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俸禄即官员的薪水。我国古时历代俸禄制度不一样。汉代官员分为十六个等次,当时称为秩次,用石来表示。官员的俸禄按其秩次给以谷物。隋代开始实行官品制度,官分九品,每品又各分正、从,共十八级。京官俸禄开始以官品为标准来定。唐代官品变为九品三十级,京官、地方官全按官品定俸禄。这时俸禄的名堂比较多,除规定俸禄外,还有永业田、职分田、禄米、奉料(仆役衣食费用及杂用钱)等。
宋代的俸禄按官阶定,官阶当时称为散官。官员根据散官定俸禄,同时按职务大小发给职钱,不担任职务者无职钱。宋代俸禄的名堂比唐代更多,其俸禄收入一般包括俸禄、职田、祠禄、恩赏等。其中,俸禄包括正俸、添支、职钱、禄粟、衣赐,还有仆人(随从)衣粮,以及茶酒、厨料、薪炭、饲刍,等等。元代初期官员没有俸禄,后来虽然有俸禄,但非常少。明代确定俸禄的依据不再是散官,而改为官品。明代九品十八级,俸禄据此分为十八等。
明初,官员俸禄全给米,后改为米钞兼给,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米折成钱。清代的俸禄按品颁发,每品的正、从在俸禄上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俸禄只有九等。按清制,文官京员的正俸有俸银和俸米,文官外员有俸银而无俸米。正俸均按品支给。
如正、从一品官俸银180两、禄米90石;正、从二品官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正、从八品官俸银40两、禄米20石。另外,外省文官还加发养廉银,各省均依品级发放,标准不等,省与省之间还有较大差别。但不管哪个省,养廉银的数额都比正俸要高得多。养廉银的经费由各省自己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