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历史文化2年前 (2022-10-29)431

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服规矩很大,乱穿不得,其重要标志是什么?别被影视剧所误导

汉服是我国古代传统服饰。近几年随着汉服热,一些人都有穿着汉服的习惯。但汉服是有规矩的,由于受古装剧的影响,我们对汉服有很多误区,特别是一些不懂汉服的人,把古装剧戏服当成汉服。甚至有些古装剧中人物,汉服都穿错了。那么区分汉服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一、衣襟右衽是重要标志

现在汉服的重要标志,研究或者推广汉服的同仁,都把衣襟向右,也就是所谓右衽作为区别汉服与游牧族服饰的一重要标志之一。为什么右衽才是汉服呢?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这句古文,唐朝孔颖达曾注释:皆左衽者,大敛小敛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结绞不纽者,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可以看出右衽对使用右手便利,而左衽则是死去人的服饰。因此,历史上一真认为右衽代表着先进,而落后的民族使左衽。

历史上,中原文明一直排斥左衽。虽然清朝出现后,汉服一度中断,但汉服文明并没有断,一直有人试图复兴汉服,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随着汉服热的兴起,有些不懂汉服的人,穿着汉服时不小心左衽,有时被人嘲笑。这在古代是大忌。既是一种侮辱,也代表一种大不敬,因为死人才会左衽,或者落后的异族才是左衽。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二、孔子定性陆游诗句明

历史上,中原文明一直排斥左衽,关于左衽与右衽,《史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并遏制夷族放侵,就要穿异族的左衽,不带衣冠而披头散发了。

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有句记载:右衽,从中国化也。明末方以智记载:戎衣或从边塞之制,故有曰左衽者。左右衽的辩论的精神文化因素要大于种族狭隘的之义。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6处提到左衽,之所以提左衽,表达陆游对中原故土怀念以及收复失地的意志。从陆游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以左衽代表着灭亡,而右衽则是一种文化传统与传承。

陆游诗稿中关于左衽记载:尔来十五年,残虏尚游魂。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仲。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霜冈初高鹰隼击,天河下洗烟尖清。夷吾非王佐,尚足救左衽。中原消息断,吾辈何安寝。中原堕胡法,背望但莽莽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河洛可令终左衽,刍荛何自达修门。王师一日临榆塞,小丑黄头岂足吞。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王夫之也在总结汉族历史教训时,多次提到了左衽,以此表达中原文明沦落。但中原文明并没有左衽面消失。

三、排斥左衽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汉族衣领相交是右衽是理所当然,而对于左衽一直排斥。但有考古学者认为,我国历史考古中和档案绘画中,也有左衽服饰,有学者认为这是少数的,或者受异族的统治而不得 *** 的。这一现象也被引申到汉服也可以左衽的学校争论中。但学术与历史上说法不一样,从历史演变来看一直排斥左衽。有何原因呢?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落后文化。

之所以排斥左衽,主要因为穿左衽都是北方的落后部族。而中原一直是富有而先进的,他们也一直瞧不起北方那些落后的民族。这种内心的排斥也引申到服饰,也是一种区分。虽然历史上有胡服骑射之说,但更多的还是战争需要,与学习引进胡服还是不同。左衽也可看成是一种落后文化代名词。

二是故土难忘。

历史上我国内部战争,大都从北向南,也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政权的对决。而中原政权失败的居多,特别是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宋被金朝所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被后人认为左衽战胜了右衽。其实金朝灭北宋后,统治中原,并廷都北京,深入汉化,一切都效仿中原文化。因此,左任也是故土被占的一种屈辱。

三是侮辱之义。

之所以历史上一直排斥左衽,还因在中原地区,只有人死后穿的衣服才是左衽,因此如果左右衽不分,那就意味着,活人被辱为死人,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有些影视剧中,由于不太理解我国古代右衽与左衽的含义,因此有的古装穿成了左衽被人笑话。这也看出,即使到到汉服兴起阶段,左衽也遭到排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10/470323.html

“穿汉服需要注意什么?” 的相关文章

叶适:南宋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叶适:南宋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

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是个什么样的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家都知道小说始终是小说,他的思想是跟着作者转的,而不是跟着一些历史。所以很可能我们在看来这个人非常的好,但是在小说里面这个人就改变了另一副模样。所以小说还是少看为好,毕竟小说这个东西还是有背历史的。因为它会随着作者的心意改变,而不是全心全意...

在古代清宫妃子总是带着甲套,是因为什么?

在古代清宫妃子总是带着甲套,是因为什么?

虽然我们在各大影视剧之中,看到护甲套的场景大多数都是清宫剧,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不论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过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女子而言,更是如此。她们对于美的审美和追求,好像是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即便是穷苦人家的女子...

在古代众多帝王中,有哪些人最后是被饿死的?

在古代众多帝王中,有哪些人最后是被饿死的?

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无疑是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人。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饿死人是相当正常的事儿,不过大都发生在穷苦老百姓身上。要说帝王也有被饿死的,估计打死你,你也不会相信。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不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且他们还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刘宏,生于冀州河间国,东汉第十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说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说是东汉之乱始于桓、灵二帝,其实小编认为真正的致乱其实就是汉灵帝时期,宠幸十常侍,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都是发生在汉灵帝在位期间。用《三国演义》中的原话来说就...

历史上刘备要杀刘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刘备要杀刘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备,即汉昭烈帝,字玄德,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对于刘备的儿子们,人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在此人的领导下,蜀国走上了亡国之路。最为无奈的是,面对着国仇家恨,刘禅毫无悲痛之心,沉溺在酒色之中乐不思蜀...

清朝大内侍卫负责保卫皇宫 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清朝大内侍卫负责保卫皇宫 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对清代大内侍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清的大内侍卫功夫到底有多厉害?只要是古装的电视剧尤其是清代相关的,我们必定能看见大内侍卫频繁出厂。其实这些人就是武官的一种,虽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护卫,但是大部分的时候只是在皇上或者其他宫中贵人身边伺候的人。在明代时期我们熟悉...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本名李潓,字嗣盈,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母为郑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封为恒王,信仰道教。授右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李瑱。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唐玄宗逃亡成...

评论列表

施丹
施丹
1个月前 (10-10)

作为一位热爱历史的女生,我对汉服的研究深感兴趣,看到关于汉服的科普文章时我深受启发:衣襟右衽是区分汉族服饰与游牧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左襟则被视为对逝去之人的象征或落后民族的标志,礼记等古籍的记载和陆游的诗句都体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内涵的深远影响。排斥的背后是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