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洛神赋》的身世之谜
王羲之《洛神赋》的身世之谜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作品备受争议,一幅是最为天下之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一幅就是这《洛神赋》。但是和《兰亭序》的备受瞩目相比,洛神赋就显得有点无人问津。
王羲之《洛神赋》
王羲之的《洛神赋》多次被斥责成“伪书”,古人也有将它认定为“集字本”。在现在有很多鉴赏家,因为对《洛神赋》的流传过程存在争议,加上缺少古代鉴赏家的引导,很多人还认为这只是王羲之的“疑似”作品。
历史资料显示,对于王羲之《洛神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很少有人对它有研究, *** 上也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是研究这块的,只有在一些民间书法家的博客中,能偶尔看到人们对《洛神赋》的只言片语。
如果要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中找到《洛神赋》的影子,就应该只有从《十七帖》中能看出个大概,这本字帖隶书的感觉十足,没有唐朝楷书的那种抑扬顿挫,而历史上楷书名家,在行楷上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人可以比的过《洛神赋》。
另外从从脱文残损来看,这个碑刻的祖石,很可能是唐刻,乃至南朝遗物,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这本字帖是唐代贺知章刻的,贺知章的《孝经》中说他的草书和孙过庭相差很多,这《十七帖》是不是贺知章的摹本还有待考究,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这个拓本的遗留物,所以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我们不管《洛神赋》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它的高水准是值得被认可的。
王羲之书论欣赏
王羲之的书论中既承卫铄,又继蔡邕。更加重要的是王羲之提出的“字居心后”、“意在笔前”的“心”、“意”说法。“心”、“意”指的是意会、情韵,“势”就是由“心”、“意”引申而来的它是一种对于所书写的字形的集体审美要求。
王羲之
简而言之,“势”的把握就是对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乃至书法的创作都是这样的。王羲之的书论提出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应。
他在《书论》中说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的而且胸怀大志的人,是学不到这手技艺的。一般写字都需要用心思考,我看李斯他们的笔势文章,还有钟繇的书法,都是非常棒的,我担心我的后代子孙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讨论。
在说明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后,就是叙述一些行笔的 *** 。在文末他说了写书一定要沉稳庄静,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想好了在动笔书写,在没有动手写的时候,已经有了构思,成竹在胸。他还把笔比作是将军,所以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因为心是箭锋,箭一旦射出去了就不要迟缓,慢了就就不会深入被射中的物体。之后还拿“乌”字做例子,解释如何动笔,动笔的轻重缓急。还说了用笔着墨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
王羲之黄庭经全文
关于《黄庭经》和王羲之还有一段故事,话说在山阴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因为知道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已经成了癖好。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王羲之出游看到了十分喜爱就想要买下,一问之下知道鹅是道士的,就去商量着想买下。道士说只要你抄一部《黄庭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高兴的提着鹅走了。
黄庭经碑文节选
《黄庭经》又叫《老子黄庭经》,是由《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本经书组成。道教早期认为此书乃是老子所著。这本经书是以黄老的道家思想,发扬古代到家医学有关于内脏、经络、精气的理论,十分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历史上有不少的书法家和文学家都十分的喜欢《黄庭经》,有的人喜欢把他写成法帖,有的人呢则为《黄庭经》作序,就这样成为了千古的佳话,所以这本经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道教的范围。现如今,有多《黄庭经》的临摹本,都是许多名家临摹的。但也有的人认为用小楷书写的《黄庭经》不像是王羲之写的,所以也有在辩论这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的争辩。
