,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从此领导见爱,乡里闻名,不管是在领导还是在老百姓心中,行侠仗义,高风亮节的人设,算是稳了!

自此,武松从一个打架伤人逃避官司的街溜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 *** 抛了橄榄枝,武松成了都头,名利双收。

而三碗不过岗,也从一个路边摊成了网红打卡点。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对于 *** 来说,不仅得到了一个勇武人才,还顺便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

当然,打虎英雄的名牌需要 *** 给贴上去,如何守住这个品牌就要靠自己了,武松在自我宣传上,尤其突出。

其三,只要逮住机会,打虎的事情必要提一提。

如醉打蒋门神时,还未开打,他便跟施恩说,“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

武松在之前可不会这么说,面对采访只会轻描淡写的说,“正撞见那大虫,便一顿拳脚打死了”。后来采访多了,也便越来越会说道了。

就像现在,好家伙,连续几个铺垫,害了三个月疟疾、醉着酒、只三拳两脚,就打死了老虎,相当于是说,我没发挥好,考试考一半还睡了一觉,最后三个大题都没做,然后考了全校之一。

又跟蒋门神说,“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直得甚的!”

言外之意是,三拳两脚就打死老虎,打你只需要两拳一脚。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打完之后,武松又说了,“今日我本待把蒋家这厮一顿拳脚打死,就除了一害;我看你众高邻面上,权寄下这厮一条性命。我今晚便要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我再撞见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模样!”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若不提,别人就忘了你当年有多勇!

武松每次干架,必然要提当年打虎的事情,以至后来,也就不用他说了,在《水浒》第三十回,血溅鸳鸯楼,武松连杀数人后,在墙上潇洒写到“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看到没,在武松的潜意识里,打虎就是他的代名词。

后来,武松与鲁智深、杨志等人聚义青州,三山聚义又归顺梁山,前面说到,梁山之中打虎的英雄不止武松一个,看到武松打虎的名气响遍天下,他人心头,势必五味杂陈。

先说李逵,连杀四虎,江湖上却没有一点动静,虽说不图那些虚名,想想却也憋屈。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那也怨不得人,武松打虎天时地利,加上 *** 一通宣传包装,而李逵打虎之时,是朝廷的通缉犯,自己不敢声张不说, *** 只顾抓人拿赏,哪管你打不打虎。

《水浒》中,李逵打了梁山之后向宋江等人汇报了打虎的事情,可一众头领却并不相信,没有权威媒体见证,李逵打虎成了吹牛。

并且,武松醉酒,赤手空拳与老虎正面刚,凭的是真功夫,而李逵,是拿着刀,靠偷袭,并且还有两只是未成年的幼虎。相比之后,高下立论。

再说解珍、解宝兄弟,靠打猎为生的猎户,弓箭弩叉,皮衣皮裤,各种buff加成,近战远战装备齐全,打死老虎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打不死老虎,才是笑话。

至于打虎将李忠,《水浒》里似乎并没有他打虎的记载,这名头,或有几分吹嘘。

而唯独武松,与老虎是一场正儿八经的“遭遇战”,在《水浒》中这一段的描写也格外惊心动魄,毫无退路的生死抉择,武松放手一搏,老虎深夜觅食异常凶猛,武松以命相拼亦是神勇,扑、掀、剪、闪、劈,一连串动词,施耐庵将这段文字写的出神入化,最终老虎被打死,武松也累的半死,整个过程真实而合理。

如此一来,相比李逵和解家兄弟,能被世世传唱的,也只有武松打虎这一出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10/466839.html

“历史上打虎的人不少,为什么武松的打虎那么出名?” 的相关文章

樊瑞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一位

樊瑞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一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樊瑞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樊瑞,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善用法术,绰号“混世魔王”。原和“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在芒砀山占山为王...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名将曹玮简介: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玮(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字子文,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安昌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施仇学《易经》,从王阳和庸生习《论语》,起家本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荐为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去世,谥号...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为什么被称为唐代诗人中的狂人?他有哪些事迹?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唐代官员、诗人,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他的一生顺分顺水,高官长寿,文学水平也丝毫不差。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贺知章的故事吧。唐代,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那个时代,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一时涌现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诗人,诞生了约5万首诗歌。因此...

韩休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韩休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三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休(673年-74...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

《行路难三首》

《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一作: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