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秘史:舆论策划造假证据除掉劲敌袁崇焕
想必袁崇焕并非是个等闲之辈,因此才会成为皇太极的劲敌。在当时的皇上,随便一个下令就可以处置一个人于死地。但是对于皇太极来说,智慧的胜算来得更实在。皇太极用什么办法赢了他的劲敌袁崇焕的?据说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的之一位广告策划人,而且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广告策划人。因此,他策划了一场舆论造假证据除掉了袁崇焕。接下来,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做的。
广告者,吆喝也;策划者,琢磨也。所以广告策划人,就是琢磨如何吆喝的人。吆喝什么呢?将自己的观念出售给大众,就是忽悠大众都来买你的东西,如果你吆喝的成功,那么你的人生自然也就会成功;如果你吆喝不明白,无法把你自己的人生理念推销出去,那你这辈子铁定没咒念。
说到卖吆喝,皇太极堪称人类广告史上的奇才,这家伙老早就在书本中发现了另一个秘密:一句好的口号,胜过辛苦半辈子说明白了就是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一桶汗水不如一星口水所以皇太极将他的主要精力,转到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
皇太极他创造了皇太极这个名字,创造了满洲这个称呼,创造了大清这个标志,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是突破性的,堪称惊天地而泣鬼神。但是这么频繁的创造,饶是皇太极天纵奇才,也需要休养生息。然而他在新开创的大清国却是不可替代的,大清要问鼎天下、蚕食中原,少了皇太极,是万万不成的。
所以皇太极只能是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强挺着坚持在创意的岗位上。可是他已经创造不出来更多的怪花样了,那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那就抄吧皇太极想。
于是史书上,就出现了这么一段故事:本朝自攻抚顺后,明人望风而溃,无敢撄其锋者,唯明巡抚袁崇焕固守宁远,攻之六月未下。高皇拂然曰: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因罢兵归。故文皇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崇焕千里入援,自恃功高。文皇乃擒明杨太监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私语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复阴纵杨监归。明庄烈帝信其间,乃立磔崇焕。举朝无以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间也。这一段文字,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太极巧设离间计,干掉大明帝国的忠臣良将袁崇焕的故事了。可是这么一段故事,却明摆着是从《三国演义》中抄来的,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蒋干盗书》那一段。
尽管这两件事情,一个是小说家的演义,一个是史书上的记载,虽然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没任何区别,但我们凭什么又断言这史书上的记载,肯定是杜撰的呢?
这是因为,明清交战的时代, *** 还没有发明出来,互联网也没得有,至少大明的崇祯皇帝和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之间,铁定是没有 *** 联系的。崇祯想了解前线的情报,一半是依据一年半载前的资料推断,另一半则是十足十的瞎猜。既然是瞎猜,就有人会大胆瞎猜,拒绝求证说明白了就是,任何一个边关守将,京城里每一天都布满了他叛变投敌的消息,这些消息,有的是敌人间谍为了扰乱人心,故意散布的;有的是朝中政敌为了攻击对手,故意传播的;有的是坊间百姓闲着没事,自己瞎说乱猜的如果这些消息也足以取信的话,崇祯皇帝那得杀多少人?
然而,历史上的崇祯,真的是对这些消息确信无疑,并依据这些传言剿杀那些忠于大明天下的重臣们,史上有崇祯五十相之说,又有崇祯性情好猜疑之说他凭什么猜疑?就是因为负面的消息太多,就是根据这些压根靠不住的市井传言,他或杀或关,干掉了四十多位重臣。
也就是说,等到皇太极琢磨设反奸间的时候,在崇祯的案头上,有关袁崇焕谋反的内部报告,恐怕已经堆成小山了。
可以确信的是,皇太极肯定是往北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散布关于宁远守将袁崇焕谋反的假消息,但是这些假消息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那可真是天才知道的事情。
阅读推荐
多尔衮是谁?曾经被开除族籍 乾隆年间才恢复
然而袁崇焕确遭崇祯皇帝下狱诛杀了,这又该怎么说?