《黄庭经》所讲的无非就是强调吐纳行气的重要,要咽精纳气,时时保精固精。还讲述长生的 *** ,说明人体各个器官所处的位置和大致的作用。为了方便修炼还把人体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上部、中部、下部。简单叙述了黄庭三宫和三个丹田与养生的关系。
王羲之尺牍高清
在东晋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盛行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叶,帖学一直在书法史上占着领导地位。碑文虽然可以强其骨,但是不能养其气。灵动的气息和笔锋墨色的变化笔意的情趣以及微妙的技巧在各个名家的墨迹中都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碑文一般都是以小篆、隶书和楷书为主,这样看起来比较的庄重,而帖则是以行书草书为主,用来写意。
王羲之塑像
帖学有包括尺牍、稿书、手卷和诗笺等形制。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在看我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
现流传下来的《十七帖》、《兰亭序》等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一些尺牍、手札等,虽说是艺术上的佳品,可遗憾的是王羲之的作品的真迹至今没有一字流传,虽说都是唐人古人摹本,但是都是弥足珍贵。《孔侍中帖》就是对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这个帖的字笔画丰腴雍容。
世人评价说“中和之美,多力丰筋”都在《孔侍中帖》中一一展现了。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丧乱帖》也是唐朝人摹王羲之的尺牍的,是行草书。丧乱帖的笔法比较精妙,字的形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是王羲之创造的最新的体式的典型作品。书写的时候先行书后草书,可以得知王羲之的感情从开始的压抑变至激越。有人评价说《丧乱帖》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字势雄健,却又兼备惨淡之美。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内。
关于王羲之机智的启示
王羲之的机智在《世说新语》中有说明,讲述了王羲之在危急关头想到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保护自己免去危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要做到随机应变,用自己的智慧找到出路。
王右军诈睡
王羲之不到十岁的时候,王敦将军很看重他,经常让小王羲之和自己一起睡在帐子里,有一次将军先睡醒,留王羲之一个人在帐子里睡觉。
之后钱凤来了,两个人就开始讨论起谋反的事情,压根就把王羲之还睡在帐子里这事给忘记了。王羲之醒来后大惊失色,原来自己一直跟随的人才是危险更大的人,他知道自己要是得知了大将军想要谋反的消息,一定活不过明天,说不定一会自己就小命不报了。
机智的王羲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用手指头弄出口水,把自己的脸和枕头弄得很脏,装成自己还在熟睡的样子,虽然做了一番准备,但王羲之还是战战兢兢的,他不知道王敦会不会痛下杀手。
王敦在事情商量到一半后才想起来,这王羲之还没起床,大惊失色怕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被一个孩子揭穿了,顿时起了杀意,他偷偷来到王羲之床边,看到到处都是口水,心里放了一半的心,他想到底还只是个孩子,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还能睡的如此安逸,心里不由感慨万千。
想到自己平日里对王羲之的照顾,和他的乖巧懂事,就保全了王羲之的性命。当时的人们都称赞王羲之的聪明才智。
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作为后人敬仰的“书圣”,那么他的书法早就自然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王羲之出生在东晋名门望族的王氏一家,其父王旷也是精通书法之道的人。所以王羲之自小就深受家中研习书法之风的熏陶,认真而又忘我的学习书法。
墨池
王羲之少时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卫夫人就给学习书法的 小王羲之讲了当年东汉张芝练字的故事,说他为了练好字,整天在家门口的池塘边蘸水研磨,时间久了池塘都成了墨黑色。不过张芝的草书写的极为灵动,人们也称他为“书圣”。王羲之听了,也模仿张芝的行径,在池塘边洗涤自己的毛笔,到了后来他所留下的墨池比当年张芝的还要多。
因为王羲之练字的时候极为专注,所以他的笔力也是雄劲有力。据说王羲之随同皇帝祭祀的时候,皇帝要他在木板上写下祝词,再交由木工削刻出来。令木工没想到的是,他将木板削到原来的三分,王羲之的字才见底。时人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力的深刻有力。
王羲之专研书法并不自满,他在卫夫人那里就深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于是王羲之遍访名山大川,观摩了四处的碑刻和古迹。他先是欣赏诸多大家的名作,然后从中汲取了他们的长处,在经由自己的消化融合成有别于他人的书法风格。世人都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的语言形容王羲之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