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1-12)160

慈禧地宫出土了慈禧的印章它到了地宫里就不叫印章了,而是叫作香宝,除了香宝还有香册。香宝就是用檀香木做的印章,在上面雕刻着慈禧的22个字的谥号。那种一页一页的上面刻着文字的则是香册,香册上面的文字就是对香宝上文字的注解。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慈禧由一个小小嫔妃一步一步晋升到贵妃,再到皇太后,在这个过程中都会留下很多印章。比如,她由嫔升妃时,会有金册金宝、玉册玉宝,当她由妃升为懿贵妃的时候,还会有同样的金册金宝、玉册玉宝。这些东西对她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即使在她死后,这些东西的威力仍然存在,后人看到它们就好比见到圣旨、见到皇太后本尊,是相当了不得的。

后世向来认为慈禧天生就有很强的权力欲望,有人说她当年在做懿贵妃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按捺不住想要展示自己的政治才华了。更有人称她在承德山庄服侍咸丰皇帝的时候,帮咸丰批阅奏折,很可能就是有意而为之,有很大的预谋之嫌。

其实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女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期望能够安稳度日,有什么事还有丈夫顶着。虽然后来慈禧丈夫不在了,儿子太小又依靠不了,但在此之前,如果没有一些现实带来的 *** ,相信也不会让她产生抓住权力的念头。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也是受形势所迫,毕竟只有手握权力才有出头之日。

时值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八,英法联军的大炮轰进京城,咸丰皇帝带头弃城逃走,还带领了一众宫娥后妃、王公大臣。逃跑是需要交通工具的,所以这批人有的骑马,有的坐轿子。

当时负责安排后妃交通工具的是肃顺,他给正宫娘娘慈安皇后安排了更好的轿子,而当时虽然慈禧已经做了懿贵妃,但还是比不上皇后,肃顺给她安排的轿子就不太好。所以一开始,慈禧就因为轿子质量太差,一路颠簸还十分硌 *** 而气得不行,然后就去要求换轿子,没想到在肃顺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一句换什么换就给顶了回来,还冷嘲热讽说了些又不是在宫里,哪有那么多条件,凑合坐吧这样的话。慈禧被这么噎了一遭,老公虽然健在自己不算孤儿寡母,但是皇帝当时哪顾得上她呀!于是慈禧自己抱着孩子坐着不好的轿子,一路颠簸到了承德。路途十分遥远,一路上,她也着实受了不少苦。档案里面也有记载,当时肃顺给了慈禧不少气受,所以慈禧跟肃顺那时候就产生了矛盾。

到了承德之后,慈禧受到的待遇依然没有好转,给皇帝和皇后安排的自然都差不了,但身为一个贵妃的她就略显凄凉给她准备的东西都不是十分好,无论是生活起居方面,还是饮食所用的餐具,都肯定跟皇后的比不了。然而慈禧这人攀比之心极其严重,跟人家比较之后,又惹了一肚子气。

当时慈禧的内心活动是十分复杂的:自己的儿子是未来的皇帝,自己是要当皇太后的,这肃顺也太不会看事儿了!这么办事实在让她接受不了。同时,还有一个人在她身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这个人就是太监安德海。这个人不停地鼓动唆使慈禧,使得慈禧对于权力的欲望急剧膨胀。再加上这一番遭遇,她深深地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拉拢奕訢

对慈禧来讲最有意义的一个香宝,应该就是同道堂,那是咸丰皇帝临死前赐给同治皇帝的。咸丰皇帝去世后,小皇帝下旨,规定:要先在首章印上赏给慈安的御赏章,然后在尾部扣上这个同道堂印。实际上,同道堂印原本被咸丰皇帝当成一个闲章,很少使用。

但是这个同道堂印对慈禧却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尤其是在辛酉政变这段时间里面,慈禧靠它把握住了权力这让她有了胆量也有了目标,也使她初步尝到了权力的甜头,所以这个同道堂印章非常有名气。

其实慈禧是没有资格使用这个同道堂印的,她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通过霸占小皇帝的印章,来行使不属于自己的权力。就算小皇帝是她儿子,这个东西也不能由她来用。按照规矩,就算是保管都轮不到她皇帝身后是有一批太监总管的。慈禧这种行为完全是欺负皇帝小,然后借机上位。话说咸丰帝死后朝廷分为 *** :以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亲贵胄势力,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和同治小皇帝为首的帝后势力,还有就是以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势力。

那个时期的矛盾错综复杂,当时八大臣十分专横跋扈,根本没有把慈安、慈禧和同治这孤儿寡母放在眼里,这令慈禧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不管是为了防止皇权落入他人之手,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都不得不挺身而出。

