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谁
建安七子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这七人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大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风格典雅,善于引古论今和运用巧妙的比喻,因此很有气势。曹丕曾盛赞孔融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把孔融和扬雄、班固列为水平相当的同一类作家。主要作品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诗有《折杨柳行》、《临终诗》等五首。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县东南)人。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为袁绍幕僚,官渡之战后依附曹操,先后任司空军师祭酒和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与刘桢、应玚、徐幹等染病去世。陈琳诗、文、赋都擅长,散文风格尤其雄放,笔力强劲,很有文气,朝廷文书很多出自他的笔下。作品有诗歌《饮马长城窟行》,散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为曹洪与世子书》等,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早期依附刘表,但没有被重用。曹操南征荆州时转到曹门下,赐爵关内侯。王粲是七子中政治地位更高的,是唯一封侯的人,很受曹操信任,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很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随军途中病逝。王粲天资聪颖,精通数学、棋艺,熟悉前代典章礼仪,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和制度拟订。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作品比较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偏重写实风格。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主要作品有《七哀诗》、《从军诗》等,抒情小赋也很出色,《登楼赋》流传很广。
徐幹(170~217年),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建安初年受曹操召见,先后任司空军师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几年后因病辞职。曹操后来又授以上艾长,徐幹以病推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身亡。徐幹少年时勤奋好学,闭门潜心研读典籍,从不随波逐流。他的文章以清玄体道著称,语言比较朴实,但旨意深远,而且逻辑性强。主要作品有诗《室思》、《答刘桢》等;辞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有《玄猿赋》、《漏卮赋》、《橘赋》、《齐都赋》等,刘勰曾把他和王粲并举为魏朝的赋首。另外有《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散文论集,也是七子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专著。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少年时拜师蔡邕。建安初期阮瑀为躲避徭役而隐居,曹操赏识其才气,先后授以司空军师祭酒和丞相仓曹掾属。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传说他曾在马背上草拟致关西军阀韩遂书,写完后呈给曹操改定,曹操竟不能增减一字。他的作品文气流畅,舒卷自如,《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最受人称颂。他的诗在七子中格调最为凄凉低沉,主要有《驾出北郭门行》、《七哀诗》、《失题》等。另外有《文质论》,反映了他意崇敦朴、重质轻文的文学观。
应玚(?~217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建安年间先后为丞相掾属和五官中郎将文学,和曹植关系密切。应玚的诗歌音调舒缓柔和,情感悲切忧伤。他的赋或咏物,或咏怀,刻画精致,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运用文字的功力。总体上看,应玚的作品语言风格趋向平和,比较注重藻饰,文采斐然。与七子中其他人的雄壮悲凉相比,应玚的风格是别具一格的,前者犹如山中之瀑布,而应玚的文字则如山涧中一股清新的溪流。
刘桢(?~217年),字公幹。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年间曹操授以丞相掾属,与曹丕、曹植来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去世。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的创作方面,曹丕曾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他的作品气势激扬,意境峭拔,与王粲合称刘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都是针对其作品的气势而言。但他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等。
七子的创作各有独特的风貌,同时也具有共同特点,这就是建安风骨。关于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概括为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七子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却又典雅俊朗、气贯长虹的风格。曹丕评论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对七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和曹氏父子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