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选李治为接班人?李世民选李治继位的原因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说到李世民,小编要说的事情就太多了,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英明的皇帝,所谓民为重江山次之君为轻说的就是他了。且,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的盛世。
但是,有一个问题小编我实在是想不清,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偏偏选了李治这样一个近似窝囊废来接班,李世民的儿子不少,十四个,这十四个中,除李治外,不管是太子李承乾还是被李世民称类我的李恪都比李治好上太多,到底李世民选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为何选李治为接班人?
说到李世民为何选定李治为继承人这就得从皇位继承制开始说起了,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聪明贤淑的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根据立嫡立长的传统皇位继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禅当上皇帝的当年,就将时年8岁、原本聪明可爱的嫡长子李承乾确定为皇太子。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之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
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便于行,他认为有损太子的形象,因此产生自卑感,此后为冲淡此感,开始将兴趣移转到声色犬马上,还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行为产生偏差,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而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著有《括地志》。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在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让手下广结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一方面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
在太子李承乾终被太宗废黜后,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伺候,进一步讨得父皇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而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
不想,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反对,他们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且,李泰为了消除父皇的顾虑,一方面向父皇表示临时前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另一方面又去胁迫软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这场竞争。
正处于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回想起长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挤而有了政变动机,自然很不高兴,于是决定让九儿继承皇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为其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而李治之所以能成为皇帝的最终原因皆因承乾与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且,李治其人太过优柔寡断,李治继位后与武媚娘搅合在一起,以至于李治死后,大唐的天下易主。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网的小编在针对李世民为何选李治为接班人以及李世民选李治继位的原因等问题作出的解说,如您想要了解更多与李世民与李治的故事,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