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这段情节的?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12-06)320

“智激周瑜”(第44回)是诸葛亮与周瑜初次见面时进行的一场精彩的智斗。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智激周瑜之事。元代的《三国志平话》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出使江东,说动孙权决定抗曹之后,孙权命人到豫章请周瑜挂帅领兵,周瑜却因贪恋妻子小乔美色,每日作乐,不愿出征。于是,诸葛亮和鲁肃急赴豫章劝周瑜挂帅。《三国演义》吸收了它的合理内核,在艺术上另起炉灶,把它处理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两个杰出人物之间互相斗智的起点,从而创造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情节。

小说第44回开始,写孙权虽然被诸葛亮激起了联刘抗曹的雄心,但因属下众官见解不一,他自己也担心寡不敌众,对打败曹操信心不足,所以又犹豫不决起来。经吴国太提醒,孙权便按照其只孙策临终前所说“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遣使请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速回柴桑议事。这样,周瑜就成了决定东吴是否抗曹的关键人物。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深通此理,善于制造波澜,积蓄文势。就在周瑜回到柴桑的当天晚上,东吴文官武将纷纷前去探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奇怪的是,周瑜却似乎显得胸无定见,首鼠两端。他时而附和张昭等主降派:“吾亦欲降久矣”; 时而又赞同程普等主战派:“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那么,他究竟是主战还是主降?仿佛成了一个谜。这段描写,逗起了读者急欲窥知究竟的心情,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而周瑜那“冷笑不止”的神情,则使人恍惚感到他自有主张,只是不肯轻易吐露而已。这就初步表现了周瑜聪明而机警、矜持而自负的性格特点。

这时,鲁肃引着诸葛亮前来拜访周瑜。这是这两位当世奇才之一次见面。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将军,一个是英才超迈的军师,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读者满怀兴趣,要看在舌战群儒、巧说孙权中都取得了成功的诸葛亮,将怎样同周瑜讨论和、战问题。

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这段情节的?

出乎读者意料的是,作者并不马上让诸葛亮和周瑜正面交锋。而是先让鲁肃开口——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诸葛亮在江东毕竟是客,不宜一见面就向主人发问。对于鲁肃的询问,周瑜仍然故作姿态,宣称:“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忠厚的鲁肃不知是诈,立即同周瑜展开争辩。这正好给诸葛亮以冷眼旁观的机会,他一下子就看出周瑜是在故意卖关子,决定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所以也不开口,只是“袖手冷笑”。这令人莫测高深的神态,使周瑜心中有些发虚,禁不住问道:“先生何故哂笑?”于是,情节自然转入了诸葛亮与周瑜的交锋。

针对周瑜的故作姿态,诸葛亮将计就计,以假对假,也故意来个反话正说:“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又故意表示:“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不知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虚与委蛇:“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显然,此言既不是真的赞扬诸葛亮“识时务”,也不是肯定他与自己“有同心”,而只是一种试探。诸葛亮顺水推舟,一面宣称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一面表示:“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这话若真若假,看不出是随声附和还是语含讥刺,周瑜越发摸不清虚实。诸葛亮趁机突出奇兵,提出一个纳降的主意:“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这个办法如此新奇,如此出人意料,诱使周瑜不得不问:“用何二人,可退曹兵?”诸葛亮却不正面回答,故意荡开一步,再次强调:“江东去此二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这玄玄虚虚的姿态,进一步 *** 了周瑜的好奇心,于是他再次问道:“果用何二人?”诸葛亮见周瑜已经上钩,这才说出:“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所以,他借机提出:“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这条妙计刺痛了周瑜的心,但他毕竟是聪明过人之士,仍然半信半疑,追问道:“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诸葛亮早有精神准备,立即抬出曹操之子曹植的《铜雀台赋》为证。此时,周瑜已经怒火中烧,却仍然强作镇静,问道:“此赋公能记否?”诸葛亮立即背诵了一遍,其中有这样几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这段情节的?

其实,诸葛亮背诵这段赋文,完全出于作者的虚构。根据史实,曹操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冬兴建铜雀台的,比赤壁之战晚了两年,而曹植作《铜雀台赋》更晚在建安十七年(212),而且赋中并无上述几句。但是,由于作者在第36回中即写到曹操下令在漳河边修造铜雀台,其子曹植又建议在铜雀台两边建造玉龙台和金凤台,“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为此处埋下了伏笔,所以读者并不觉得突然。再加上诸葛亮巧妙地利用“桥”“乔”二字同音相谐的办法,更使这段虚构显得天衣无缝。

果然,心高气傲的周瑜信以为真,再也按捺不住,“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故作不知,问周瑜为何顾惜两个民间女子。周瑜这才说出大乔乃孙策之妇,小乔乃自己之妻,又怒冲冲地说:“吾与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索性假装到底,仍劝周瑜三思而行。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周瑜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并要求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诸葛亮见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再做戏,欣然表示同意。这样,经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这三个环节,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局面终于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才与才敌,智与智斗的情节中,周瑜和诸葛亮都采取了迂回战术。周瑜故作姿态,藏而不露,企图使别人大吃一惊,结果却上了诸葛亮的当,不得不主动说出抗曹的主张,诸葛亮后发制人,因势利导,结果出奇制胜,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斗智的结果证明,诸葛亮确实是技高一筹。

从全书的情节发展来看,“智激周瑜”不仅是赤壁大战之前的一个有趣的插曲,而且揭开了在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中诸葛亮与周瑜反复斗智的序幕,对于表现两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212/477014.html

“演义中是如何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这段情节的?” 的相关文章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维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诗人,才华肯定是不差的,且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唐朝的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大多是带着一点浪漫主义思维,他们的政治能力普遍比较差,和作诗的才华是成反比的。就以王维而论,他九岁就在家乡成为知名...

匡衡:西汉丞相之一,以说《诗》著称

匡衡:西汉丞相之一,以说《诗》著称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封乐安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元帝即位后,匡衡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

陆机所写的《猛虎行》,表达了其在官场浮沉之中起伏的思绪和复杂的心情

陆机所写的《猛虎行》,表达了其在官场浮沉之中起伏的思绪和复杂的心情

陆机,字士衡,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和弟弟陆云合称“二陆”,被誉为“太康之英”;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

唐朝诗人李约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唐朝诗人李约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朝的那些作诗作赋的文人雅士一般都是无法抵挡女色的,连天生潇洒不羁的诗仙李白甚至都有过好几任妻子,还曾经因为女子拒绝自己而写下过酸诗,出身于唐朝宗室的诗人李约,却将近一生都不近女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李约...

《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译...

《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登楼》译文及注释直译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

《行路难·其二》

《行路难·其二》

《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行路难·;其二》译...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鲁昭公在任内曾被晋国羞辱几次?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鲁昭公在任内曾被晋国羞辱几次?

鲁昭公(前560年—前510年),姬姓,鲁昭公是鲁襄公与胡国女人所生,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前542年―前510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即位。公元前517年,鲁国因斗鸡而发生内乱,鲁昭公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