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吴用为什么要在吴用坟前上吊?吴用做了什么?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11-23)330

吴用为什么要在吴用坟前上吊?吴用做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吴用被称为梁山的军师,他足智多谋,在《水浒传》里面几乎就相当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样的存在。不过最终,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梁山好汉们也死了不少人,宋江自己也死了。但是为什么在宋江死后,吴用要选择吊死在宋江的坟前?吴用做了些什么事情,宋江又做了些什么,这样的选择又意味着什么?

吴用为什么要在吴用坟前上吊?吴用做了什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水浒英雄们也是这样,在前期众位英雄齐聚,豪气云天,让后世的读者也是热血沸腾。但是到了后期就十分的悲凉。当时宋江主张招安后,有的兄弟已经和宋江分道扬镳,离开了众位好汉。有的是誓死追随宋江,即使宋江最后被毒酒害死,也自吊在宋江的坟前。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为什么要自杀,而不选择继续苟且偷生呢?

首先我们下来说一下,水浒中最后陪宋江死的这几个人,是“黑旋风”李逵、“小李广”花荣和“智多星”吴用。李逵我们就不用说了,他是誓死追随自己的宋 *** 哥的,即使最后知道宋江递给自己的是一杯毒酒,也是毫不犹豫的一饮而尽。由此可见李逵对宋江绝对是真爱。

而花荣和吴用为什么要一起上吊自杀子宋江的坟前。花荣是为了报答宋 *** 哥的义气而甘愿陪死。那么梁山上最聪明的军师为什么也要自尽呢?吴用在水浒中之一次出场就是和晁盖他们一起智取生辰纲。

其中就是吴用制定了计策,最后才获得了成功。后来晁盖死后,吴用跟随着宋江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计鸠邬梨等等都是吴用作为军师,出谋划策。而且吴用常用诸葛亮自比,可谓是足智多谋。就是吴用看到哥哥宋江死了,也大可以隐居脱身啊!关于吴用为什么自尽,总结下来有三个原因。

吴用为什么要在吴用坟前上吊?吴用做了什么?

之一,就是繁华后的孤独。想当初大家齐聚梁山,后来招安后受到朝廷的指派四处南征北战,各位兄弟还是在一起的,所以大家并不孤独。但是招安回朝,有些兄弟厌倦了朝廷,所以纷纷离开了,例如燕青、鲁智深等人;各位兄弟走的走,散的散,繁华喧闹后的苍凉,最是折磨人。

第二,就是识清朝廷的真面目。除了回朝的时候离开的兄弟,接受招安的兄弟们大多结局悲惨,例如卢俊义被水银毒死等等。仅有几位兄弟得到了善终。所以吴用知道朝廷招安,其实并不是把他们纳为己用,而是要分而化之,一个一个的解决他们。

所以朝廷会逐个解决自己的这些兄弟,宋 *** 哥已经被毒死,那么朝廷腾出手来,恐怕下一个解决的就是自己了。与其被朝廷毒死,还不如自己早日做了了结。

第三个原因就是和宋江的情谊深厚,也是为了保全宋江的面子。因为是宋江主张接受招安,但是接受招安的兄弟们下场悲惨,这可是狠狠打了宋江的脸。所以为了保全宋江的颜面,也是因为哥哥宋江被毒死的悲愤交加,所以吴用和花荣一起在宋江的坟前上吊自尽了。

果然后来人们被他们的兄弟情深所感动,所以最后将他们四人葬在了一起。这样即使死后也算是有伴了,黄泉路上不孤单,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吴用最后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陪着自己的哥哥宋江一块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这样看来,虽然有时候吴用跟着宋江对其他兄弟或许不够厚道,但是对宋江也算是一腔赤诚。

《水浒传》讲述的一百多位英雄好汉在乱世中的英雄事迹,一百零八个人特色各异,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而相互结义,然而,故事的结局,他们都没有很好的下场,相反,可以说一个更比一个惨,令人唏嘘。而导致这些的悲剧,就是他们的大哥,宋江投降了当时的朝廷,于是,本来朝廷答应的招安,变成了诛杀,尤其是那些与宋江兄弟情深的好汉也一起相信了朝廷,结果也是下场悲惨。宋江去世后,吴用为什么要在他坟前上吊自尽?原因让人扼腕。

后来更有两个好汉,虽然朝廷没有对他们斩尽杀绝,然而他们还是自己选择了在宋江的墓前自尽。这两人就是吴用和花荣。今天就来说一说,为何吴用宁可选择以自尽的方式去追随被毒死的宋江、也不愿意躲进山林里隐居避世呢?在一百零八个好汉中,有好几个人物都对宋江忠心无二,愿意誓死跟随的,比方说李逵,花荣和吴用等人。

就拿李逵来说,他是被宋江亲手毒死的,当时虽然他知道宋江递给他的碗里下了毒的酒,李逵也依然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足以看出他对宋江的至死不渝。花荣最后之所以吊死在宋江的墓前,则是因为想报答宋江当年对他的恩情。是完全出于兄弟义气的行为。那么,吴用自尽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在水浒的一百零八人物中,聪明多谋的吴用被称为智多星,他跟在松江身边充当的是锦囊的角色。这也帮助宋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按理说,这么聪明的人物,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会尽可能地自保,吴用也明明有机会选择归隐山林的,然而他却依然选择在松江墓前吊死。

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心冷吧。大家都知道,《水浒传》宣扬的很大一部分是男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信任和义气,当年跟随宋江上梁山的人都是敬服与宋江的仁厚和义气,他们亲密无间,彼此都可以以命相护,正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既能共享荣华,也能共担苦难,他们是真正的兄弟,而不是现代我们常常调侃的“塑料情谊”。

后来宋江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这令不少兄弟失望,自愿离他而去,因为他们都明白,招安后等待他们的绝对不会是所谓的富贵荣华,而事实证明,朝廷的确也打着将他们赶尽杀绝的主意,将留在宋江身边的那些人逐步消灭掉。吴用自然也清楚认识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宋江也没能躲过朝廷的毒手,被毒酒毒死后,他更是心灰意冷。选择在宋江的坟前吊死,也是他出于想全了宋江的脸面,全了自己与他兄弟一场的情谊的想法吧。这种悲壮的结局,也让小说宣扬的兄弟情义有了更深的升华,既令人扼腕,更令人感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11/474674.html

“吴用为什么要在吴用坟前上吊?吴用做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扈三娘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九位

扈三娘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九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扈三娘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扈三娘,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她是独龙冈扈家庄扈太公的女儿,与祝家...

韦方质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编成《垂拱式》二十卷

韦方质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编成《垂拱式》二十卷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韦方质,韦云起孙,扶...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明朝工部尚书严震直简介:著有《遣兴集》、《大观录》

明朝工部尚书严震直简介:著有《遣兴集》、《大观录》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刘伯温未卜先知

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刘伯温未卜先知

传说刘伯温能未卜先知,曾作一首《烧饼歌》,又名《帝师问答歌》,那么预言大明国运的《烧饼歌》有多神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了一口,有小太监前来禀报:国师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就顺手拿起一只金碗扣在饼上,才传命召见。刘伯温行过礼后,朱元璋故意问道:“听...

《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蜀道难》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金陵酒肆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一作:唤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译文及注释译文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