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伪命题: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为了什么

中国历史2年前 (2022-11-21)170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目的,其实也是在当时统一了六国之后而为了思想统一的举动,但是坑儒这个是否是真实的呢?里是上的秦始皇是否真的那么的为了控制思想而坑儒?真的是把四百多人都被活埋在咸阳里吗,一起来看看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为了什么到底如何吧。

历史伪命题: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为了什么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 ***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一、为什么焚书坑儒:

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 *** 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五经、活埋儒士的事件。是秦统一中国后为统治思想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由于当时奴隶主仍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复辟旧制度制造舆论,前213年,秦始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次年,由于卢生、候生期骗始皇能得长生不老之药,败露后始皇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于是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秦始皇真的焚书和坑儒吗

只焚书未坑儒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秦始皇建立政权以后,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姓侯,一个姓卢,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说谎欺瞒。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像这种贪权专断的人,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二人脚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提到这段时,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汉武帝的财政管家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发表了一通宏论,大意是,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基于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见《盐铁论》)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地提出秦始皇坑杀儒士。此后,《史记》中所说的诸生渐渐演变成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体现秦始皇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的政策措施,他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是十分有用,而且这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必须做的,也是必须牺牲的,而且秦始皇在焚书之前已经把所有要烧的书全部备份后存如了皇家图书馆中,他的义务已经尽到了,是之后那些农民起义者烧了皇家图书馆,这样,真正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那些农民起义军。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焚书建议,限制各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约束诸生的言论自由。摆摆威风,吓唬吓唬他们。其最终目的是迫其就范,加以利用,并非仇视文化。事实也是这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云: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 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可见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并未焚毁,而且博士官所职的《诗》、《书》百家语,明文规定不烧。据文献记载表明,秦始皇焚书时,有些人违令私藏《诗》、《书》等典籍,确实秦统一六国之后,统治范围扩大到大江南北,在政令的实施上存在困难,同时就秦朝 *** 机构的设置上来说秦统治者是无力烧光民间所藏的。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有可观。从先秦诸子的流行至今以及文献记载来看并不像后世儒生所说的那样六学从此缺矣。其实,真正的经典是无法被焚毁的,在古代口耳相传,经典已牢固地存储在学者们头脑中,只要这些学者不死,经典就不亡。所以不应过分地夸大焚书产生的影响。焚书,无疑是不好的。秦始皇的焚书,也的确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很大损失。但是对于秦始皇的焚书,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焚的观点上来看。秦始皇焚书,是两种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的结果,是进步派和反动派政治斗争的结果。焚书所体现的是在政治上代表进步的人对代表反动的人的打击。坑儒是因为侯生、卢生求仙药不成而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二人恐惧,在背后骂了秦始皇一通,便逃离咸阳。秦始皇得知,大怒说: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及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像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更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这好比杀鸡儆猴,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而保全更多人的利益,而且那些儒生也是犯了欺君枉上之罪,也是必须死的。就思想统治方面,我们可以纵向进行一下比较,汉武帝,一旦发怒,杀的人远不止这些。朱元璋为了他的子孙能够永保他的大明江山,不止杀了多少人。康熙帝搞个文字狱,由此而归西的人远不是百可以计算的。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因为那些举措,而在后世为千夫所指。秦始皇在不完备的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统治是盲目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于是发现有不同意见就焚书,有人抵触就坑之。没能在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问题。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所能苛求的。毕竟他的探索没有祖宗遗志可遵循,也没有实践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智士谋臣辅其建德的建议可采纳。他整个儿就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摸着石头过河不幸,他摔了一跤,落得个暴君的骂名。秦帝国的统一是依靠相对的国力强盛,采用武力统一的。其间有不少血腥战斗、阴谋诡计。在快速统一后就面临着如何治理国家的现实。当时除了秦以外六国各有其思想文化体系,不少六国遗族在统一后利用思想文化体系的差异谋求反对帝国秩序。焚书坑儒的目的就是实现帝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唯一性,与任何时期任何统治者的目的一样。汉武帝不也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李登辉、 *** 也不正是通过10余年的去中国化使得台湾民意主流发生转变吗?可以这么说,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的文化大革命!而且秦帝国的文化大革命无论从时间跨度、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国力损耗、社会影响后遗症等方面都要比1966~197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要小的多,何来残暴之说?再看当时的帝国秩序,最危险的人正是被坑的那些文人,在国家尚未完全根本的稳定前,采用激烈的专政手段就是必然的选择;如果秦始皇采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式的思想路线以求得天下统一,那么那些打着学术研究的文人就会把国家搞乱,政令不通--现在香港所谓的民主派就在这么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11/474293.html

“历史伪命题: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为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马岱与魏延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三国时期马岱与魏延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延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勋赫赫,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失败,兵败被马岱斩杀,非常可惜。本来,马岱打不过魏延,马岱在魏延能坚持多少合?能超过十合吗?马岱是马超的从弟,马超非常厉害,但是马岱的武力水平,和马超比就差多了,马...

有哪些与崔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崔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前少帝刘氏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前少帝刘氏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汉前少帝,西汉第三位皇帝,在大一统王朝当了四年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汉惠帝之子前少帝刘氏即位,成为中华第一位儿童皇帝。然而刘氏仅在位四年就因为一句话而被祖母吕后杀死,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刘氏到底说了什么,就遭吕后害死呢一,出身...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不详-264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景元五年(264年),钟会谋反事败,士兵哗变,钟会被杀,邓艾部将想追还邓艾父子,但卫瓘却派田续追邓艾,于绵竹西相遇,将邓艾和邓忠等人杀死。直至泰始九年(273年)才恢复名节。人物生平甘露...

历史上朱元璋曾狠心赐死过自己的两个儿媳,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朱元璋曾狠心赐死过自己的两个儿媳,是因为什么?

常人言“伴君如伴虎”,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悠悠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经20多个朝代,诞生了400多位皇帝。在这些帝王中,能像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者,为数并不多。朱元璋是典型的乞丐皇帝、平民皇帝或者说是草根皇帝。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元璋值得敬佩。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在中国历史发展当中,历来褒贬不一。如果非...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传位给朱允炆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 朱元璋为何会传位给朱允炆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一方面,...

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还不知道:曹袁之争,占据优势的袁绍为何败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场东汉末年最精彩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绍起精兵十几万和率军不足三万的曹操在官渡展开曹袁势力的最终决战。只见袁军连营绵延数十里,而曹军却跟袁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军...

曹操原本姓夏侯 曹丕称帝后为何没有改回来

曹操原本姓夏侯 曹丕称帝后为何没有改回来

对曹操本姓夏侯,曹丕称帝后,为什么没有改回姓夏侯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姓夏侯一说,主要出自于东吴所著的《曹瞒传》。“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嵩生太祖。”从曹瞒传的记载来看,不难发现,吴人直接认为曹操姓夏侯,与夏侯惇是堂兄弟的关系。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