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天书”是怎么来的?“红崖天书”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在举世闻名的亚洲之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以西37公里,霸陵河大峡谷的晒甲山的山崖上,有一块红色巨型崖壁,上面刻有数十个大小不一,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图符,被称为红崖天书。因其具有绝对之神秘性而闻名中外,被称为我国四大不可识别文字古迹之一,其真实内容至今有待确证。
红崖天书位于贵州安顺关索岭一处红色岩壁上,由一些非凿非刻的符号组成,其中大者有人高,小者如斗,似文似图,若篆若隶,排列参差错落。自从人们发现天书以来,曾出现过三次对其研究和释读的 *** 。之一次 *** 是在明朝,当时主要是一些读书人对其感兴趣;第二次 *** 是清朝光绪年间,出于好奇,人们纷纷拓印天书,或考证,或收藏,或用以送礼,天书的名声开始越传越广,对其释读的工作也加紧进行着。
但正是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一件事,使得现在的人们再也无法目睹红崖碑上天篆的原貌了。当时,永宁(现贵州关岭县)州官令当地团甲急速摹印一批碑文以便送人,一位自作聪明的团首罗光堂先用桐油拌石灰涂在凸字面上,以便敷衍了事地拓下一些碑文。后又因洗刷不去石灰桐油,竟叫来石匠将岩面铲脱一层。最后,只好参照原拓本的某些符形,随意刻画一些,再涂上一层丹砂。此举给后人破译红崖天书之谜带来难以想像的困难。
但这却并没有削弱人们对这一神秘天书的兴趣,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兴起了释读红崖天书的第三次 *** ,其间,更多的学者试图从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已有十几种说法。
最新的一种解说认为它是建文帝的伐燕檄诏,隐藏着一段历史谜案。研究者认为明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在亲信随从的保护下,隐匿到了贵州的山谷之间。躲避数月后,他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身单力孤,加上朱棣的爪牙众多,难于应付,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刻写于红崖之上。
根据这一大胆的假想,研究者进而破译出天书的内容为:燕反之心,迫朕(皇龙)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段、殴、牢、杀子民),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斩首消灭)。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允(御制)。
对此,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指出,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现在仍是一桩谜案,历史学界长期流行着两种主要说法:一是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一是建文帝流落海外。至于他是否逃到了贵州,仅靠红崖天书来断定证据是不足的,至多只能是一种个人猜测,在史学上价值不大。
还有人认为,红崖天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比殷代甲骨文更原始的图画会意文字,或称古图形文字。它有形可象,有意可会,其造字的原理和释读 *** ,与甲骨文一样。不过后者是前者图形的线条化,在表现 *** 上前者更原始,可说是古文字的雏形和活化石。通过辨别天书上每个图形所表现的物体,他们认为其应该是一则古时的公告。由此,还可以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从距今3200年的殷代甲骨文提前至新石器时代。
不过,更多的人并不认同于这一看法,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有人认为红崖天书运用了钟鼎文等篆隶书体,采取了添加、省减、移化、图释四种 *** 将字形肢解。还有人认为天书亦文亦画,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文字或者图画,他们指出:红崖天书观其文,它是道圣旨,从右至左直排成一篇《伐燕诏檄》;察其图,自左向右看,它是一幅御驾亲征图。
也有学者指出,红崖天书本身是一种古怪的文字,应该不属于汉字系统,可能与少数民族文字有关。云贵、广西古称南蛮之地,当地的文化、文字与汉民族不是一个系统,而且当地壁画较多,所以把天书和壁画联系起来似乎更加合情合理。在四川凉山、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也有古代的壁画,壁画的内容是表现祭祀、描写当时人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的斗争。还有的人认为,用天书来形容红崖上的符号不是很恰当,因为所谓的天书是神仙、超人力量创造出来的东西,有一种神授的感觉。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最正确呢?目前只怕还很难得出结论。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碑刻专家赵超先生所说:对于红崖天书,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看法内容趋向符号化,目前关于红崖天书没有详细的古文字资料,年代又比较久远,所以现在的研究只能处于猜测阶段。可以说,哪一种说法都能说,但哪一种说法也站不住脚。对黔中红崖天书的释读和判定只能留待后人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