事实上,替崇祯皇帝干活的,袁崇焕绝不是之一个被冤杀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崇祯皇帝天生有一个冤杀名臣的嗜好,这是大明王朝不敌崛起的大清帝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与其说是出自于皇太极的计谋,倒不如说是出自于大明王朝那暗黑的政治斗争更为适当。而皇太极之所以授意史官把这件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只是想突出他的个人业绩而已,别无他意。
首先,他先修改自己的名字,改黄台吉为皇太极,虽然是同音不同字,但前后两个名字相差不可以道理计。黄台吉实在是老土了,而皇太极,则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标语口号,完全符合人类的原始认知逻辑,其特点就是,这名字只要听上一次,就一辈子也忘不了像这样一句标语口号,在商业市场上的售价绝不会低于一千万,许多企业花了一千万,还不一定能够买得到。而皇太极居然能够琢磨出来这么一个名字,如何不让人惊讶?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能够构想出满洲这么一个不曾名词,在创造了满洲这个名词之后,他又创造了大清这么一个更离奇的名称。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能够说得清楚,这个大清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而早先的努尔哈赤憋破了脑袋,也只想到把自己这一伙人命名为大金。所以努尔哈赤时代,就被称为后金;而皇太极时代,就称为大清了。
关于大清,历史上还有一段传说,说是努尔哈赤在早年打天下的时候,曾经被人家打得拼了老命地逃跑,当时他骑的马,就是一匹大青马,他跑啊跑,逃啊逃,最后生生把大青马给累死了。努尔哈赤很伤感,就发誓道:大青马啊大青马,你太够哥儿们意思了,等我以后创建了国家,咱们就叫大青
这个传说,恰恰证明了皇太极的创造力无拘无束,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没边没沿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已经很少有这种天才的创造能力了。
这么三个离奇古怪的新名词创造出来后,皇太极又替自己起了一个帝号,就叫宽温仁体皇帝到了这一步,全部的广告策划就算是完成了,把这个名字跟大明朝的崇祯丢在一起,老百姓会挑选哪一个呢?
猜都不用猜,大明崇祯的脑子,根本就没办法跟皇太极这种创意天才相比。
人的创造能力,犹如泉水,是不会枯竭的。但是,人的创造力也正犹如泉水,需要一个积累阶段。如果过度开采使用,或是掠夺性开发使用,那这汪清泉多半会成为死泉。
皇太极也是这样,他创造了皇太极这个名字,创造了满洲这个称呼,创造了大清这个标志,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是突破性的,堪称惊天地而泣鬼神。但是这么频繁的创造,饶是皇太极天纵奇才,也需要休养生息。然而他在新开创的大清国却是不可替代的,大清要问鼎天下、蚕食中原,少了皇太极,是万万不成的。
所以皇太极只能是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强挺着坚持在创意的岗位上。可是他已经创造不出来更多的怪花样了,那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那就抄吧皇太极想。
于是史书上,就出现了这么一段故事:本朝自攻抚顺后,明人望风而溃,无敢撄其锋者,唯明巡抚袁崇焕固守宁远,攻之六月未下。高皇拂然曰:何戆儿乃敢阻我兵力?因罢兵归。故文皇深蓄大仇,必欲甘心于袁。己巳冬,大兵既抵燕,崇焕千里入援,自恃功高。文皇乃擒明杨太监监于帐中,密札鲍承先在帐外私语曰:今日上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诚矣。复阴纵杨监归。明庄烈帝信其间,乃立磔崇焕。举朝无以为枉者,殊不知中帝之间也。这一段文字,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太极巧设离间计,干掉大明帝国的忠臣良将袁崇焕的故事了。可是这么一段故事,却明摆着是从《三国演义》中抄来的,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蒋干盗书》那一段。
尽管这两件事情,一个是小说家的演义,一个是史书上的记载,虽然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没任何区别,但我们凭什么又断言这史书上的记载,肯定是杜撰的呢?
这是因为,明清交战的时代, *** 还没有发明出来,互联网也没得有,至少大明的崇祯皇帝和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之间,铁定是没有 *** 联系的。崇祯想了解前线的情报,一半是依据一年半载前的资料推断,另一半则是十足十的瞎猜。既然是瞎猜,就有人会大胆瞎猜,拒绝求证说明白了就是,任何一个边关守将,京城里每一天都布满了他叛变投敌的消息,这些消息,有的是敌人间谍为了扰乱人心,故意散布的;有的是朝中政敌为了攻击对手,故意传播的;有的是坊间百姓闲着没事,自己瞎说乱猜的如果这些消息也足以取信的话,崇祯皇帝那得杀多少人?
然而,历史上的崇祯,真的是对这些消息确信无疑,并依据这些传言剿杀那些忠于大明天下的重臣们,史上有崇祯五十相之说,又有崇祯性情好猜疑之说他凭什么猜疑?就是因为负面的消息太多,就是根据这些压根靠不住的市井传言,他或杀或关,干掉了四十多位重臣。
也就是说,等到皇太极琢磨设反奸间的时候,在崇祯的案头上,有关袁崇焕谋反的内部报告,恐怕已经堆成小山了。
可以确信的是,皇太极肯定是往北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散布关于宁远守将袁崇焕谋反的假消息,但是这些假消息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那可真是天才知道的事情。
然而袁崇焕确遭崇祯皇帝下狱诛杀了,这又该怎么说?
事实上,替崇祯皇帝干活的,袁崇焕绝不是之一个被冤杀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崇祯皇帝天生有一个冤杀名臣的嗜好,这是大明王朝不敌崛起的大清帝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与其说是出自于皇太极的计谋,倒不如说是出自于大明王朝那暗黑的政治斗争更为适当。而皇太极之所以授意史官把这件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只是想突出他的个人业绩而已,别无他意。