于是慈禧先去拉拢慈安,以历代奸臣专权欺负孤儿寡母为引子,又举例曹 *** 宫的故事,一来二去打动了慈安,两宫太后首先上了一条船。然后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一起去拉拢六王爷奕訢。

实际上,虽然八大臣的矛头是直指慈禧的,但奕訢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相当深的。因为八大臣是咸丰皇帝这一脉的,一向排斥六王爷。奕訢因为与咸丰皇帝有过夺位之争,一直以来为了保命,都以一个闲散王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其实他对咸丰皇帝早就心怀不满。因为无论文治武功,奕訢在道光皇帝的九个儿子当中都是最出色的。咸丰五年,奕訢被革去了军机大臣等要职,只给他留下了恭亲王这么一个虚位,一直被放在京师当留守大臣,和核心权力相距甚远,不能够参与核心机密,奕訢的心里十分不平衡。所以,慈禧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他是一定要参与进去的。于是奕訢及时掌握住了这样一个叩谒梓宫的机会,先去叩谒哥哥的棺材,然后再去拜见两位皇嫂,实则三人是在承德密谋发动一场政变,主要目的就是干掉八大臣,这场政变就是历史上的辛酉政变。

北京是奕訢的天下,承德是八大臣的天下,所以当时奕訢坚持要回到北京再发动政变,这样方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方便自己施展拳脚。于是慈禧以皇帝太小经不起折腾为由,抄近道先回京城,而肃顺护卫咸丰灵柩走得很慢。因此,慈禧比肃顺早到京城两天。瞄准这个时机,回京后慈禧大吐苦水,当着大臣们的面哭诉肃顺,历数他如何欺负她和小皇帝。大臣们看出了慈禧的用意,纷纷把矛头指向了肃顺。随后两宫皇太后降了旨、盖了印,卸去了肃顺等八大臣的顶戴花翎。肃顺被立即斩首,端华和载恒在牢中自尽,其他人没再深究。

慈禧可谓成功地迈出了得权的之一步,这为她得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明显多亏了奕訢,按理说慈禧应该感念在心,但是后来叔嫂之间又发生了很多变故。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罢免奕訢

在政变之后,皇权就回到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王爷的手里,虽然在他们执政之初,有一个刚刚合作的蜜月期,但是慈禧这个人最善于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过了这个蜜月期,她就翻脸不认人了。

垂帘之初,奕訢作为议政王事实上是忠心耿耿、事无巨细地为慈禧太后安排着、布置着,把朝廷上下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条,不过与此同时,权力也在逐步集中。这个时期主要权力都集中在议政王的手里,也还算和谐。但是慈禧的头脑十分冷静,她发现这个时候朝野内外似乎眼中只有一个议政王,只认这个恭亲王,都忽略了还有皇帝,一旦意识到这样一种局势,慈禧必然不会坐以待毙了,她开始警觉,准备找机会就要对付奕訢。

同治四年(1865),一个让慈禧找碴儿的机会来了。事情缘于慈禧非常讲究生活品质,爱奢侈铺张,喜欢金银器皿,既然已经位居皇太后,要使用好东西也无可厚非了,自然有资格摆谱。尤其是她身边还有个安德海时常鼓动唆使她,这个安德海老是跟慈禧念叨,说皇太后应该使更好的东西,咱们现在这个碗啊、盆啊什么的也该换换了。慈禧一听,是这么回事,就吩咐安德海去安排。只是这个事却不是那么好办的,必须经过奕訢这一关,按理说这是慈禧宫里的私事,奕訢本不该管,但是事情关乎朝廷他都要管一管,鉴于当时国库紧张,国家正处在一个困难时期,奕訢就没有同意这个事,让慈禧先凑合着用。

其实慈禧当时也是非常忙的,每天政务繁多,这个事情她可能也忘了,但是禁不住安德海提醒。在奕訢那里碰了钉子,他免不了要说道说道。当时,安德海就跟老佛爷说了,您看这事真是倒霉啊,我到六爷那要换瓷器,六爷居然不允许。这话一出,慈禧当即一个激灵,有了警觉,为什么不给换啊?然后这个安德海就开始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污蔑人家奕訢怎么怎么糟践他了,这个话一传就变了味,慈禧一听气得眼都绿了,咬牙切齿说,好你个奕訢,你怎么着?要造反啊!

