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修建大观园?开销是何来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11-12)401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贾政生日时,贾府众人皆在喝酒听戏,正在此时,六宫掌管夏太监突然传旨,让贾政即刻进宫,皇帝召见,吓得贾母等人不知所措,贾政也是立即换了衣服进了宫,一场欢乐的生日宴,便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了。

正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贾府的下人终于打听到了皇帝召见的真相,原来是贾府大 *** 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于是,贾府众人又从极紧张的气氛下变得喜悦了起来。

如今,圣上以孝治天下,因圣上替后宫佳丽敬孝道着想,所以特意下旨,每月二六日贵妃的家眷可以入宫相见;不想,太上皇见皇帝如此孝顺,也特意开了方便之门,又下了一道旨,凡贵妃家建有重宫别院的,准许贵妃回家省亲。

这条旨意一传出,宫中不少的贵妃家中都开始活动了,如周贵妃,吴贵妃;贾府,便是在这个时候,决定,为元春省亲修建省亲别院。

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修建大观园?开销是何来源?

但修建如此大的园子,其开销无疑是巨大的,我们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光贾蔷买戏子这一项就动用了三万两银子;而三里半的范围,偌大的园林,其中的人力、财力,实在无法想象的。

而此时的贾府,诚然已经不是那个曾经辉煌的贾府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便说道,如今贾府的内囊都用上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贾府修建大观园的银子究竟是从哪里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贾琏的三个举动告诉了我们答案:

之一:得知元春省亲之事,贾琏急急忙忙的赶了回来

元春晋封之时,贾琏正陪同林黛玉处理林如海死后的后事,原计划出月到家,但得知元春之事后,贾琏却日夜兼程的赶回了家。

元春省亲,同贾琏有何关系?况且,他还带着身体本来就不好的林黛玉一同赶路,他如此着急的表现,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有人给他下了命令,让他尽快回来,或许,在信中还提到了元春晋封后极有可能省亲的消息。

因此,联系元春晋封不久便开始动工修建省亲别院,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贾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贾琏,要爵位没有爵位,要资质没有资质,贾政等人为何让他立即回来呢?也许,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贾府修建大观园,资金不够,需要用到贾琏刚处理完的林如海的遗产。

要知道,林如海世袭加前科探花,又是皇帝亲点的巡盐御史,林家的财产,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贾府修建大观园所花的开销,必定动用了林如海的遗产,而这,也是贾母等人一致同意的。

第二:贾琏回到家,见过众人后,特意见了这个人,说明了贾府修建大观园所用开销的第二个来源

贾琏同林黛玉刚回到家,他便见了贾府众人,随后,贾琏见了薛姨妈。

我们都知道,薛家是皇商,号称百万之富,其财力之雄厚,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它如今衰败了。

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修建大观园?开销是何来源?

而贾琏回家后特意见薛姨妈这个举动,必定是有目的的,而这个时候的贾府,有什么大事呢?当然是修建大观园的事。

所以,从贾琏的这一举动来看,他极有可能是去当说客去了,说的直白点,就是向薛家借钱去了。

并且,不久后,王熙凤正要为贾琏接风洗尘,下人来报,说老爷在书房等他呢。贾琏又急忙去见老爷了。

在贾府,众人称贾赦为大老爷,称贾政为老爷,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下人此时说的老爷,必定是贾政了。

那贾政急忙叫去贾琏所为何事呢?这个,我们应该不难猜测吧。

第三:贾琏吃饭后,贾蓉回说的一件事,更加肯定了贾琏着急回家与贾府修建大观园有关

凤姐因亦止步,只听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至西北,丈量了,一共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明日就得。叔叔才回家,未免劳乏,不用过我们那边去,有话明日一早再请过去面议。”贾琏笑说:“多谢大爷费心体谅,我就从命不过去了。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你回去说: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明日一早我给大爷请安去,再议细话。”

修建大观园,由众老爷商议好,为何贾蓉还要特意来回贾琏?其用意,不言而喻。

同时,贾琏在听得老爷们商议好,从东边园子里,借着东府花园起至西北这一主意后,及力赞成,并特意嘱托不要让他们改了主意,若不是贾琏在此事中占有不少的分量,他又怎么会有如此变态呢?也许,只有他最清楚,贾府如今有多少钱,又弄到了多少钱。

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修建大观园?开销是何来源?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贾府修建大观园,不仅掏空了贾府所有的积蓄,还动用了林家的财产;并且,极有可能,还向薛家,借了不少钱。

大观园的奢华,连元春这个长年在宫中生活的贵妃,看了都感叹到,太过奢华。可想而知,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园林,而是一个,能与皇家园林媲美的园子;而修建这样一个园子,贾府不靠外力,仅凭自己的实力,是绝对建不起来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11/472800.html

“红楼梦中贾府为何修建大观园?开销是何来源?” 的相关文章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维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诗人,才华肯定是不差的,且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唐朝的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大多是带着一点浪漫主义思维,他们的政治能力普遍比较差,和作诗的才华是成反比的。就以王维而论,他九岁就在家乡成为知名...

丁得孙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九位

丁得孙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九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丁得孙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得孙,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一百单八将之一,面颊及全身都有疤痕,人称中箭虎,原来是东昌府将领没羽箭张...

陶宗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五位

陶宗旺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陶宗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陶宗旺,《水浒传》人物之一。祖籍光州(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人氏,田户出身,两臂有千斤之力,使一铁锨。人唤“...

杨春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三位

杨春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七十三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春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春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白花蛇,一百单八将之一,蒲州解良人氏。他原是少华山寨主,因大寨主史进与鲁智深交好...

魏定国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魏定国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魏定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魏定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神火将军,凌州人氏,原为凌州团练使,善用火攻。他与单廷珪一同奉诏征讨梁山,尚...

陈希烈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被欧阳修列入《奸臣传》

陈希烈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被欧阳修列入《奸臣传》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希烈(?-758年...

北宋状元章衡简介:曾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

北宋状元章衡简介:曾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章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章衡(公元1025年—公元1099年)字子平,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上柱国,吴兴...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休璟(627年-7...

评论列表

Jessica
Jessica
2个月前 (09-06)

大观园的修建彰显了贾府的荣耀与繁华,同时也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压力,从文中可以看出贾府不惜动用林家的遗产和向薛家借贷来营造这座园林的奢华景象可见其对元春省亲的重视和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同时这也反映出贾母等人的决策果断以及对于家族的责任感虽然最终耗费巨大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彰显一时的辉煌展现出一个贵族家庭的尊贵地位和历史沧桑感让人感叹不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