这么一来,慈禧和奕訢之间就有了实质性的矛盾,慈禧还就此放话要调查奕訢的所作所为,然后开始鼓动慈安,指出奕訢有夺取她们姐俩权力的嫌疑,并声称朝野上下眼中都只有一个六王爷,都快忘了还有皇上,更别提她们姐儿俩。慈安一听,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并没发现奕訢有造反的苗头,况且有奕訢以来,朝野上下都是奕訢在处理,她乐得清闲。但是慈禧不能苟同,她是极力劝说慈安,垂帘听政不能付诸东流,权力也实在得来不易,这么白白拱手让人岂不可惜,要采取措施才行。这回慈安点了点头,慈禧就利用这个机会马上进行暗中操作,把调查奕訢的命令发了出去。恰恰这个时候有个钻空子的人,这个人叫蔡寿祺,是一个十分善于钻空子的人,要是没有他,还不知谁能来说这个事。他看准慈禧的心态之后马上就上了一个折子,这个折子历数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罪过,慈禧皇太后看了之后,把这个折子默默地留了下来,伺机而动。

紧接着,恭亲王就接到慈禧旨意被免去了差事,赋闲在家,这回慈禧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毕竟是她初步运用自己的权力,政治手腕还尚不成熟,她虽然革了恭亲王的职,但朝野内外都是恭亲王的党羽,恭亲王不会轻易罢手,这件事也不会这么轻松就了结。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再罢奕訢

因为这几年奕訢的功劳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即使有些事不是什么大事,奕訢也都责无旁贷,奕訢一经罢免,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慈禧接连收到上书,请求免去奕訢的处分,慈禧一看这大臣对自己的处理是不太满意啊,就赶紧去跟慈安商量。慈安还是比较厚道的,主张适可而止、得过且过,毕竟六爷功劳不小。慈禧一看,既然这个事情确实是处理得过于鲁莽了,那就改变策略,放长线钓大鱼,于是就恢复了奕訢的议政王身份。这是之一次罢免恭亲王,到其恢复职位,前后仅持续了十天的时间,慈禧算得上惨败。

但是,要知道慈禧并不是那种善罢甘休的女人,奕訢再一次独揽大权,慈禧的心中更加难以平复,她早晚还是要找机会彻底扳倒奕訢。

在那个时期,慈禧认为,分担她权力的人只有她儿子和慈安,再容不下他人,除了他们之外的别人,是她绝不允许来触碰她的权力的。因为慈安是正宫娘娘,她无法与之竞争,有事儿和她商量就已经足够了,而自己的儿子是皇帝,这个时候不能亲政,那只有两宫太后可以分担权力,奕訢身为一个议政王的历史使命早该结束。

从那以后,恭亲王与慈禧相处的过程中,就时常发生摩擦。说到他第二次遭到罢免,还是因为这个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的时候,安德海以皇帝就快要大婚为由,奉慈禧太后之命到南方为同治皇帝采办龙袍。其实,太监是不被允许出宫的,安德海得以出宫应该也是在慈禧面前下了一番功夫,才求来这么个机会,并且找了个借口。安德海一出宫门直奔苏州,不料早已被慈安和恭亲王给盯上了。其实慈安与慈禧多多少少也是有矛盾的,包括与小皇帝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所以这次慈安跟恭亲王同仇敌忾,合力对付安德海。

要怪也就怪安德海这个人太不安分,想不引起别人的注意都难,本身一个太监出宫就是违规操作,他在路上还不检点,十分张扬,找了许多女人上他的官船,沿运河南下的过程中还大张旗鼓、吹拉弹唱,要多高调有多高调。所以他的船游到山东地界的时候,就碰上一个胆大的巡抚要治他,那人就是丁宝桢。他在办安德海之前,决定先去探了探慈安的态度,他火速八百里加急上书请示慈安。当时慈禧正在病中,慈安独当一面,把折子一看,心想这安德海了不得啊,出了宫不说,在路上还有这么多嚣张的事,当即一道秘密口谕,下令就地正法安德海。丁宝桢很快接到了谕旨,有太后撑腰,那还等什么,立马前去拿下安德海,二话不说就给他斩首示众了。

慈禧得知此事之后衔恨在心,气不打一处来,她知道慈安是与恭亲王串通一气的,所以在小皇帝面前,言语间透露出对恭亲王的深刻憎恨和极致不满,撺掇小皇帝找一个借口把恭亲王再一次全权罢免。

当时小皇帝提出要给两个母后修复圆明园,但是奕訢考虑要以国家大事用银为重,所以反对,认为修圆明园这些事都太浪费了,这就触了小皇帝的霉头,使得他十分生气,想起母亲说的一些话就把恭亲王的一切差事又给罢免了。随即立刻招来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所以西太后又不得不摆出姿态,装模作样对小皇帝大加训斥了一番,然后无奈又给恭亲王恢复了一些差事,这第二回合,恭亲王还是赢了。

通过这两次的交手,奕訢的心灵可以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最终他彻底被免职是在1884年,当时是中法战争非常激烈的时期。就中法战争这个问题,奕訢是主张议和的,然而慈禧是主战的,两人再次产生矛盾,最后法国人竟然不战而胜,使得大清国丢尽颜面。慈禧一怒之下,又以此为借口,再一次罢免了奕訢,让他从此赋闲在家。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加害慈安

然而事实并不像慈禧预料的那么简单,此时她还不能够真正独揽大权,因为还剩下一个永远横亘在她面前的正宫慈安,这个障碍是无法跨越的。只要慈安一除,慈禧就能够真正的一人独大,所以慈安这个阻碍她专权的绊脚石,就是她下一个开刀的对象。

之前,宫中一直在传慈禧患上了一种血崩之症,慈安当时还下懿旨让各督抚找寻名医,请进宫为慈禧调理医治。所以这期间,大家都知道慈禧卧病已久,而且大臣上朝的时候,发现只剩慈安一人在里面垂帘听政了,慈禧则在养病。这种情况时间一长,大家都认为慈禧的身体不行了,肯定命不久矣,可是没想到,有一天去上朝的时候宫门打开,突然太监在里面传出一句话是慈安皇太后驾崩了,这帮大臣一下子震惊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怀疑是太监说错了。一直在病中的明明是慈禧皇太后,怎么会是慈安皇太后去世了呢?大家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面面相觑。

之后急急忙忙到宫里一看,果真是慈禧太后在上面完好端坐着,而慈安在里面已经小殓了,衣服都穿好了,脸也盖上了,当时大臣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登时哭倒一片。

而在《翁同龢日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有人制止痛哭的大臣,提醒说西太后正看着。可见慈禧和慈安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臣因为惧怕慈禧,甚至不敢为慈安哭丧。

如此看来,慈安之死应该是大有文章,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据说慈安太后一贯喜欢吃小点心,所以慈禧就让她的太监和宫女给慈安送去了一个食盒,送去的食盒中有一些小点心,慈安吃完之后,当夜就暴亡了。

不过不管慈安的真正死因是什么,慈禧在通向专权的道路上确实没有了任何阻碍。这个结果无疑是她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处心经营、谋划计算得到的,最后终于一个人独揽了大权,然而还有更多的风暴、更多的坎坷在等着她去战胜和跨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1/483381.html

“慈禧的传奇一生:从嫔妃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的相关文章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汉末三国时期相师,精通相术,效果灵验

朱建平(生卒年不详),汉末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省)人。精通相术,于街巷之间为人相面,效果非常灵验。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他在街头巷尾给人们看相。曹丕做五官将时,请他看相,朱建平说:将军寿命80,40会有小难,愿您多多保护。 又说曹彪:您居于自己的封国,到...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

陆抗在东吴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陆抗在东吴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代魏,公元280年晋灭吴。称帝建国最晚的吴国,居然是三国之中最晚消亡的一个,也是非常有意思。除了长江天险,各种客观因素之外,人力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今天我们来聊聊东吴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出身大...

三国时期曹仁与关羽二人相比,谁的实力更强?

三国时期曹仁与关羽二人相比,谁的实力更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曹仁是曹魏宗族大将,也是曹操最倚重的大将之一,正史的曹仁,有勇有谋,善于用兵,不仅武力值很高,谋略上也很出众。并非像演义中所说的是经常打败仗的无能之辈。曹仁曾在江陵打败周瑜数万大军,亲自冲入吴军重围,勇不可挡;在潼关打败马超,取得大胜;然而,曹仁...

年羹尧死后雍正为何没有对他的家人赶尽杀绝?

年羹尧死后雍正为何没有对他的家人赶尽杀绝?

在历史上雍正也确实是一位颇有作为、影响历史的君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1725年9月,年羹尧被押往北京送审。这场审判共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年羹尧最终被开列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光是立斩的罪行就有三十多条。不过,雍正念在年羹尧功绩显赫,特别下旨开恩,赐他在狱中自尽。那么,年羹尧死后,雍正...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历史上钩弋夫人是怎么死的?与汉武帝有何关系?

对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较为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钩戈夫人的事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汉武帝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一定要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在《史记》补记中讲过,当时就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汉武帝回答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为何归顺晋朝?

步阐(?~272年),字仲思,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时期大臣,丞相步骘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继承父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家世在西陵,卒被征命,忧谗畏讥,于是归顺晋朝。晋武帝以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领交州牧...

柳宗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柳宗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枊宗元位列唐宋八大家的第二位,韩愈和他发起的古文革新运动,一时间在唐代掀起了散文创作的浪潮,形成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风清骨竣、气势宏伟、笔力雄健的文风。宋代苏东坡对柳宗元的评价颇高,说他的文章内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